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年间《灵山县志》详细描述了六峰山形胜与三海岩景观:灵山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邻西粤(今南宁),东接郁林(今玉林),西连宁越(今钦州),南控大廉(今北海),是边界的重要地带。从地理上看,灵山的地脉从峰子岭开始起伏延伸到县治所在地,这里视野开阔,地势平坦。北
说明:本文结合县志以及地区文化以及城池演变的角度来写,重新认识城市的自身特有内涵文化。
乾隆年间《灵山县志》详细描述了六峰山形胜与三海岩景观:灵山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北邻西粤(今南宁),东接郁林(今玉林),西连宁越(今钦州),南控大廉(今北海),是边界的重要地带。从地理上看,灵山的地脉从峰子岭开始起伏延伸到县治所在地,这里视野开阔,地势平坦。北有龙池作为屏障,南有虎榜排列,东有罗阳山脉蜿蜒,西有石六峰耸立,环秀和鸣珂两条江水在前方环绕,罗伞、特立等山峰在其下方锁住,构成了这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美景。
灵山历史的来龙去脉
先秦至秦汉时期
灵山这片土地,在先秦时期属于百越部落聚居地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百越后,这里被划归象郡的一部分。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随着南越国的灭亡,灵山境域成为了合浦郡的一部分。
三国时期,吴国控制了这一地区,并将其纳入合浦郡管辖。
南北朝时期:
宋泰始七年(471年),灵山县归属于越州;
梁天监一年(502年),灵山县成为安州的辖地。
隋唐时期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朝廷设立了南宾县,这是灵山县最早的县级行政单位,县治设在南宾寨(今旧州圩西南侧),隶属钦州。
唐贞观十年(636年),钦州的州治迁移到了南宾县南宾寨,同时原南宾县的县治也搬到了峰子岭南边(今灵城街道棠梨村境内)。
唐贞元十年(794年),南宾县改称灵山县。因为那里有一座名为石六峰的山,其中一座山峰叫龟峰,龟被视为一种灵物,所以将南宾县改名为灵山县。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龟峰祭",村民会携带龟形糕点到六峰山脚祈福,传说此日祭龟可保风调雨顺。旧州镇(原南宾县治)仍有"龟纹石"遗迹,被视作灵山开县祥瑞。
唐朝始建学宫于六峰山下,至清代培育进士12名、举人45名,养正社学(1471年)、西灵书院(1687年)为岭南重要教育机构。
宋元至明清时期
宋开宝五年(972 年),遵化、钦江、内亭三县被废除,并入灵山县,治平二年(1065年)县治从峰子岭南迁到了现在的六峰山东侧,也就是今天的灵城。
元代时,灵山县隶属于钦州路。
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了增强防御,知县甘泽调南海卫后千户所官兵前来驻防,并开始修建砖石城墙。
明天顺三年(1459年),平息了大藤峡区域骚乱,进一步巩固了地方的安全。到了天顺八年,海北道佥事林锦不仅增建了四座城门楼,还建造了十八座敌楼,大大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注:现存规则是严禁砍伐六峰山松树,传说与明朝抵御大藤峡骚乱时期的"松涛传讯"有关。
嘉靖八年(1529年),佥事刘道将城墙加高了三尺,并新开了一座名为通济的城门,但由于与县衙大门相对而被认为不吉,后来被封堵废弃。
注:灵城街道的"东门路""南门巷"等路名保留明代城门方位,民间仍传唱"通济门被封"的歌谣。
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冯盛宗按照军队承担三成、百姓承担七成的原则对城墙进行了修缮,只保留了三个城门。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杜兆观对城楼进行了修复,并为各个城门题写了名字:东门长春、西门六峰、南门朝阳。乾隆十五年,重新开放了正南门,并在上面建造了一座城楼。
注:这段历史延伸——城门名变口头禅:老百姓的活历史,出租车司机指路还说“六峰门右拐”,其实早没城门了!菜市场大妈吵架:“你个衰佬比朝阳门堵路的石狮子还倔!”这些地名早融进日常话里。
近代城墙拆除
1939年为防日军空袭,城墙主体结构全面拆除,现存城基遗址埋于县城主干道下。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城墙遗址“走街基”, 老一辈人散步总爱说“去走街基”,其实就是沿着解放路、和平路这些埋着古城墙的马路遛弯。年轻人结婚拍婚纱照,还专门到残存墙根取景,说这叫“踏古迎新”。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