去乡下,点一杯“村咖” | 皖美秋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9:25 1

摘要:当咖啡从钢筋水泥的城市,走进青山绿水的乡村,便有了“村咖”。在村里开咖啡馆,在2024年以前,在池州,还是一件新鲜事。但是仅仅一年时间,“村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池州的茶园旁、稻田边、竹林下、老街里。

9月20日,池州日报在二版整版报道我市村咖发展情况,现在转载如下,以飨读者。欢迎广大读者对池州村咖发展提出宝贵意见,期待评论区有你的真知灼见。

全文如下

↓↓↓

当咖啡从钢筋水泥的城市,走进青山绿水的乡村,便有了“村咖”。在村里开咖啡馆,在2024年以前,在池州,还是一件新鲜事。但是仅仅一年时间,“村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池州的茶园旁、稻田边、竹林下、老街里。

置身“村咖”,咖啡的香味,有了田野的芬芳、山林的清新。走进“村咖”,咖啡不再是“续命”的神器,而是“放空”自己的“良药”,浓缩了满满的情绪价值。一间“村咖”,链接起景区、民宿、露营,以相辅相成的逻辑组合成新的消费场景,让乡村旅游的业态更加丰富多彩。

A

在“土气”的地方开“洋气”的店

9月17日,清晨的阳光漫不经心地洒在朱笔老街上。老街“村咖”的木门“吱呀”一声轻轻开启,老歌《梦里水乡》的旋律流淌出来,主理人董春伟将打包好的五份饮品递给即将前往九华山站的客人。两位熟客和董春伟打了个招呼,点两杯热拿铁。不久,咖啡浓郁的香味便在斑驳的老屋中氤氲开来……这是老街“村咖”开业的第352天。

青阳县朱备镇朱笔村老街“村咖”。

一年前,这里还是青阳县朱备镇朱笔村一间闲置的破败老宅。谁也不会想到,老宅有一天会脱胎换骨,重现生机。

这一年,朱笔村以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将老街10多栋闲置房屋统一流转、修缮,实施雨污分流、巷道铺装、河床清淤……整治过的小河两岸,露营地、餐馆、文创店开始兴起,寂静的山村迎来各地的游客,变得热闹起来。

如何处置这些承载时光记忆的老宅?“起初我们想建村史馆。”朱笔村党总支书记朱伟回忆,“这其实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让老宅发挥更大作用,能把客人留下来那种。”于是,村里找到了刚从江浙一带考察回来的董春伟。

2019年,董春伟为爱奔赴,随妻子定居朱笔,成为新朱笔人,在当地经营一家以将军湖鱼头闻名的餐厅。乡村旅游兴起后,常有游客在餐厅用餐后议论“吃完没地方坐下来休闲小憩”。游客说者无心,董春伟听者有意。

2024年朱笔老街初具雏形,董春伟原本想开一家饭店,却发现老街的氛围特别契合游客“放松发呆”的需求。于是,董春伟最终决定在老街的老宅里开一家咖啡馆,以每年3万元租金向村集体租下修葺后的老宅。

“村咖”名为老街,店内左侧是咖啡吧台,右侧设阅览区,来客可以在这里品咖啡的同时品一本好书。“土气”与“洋气”在这里相遇,带着岁月记忆的老屋,包容着来自城市的节奏,游客们落座端起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让生活慢下来。

自嘲“只会喝咖啡、不会做咖啡”的董春伟,为了赶在去年国庆长假前开业,专门请来咖啡师为他培训两周。虽然经他之手调制出来的咖啡论品质难比城市里的精品店,但这里的氛围却是城里比不上的。董春伟认为,“村咖”最大的优势就是“让人放松下来,找到心安的感觉”。

精选品质上乘且大众接受度较高的咖啡豆、严格比照专业冲煮标准,是董春伟的“笨功夫”,但他还有独创的秘诀,那就是为游客带来“四季场景”体验:春临河畔老树下啜饮热拿铁;夏栖树荫戏水享冰饮;秋夜桂花伴咖啡香浮动;冬日围炉煮咖,佐以酒酿热饮……

“场景变换,提供不同的情绪价值。”董春伟总结,“村咖”引流需借力多元渠道。他同步运营小红书与抖音账号,配合媒体宣传,全网曝光量突破50万人次。如今,老街“村咖”月营业额稳定在2万元以上,高峰期日销量超过200杯。

