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临沧市将2461名机关干部如同种子般播撒向大山深处,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难题,在云岭大地写下新时代“枫桥经验”,架起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2024年,临沧市将2461名机关干部如同种子般播撒向大山深处,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难题,在云岭大地写下新时代“枫桥经验”,架起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沧源县糯良乡贺岭村“自然村长”与茶农一起采茶 临沧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破局: “自然村长”打开治理锁
临沧市有97.5%的山区面积,佤族、傣族等多民族共居,还有长达290公里的边境线。在乡村治理中,曾存在干部下村难、政策落地难、矛盾调解复杂等诸多难题。
2024年8月,临沧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临沧市选派“自然村长”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全市908个村(含涉农社区)被精细划分为2461个片区,每个片区派驻1名“自然村长”,吃住在村、责任到户。
结合临沧村民小组多、群众居住分散实际,立足原有行政区划“一村一策”划片,再将片区变“小格”,全市科学划分49220个“微网格”,“自然村长”常态化走访收集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扣角色定位,每个“自然村长”以“进村走访必入户、片区民情全知晓、矛盾风险源头消、民生冷暖勤上报”四句工作法为抓手,努力当好一名合格的“自然村长”。同时,制定《临沧市“自然村长”日常管理制度》,派出单位落实保险体检保障,参照驻村标准发放生活补助,确保“自然村长”安心工作、群众满意。
蜕变: 机关干部变成“村里人”
“刚开始,有的村民不了解‘自然村长’的工作,以为我们只是来‘走走过场’。”回想起刚上任时的尴尬处境,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芒抗社区“自然村长”孔天禄至今记忆深刻。但孔天禄没有气馁,他平日里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喝一碗茶、同吃一桌饭”,逐渐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走访中,发现社区农户栽种的冬菠萝卖不出好价钱,他又主动跑市场、找资源,最终这些冬菠萝远销广东、广西等地的水果罐头厂,带动果农人均增收、集体经济创收,获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我在基层工作多年,还想在退休前多为群众做点实事!”《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后,市政协机关干部徐雄声主动请缨,来到永德县德党镇互乃社区担任“自然村长”。他深入走访梳理出机耕路纠纷机动车无法通行、集体土地被侵占、公共道路排水沟被堵塞等“陈年顽疾”,联动社区网格力量成功化解了5起矛盾。
“95后”干部罗国媛作为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大路外片区“自然村长”,与村党组织落实人居环境提升“1+3”工作体系,创新村民共治“大合唱”模式,推动该村成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试点;临翔区章驮乡龙平村龙平片区“自然村长”字桂清得知龙平完小太阳能老旧损坏、缺乏热水供应后,迅速对接爱心企业捐赠了3台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她积极为白血病患者、孤儿等困难群体争取到10万余元的资金救助;中国农大驻村第一书记毛明化身帮东村“科技村长”,以“智能甘蔗机收装备”“科技小院”赋能产业,借“警地联建”模式创平安乡村,争取社会爱心力量资助优秀学子、捐赠学习设备,圆村民“天安门合影梦”,用“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书写了高校赋能边疆的“新农科”实践……
带着爱心与使命、耐心与责任,“自然村长”们自上任以来,一步步走出陌生与误解,走进村民的心坎里。如今,在村民眼里,他们不再是“上头来的干部”,而是能掏心窝子的“自家人”——有事找“村长”,成了乡亲们最踏实的依靠。
回响: 泥土里长出的答案
7个月多来,“自然村长”们用脚底板走出治理新路:385.79万人次走访记录,写下10831条民情便签;8983件民生诉求解决,换来群众满意度达96.7%……从机关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政策文件到家长里短,“自然村长”们脱下西装换农装,放下笔杆握锄头,真正把自己“种”进了泥土里。
镇康县勐捧镇位于边境线上,38名“自然村长”与边境派出所民警共同搭建常态化、多方位的沟通联动机制,筑起边境和谐新防线。收到群众致谢锦旗的勐捧村第一片区“自然村长”吴龙川笑意盈盈:“过去总觉得治理会很难,现在明白了最好的治理,就是把心融进烟火间。”
在沧源县单甲乡嘎多村,佤族汉子李正华带着《工作手册》住进佤族新居。他利用嘎多村原有的务工协会,找企业、谈工资、签合同、组织输出……努力为用工企业和村民搭建起就业服务桥梁。截至目前,务工协会已组织5000多人次就近就业。村民们笑着说:“这个‘康普’(佤语:干部)帮我们找工作,让我们都拿上了工资!”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忙开村那落片区“自然村长”王斌以村民理事会为依托,刹住农村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炫富攀比、薄养厚葬等歪风,倡导大家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好家风、好民风、好社风在这里落地生根。
这片曾经的边远之地,正因2461名“自然村长”的耕耘,生长出边疆治理的“临沧智慧”:当干部真正成为“村里人”,当政策能够“翻译”成乡音,当治理愿意“弯腰”倾听民意,再难的基层课题,都能在人与人的真诚交融中找到答案。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