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于动荡年代的贫困农家,倪杰的童年是苦难的。14岁时,他随父逃荒至上海。进入纱厂打工,因机器轧伤手指,被老板无情辞退。他无奈返乡种地,又遭地主欺压苛待,只能再次来到上海。
硝烟散尽,英魂永驻。在亭湖区新兴镇西北部,有一个烈士命名村——倪杰村。
在这里,红色基因不断转化为发展动力,村民用振兴图景告慰先烈。
今日倪杰村
【战火魂】
热血青春映山河
倪杰,原名倪崇考,1917年生于盐城县永丰圩倪家河(现亭湖区新兴镇镇北居委会)。
生于动荡年代的贫困农家,倪杰的童年是苦难的。14岁时,他随父逃荒至上海。进入纱厂打工,因机器轧伤手指,被老板无情辞退。他无奈返乡种地,又遭地主欺压苛待,只能再次来到上海。
1940年秋,得知苏北家乡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倪杰毅然返乡。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深入贫苦农民家庭,先后发展孙大模、唐曰友、倪从足等30多名进步青年入党;组织乡模范班,配合区队击退下乡“扫荡”的日伪军30多次;屡次深入敌区摸岗哨、除汉奸,贴标语、散传单,极大鼓舞群众士气,打击敌人气焰。因其英勇,倪杰先后任乡指导员、区委委员、区委组织科长等职,深受群众爱戴。
1942年11月30日深夜,区长李志和倪杰等9位同志到敌据点新兴场西南的蒲沟村进行反“伪化”斗争。次日晨,驻新兴场日伪军得到敌探报告,出动便衣队从北路包抄,形成簸箕状包围圈,李志等7位同志陷入险境。
当时,倪杰和战友苗斌位于包围边缘,向南撤退即可脱险。但倪杰却对苗斌说:“我们得掩护同志们撤退。”在他们的奋勇掩护下,7位同志成功突围,而倪杰和苗斌被迫跳河。游至对岸时,倪杰发现苗斌不习水性,又返回营救。其间,倪杰肩部、臀部两处中弹,两人不幸被捕。敌人将倪杰押解至新兴场后,软硬兼施,百般诱降,甚至以杀害全家相威胁,他始终大义凛然、威武不屈。
1942年12月1日深夜,倪杰在新兴场南圈门外英勇就义。苗斌后被我党同志成功营救。
【振兴图】
沃野腾飞展新颜
8月29日清晨,天刚破晓,倪杰村家庭农场(黄金梨基地)已是一片繁忙。6点未到,6名果农便开始一天的采摘。
“天热,赶早摘梨,品质更好。”农场负责人王莉娟一边介绍,一边将刚采收的丰水梨分拣包装、整齐入筐。这座55亩的果园,种有梨树2000余株,丰水、新水、黄金三大梨品各具风味,成为附近各大农贸市场的“抢手货”,年年供不应求。“今天这批2000斤,下午就有客户上门收购。”王莉娟淡淡的笑容中透着自信。
除了林果产业,倪杰村还凭借河网密布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白对虾肉质鲜美、品质优良。同时,村里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将废弃坑塘改造为景观水池,闲置宅院变身休闲公园,2019年通车的兴洋路更如一条发展动脉,打通了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之路。
2022年,倪杰村和新场村共同投资建设集粮食收储、烘干、农资供应和农业机械存放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借助粮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时的专业测绘工具,倪杰村成为全镇首个实施专业农田测绘的村。”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力自豪地说,通过精准测绘与土地整合,村里流转出200余亩土地,每年为集体增收超20万元。
2024年,倪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4.49万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释放土地潜力。今年以来,倪杰村大力推进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农田防护工程,建成“田块连片、渠系配套、道路通畅”的高产稳产农田。“再也不愁田里缺水了。这新渠比老土渠节水超30%,输水更快。”9月6日,种粮大户周学华站在新修的防渗渠旁满脸欣喜。他算了一笔账: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每亩地的种植成本降低了,粮食产量却增加了。这一变化,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青春志】
薪火相传续华章
战火烽烟虽已远去,但倪杰烈士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正通过更多元的途径广泛传播。
新洋小学成立“倪杰中队”,清明缅怀、入队宣誓成为少年们的成长仪式;与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工学院等单位的党建共建,让红色基因在实践活动中薪火相传。
“除了本地学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会来这里开展社会实践。”王力表示,倪杰村是徐州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的红色教育基地,年轻一代在走访与实践中感知历史、锻炼能力,也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从1943年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镌刻英名,到1945年新会乡更名为倪杰乡,再到1997年烈士遗骸迁入市陵园。八十载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对历史的铭记与对精神的传承。
“听着烈士故事长大,现在要给年轻人讲好这些故事。”80岁的退休教师刘其海,生在倪杰村,也长在倪杰村。如今,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聆听学习倪杰先烈的事迹,他打心眼里高兴。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倪杰村正以产业兴旺的振兴图、青春激扬的奋斗志,绘就一幅生生不息的美丽乡村画卷。
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交相辉映,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有机融合,老一辈的坚守与新一代的创新在此碰撞出绚烂火花,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撰稿丨单冬 摄影丨周晨阳)
来源:盐阜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