老街“村咖”不仅留住了游客,还引来了更多创业者:东北人徐铁租下隔壁老宅开了家东北菜馆,江苏人陈健正筹备一个文创空间。

“‘村咖’不是孤岛,要融入整个文旅生态。”董春伟常为游客推荐民宿、规划路线、分享故事。“游客来了,不仅喝咖啡,还要吃、住、玩,让他们和我一样,体会到‘此心安处是故乡’。”

9月30日,老街“村咖”将迎来开业一周年,阳光正好,咖啡正香。

B

把“静态”风景变成“活态”资产

老街“村咖”如一粒种子,在池州大地生根发芽,引来百花齐放。据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全市目前共有“村咖”21家,去年营收超过150万元。

但“村咖”带来的,远不止150余万元营收这么简单。通过出圈、引流,“村咖”成为促进乡村旅游乃至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今年暑期,石台县大演乡新唐村爆红,“网红水坝”金家塥堰掀起玩水热潮,“村咖”精准承接流量。村支书唐宏颖介绍,7月中旬起,“新唐村”话题在抖音、小红书激增至数千条,单日游客超2000人,外地来的自驾游汽车络绎不绝。

石台县大演乡新唐村的大树咖啡。

“网红水坝”位于穿村而过的公信河畔,大树咖啡临河而立。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原是一间闲置的肉铺。“去年被这里的绿水青山吸引,见到老树与肉铺,突发奇想开家‘村咖’供游人歇脚。”马鞍山人凌敏在今年春天来到新唐,改造肉铺开“村咖”。“五一”开业以来,日均接待游客200多人次。

大演乡文旅办统计,该乡现有“村咖”3家,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游客人数增长200%,暑期民宿预订率超95%,农家乐营收同比翻番。

大演乡顺势推出“村咖+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村咖”与7家合作社签订采购协议,设立“山货陈列区”,帮助村民代销葛粉、笋干、高山茶。同时,推行“咖啡导师制”,由“村咖”主理人带领本地青年学习拉花、烘焙,再通过“咖啡创客营”吸引城市青年携新媒体、品牌策划技能返乡创业。目前,已有20多名青年达成返乡创业就业意向。不仅如此,旅游高峰期,当地村民在“村咖”周边摆上了小吃摊。“暑期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挣七八百元。”村民唐钦成在大树“村咖”附近开了一家烧烤摊,吸引了不少游客光顾。

青阳县朱备镇几乎村村有“村咖”,6家“村咖”中有3家入选该县“十佳文旅新场景”。去年靠特色打卡点引客流后,今年,朱备镇开始致力于“流量变留量、留量促产业”,“村咖”主理人积极参与,开启双向奔赴。

青阳县朱备镇的“村咖”之一——阿晨的小屋。

朱备镇为6家“村咖”免费拍摄推广视频引流,全网播放量超过100万次。

老街“村咖”主理人董春伟以自身落户经历吸引外地投资者,目前已引进2家特色商家入驻朱备。

今年初夏,朱备镇开展“主理人看乡村”活动,邀请城市咖啡师、蛋糕师来镇里考察,既为乡村招引新业态,也让他们给本地主理人传经验。

远见素雅山庄主理人王宣将庭院一角改造成“好人茶吧”,旺季请专业咖啡师驻场。

“咖啡让民宿档次提升,今年暑期,引入咖啡业态的民宿收益,普遍比去年多三分之一。”朱备镇党委宣传委员陶翠平说,接下来镇里还将请咖啡师培训民宿主理人。

“主理人最懂游客需求,也清楚乡村发展的短板。”陶翠平认为。

朱备镇成立民宿联盟,建立了包括“村咖”主理人在内的微信群,“群友”们线上聊想法、线下提建议。

老街“村咖”主理人董春伟结合游客的建议,提出了“让老街夜晚亮起来”的建议。一周后,老街亮化工程启动,夜间消费场景雏形初现。

吉枫小院主理人徐铁建议对青通河老街段河道进行清淤,镇政府采纳建议,结合河道整治工程开展环境治理,让这一河段成了游客戏水的好去处,进一步丰富了游客体验。

“村咖”将山水林田的生态价值、农耕文化的乡愁记忆,转化为“情绪消费”。“咖啡+景区”“咖啡+民宿”“咖啡+露营”等元素的新奇组合,又在潜移默化中链接了城乡消费新场景。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村咖”实现营收240万元,直接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同比增长10%以上。

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风华表示,当游客为一杯咖啡走进池州乡村,顺带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买农家货,乡村的生态资源便不再是“养在深闺”的静态风景,而转化为能带动村民增收、吸引青年回流的活态资产。

C

让“一时鲜”成“日日鲜”

初秋的午后,“雲山里”咖啡馆飘出咖啡豆的焦香。主理人姚静将刚出炉的窑炉面包摆上木桌,为来访的客人开启下午茶时光。这家毗邻大王洞景区的“村咖”,位于贵池区牌楼镇穿山村。开业仅两个月,就迎来了超过1万人次的游客,不少人不惜驱车数十公里,慕名而来,只为尝一尝窑炉面包就咖啡。

这世界变化太快,从新鲜到寻常有可能只是一瞬间,“村咖”在池州也不例外。如何避免“千咖一面”带来的“打卡即终点”现象,让“一时鲜”成“日日鲜”?池州“村咖”正用“场景+产品”的创新组合成为“网红”打卡地,续写着新的“流量传奇”。

“‘村咖’不是移植到乡村的城市空间,而应该长在乡村里。”姚静说,她最初选址时便看准了这片“有山有水、能让人静下心”的原生态场景,在打造空间时完全遵循融入周边环境的原则。游客逛完大王洞景区后需要休憩,返乡年轻人渴望品质社交空间,因此,“村咖”运营后有了固定流量支撑。

如同七巧板可变换为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山水草木,以“村咖”为主体的组合形式多样,往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青阳县百花村的萤火虫营地咖啡,把消费场景从“白天”拓展到“夜晚”。夏夜的溪流边,萤火虫飞舞,营地的串灯亮起,游客不必大包小包准备露营装备,便能坐在帐篷外的草坪上,品一杯咖啡,仰望星空。“暑期最火的一天,接待消费人次超过1000。”营地咖啡主理人陈昕胤说。

而在九华山风景区老田村的朱家大屋,则将消费场景与地方文化深度绑定。隐于古巷的徽派民居,白天是喝咖啡的休憩空间,夜晚则变身为“老田剧场”,年轻人组成的乐队弹唱民谣,游客坐在天井的石板上,听着歌声与虫鸣,乡村的夜晚就此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咖啡与西点总是密不可分。在池州的一些“村咖”,把本地食材与咖啡结合,连咖啡带点心都变得“村里村气”。

米沙咖啡,位于石台县大演乡新唐村。主理人陈文明将当地农户自制的梅干菜和土猪肉剁成沫、揉进面团,用窑烤工艺烘焙,出炉的恰巴塔外脆里软,梅干菜的咸香、猪肉的油脂香,加上咖啡的焦香,风味独特的组合征服了众多游客的味蕾。令人叫绝的是,这里还有“法棍蘸豆腐乳”的吃法。“一开始我们也担心客人接受不了。”陈文明笑着说,让他没想到的是,“黑暗”料理“法棍蘸豆腐乳”现在成了这家“村咖”的招牌。

贵池区涓桥镇紫岩村的竹林咖啡,用村里的古井水冲泡咖啡,“泉水甘甜,咖啡师都说冲出来的咖啡更顺口”。该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涛说,“村咖”还会不定期邀请城里的蛋糕师来做DIY活动。“食材是村里的,手艺是外来的,碰撞出的味道很特别”。这种“产品+体验”的模式,让“村咖”不再是“喝完就走”的地方。

在贵池区马衙街道金山村,一栋闲置民房被改造成“猫咖”,引入第三方企业运营。不久后,这里将成为游客可带宠物猫撒欢的场所,猫咖屋后的竹林里则围起竹制栅栏,供猫宠活动。“村民每年能收租金,项目建成后还能来上班,比如做清洁、服务,一举两得。”金山村党委书记吴正德介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村咖”不再“千咖一面”,饮食不再“千村一味”,装饰不再千篇一律;当“村咖”与池州的文化、特产、风景深度链接,池州“村咖”就给了游客不能不来、来了还想再来的理由,流量成为“留量”,“网红”成为“长红”。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