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十载春风化雨,四十载法润民心。从“一五”普法的“拓荒播种”到“八五”普法的“深耕细作”,江苏省探索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普及法律常识向提升法治素养转变,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进一步提高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
四十载春风化雨,四十载法润民心。从“一五”普法的“拓荒播种”到“八五”普法的“深耕细作”,江苏省探索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普及法律常识向提升法治素养转变,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进一步提高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让法治信仰植根人民心中。
从“法制”到“法治”
助力夯实法治建设根基
1988年,江苏省选定无锡市、南通市、常熟市、原宿迁县、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盐城市建湖县沿河镇及原徐州矿务局、原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8个地区和单位,作为全省依法治市、依法治乡、依法治厂首批试点。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江苏省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的任务目标,省委宣传部、省委依法治省办、省法宣办、省司法厅联合出台《关于创新社会普法教育机制的意见》,更加突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更加突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育,积极探索“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的普法新路径,着力推动全民法制宣传向法治教育转变、普及法律知识向培育法治信仰转变,将法治精神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全民守法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
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文化礼堂每月10日召开开放式议事会。在今年3月的一次议事会上,村民老张质疑垃圾分类点选址,30余人举牌表决,最终以22:8通过更优方案。
2008年,马庄村获评第三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56条“马庄规矩”中,“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或全民投票决策”让村集体决策晒在阳光下,“婚丧嫁娶彩礼不超过3万元”大幅减轻了村民办红白事的负担。马庄村将每月20日定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日”,这一天,村里的法治文化艺术团将民法典编进快板,通过乡音演绎“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村级“法治书记”挨家挨户敲门,既问平安冷暖,又讲法理情理,探索出一条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的“四位一体”基层善治新路径。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江苏省大力实施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三治”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持续开展“法润江苏·德法同行”活动,落实落细“四议两公开”、基层“微自治”等制度,将法治元素融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9个,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我爸接到一个自称是警察的人打来的电话,说他的账户涉嫌洗钱,要他把所有存款转到警方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他很害怕,拿着存折就要出门……
“法律明白人”来自群众、服务群众,是参与基层依法治理的生力军。2020年以来,江苏省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从村“两委”干部、妇联干部、党员、人民调解员、致富能手等群体中培养20万余名“法律明白人”,累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7万余场,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20万余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40万余件。
◐
2024年5月20日,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展示园正式开园。展陈柜中,秦代石权、铁权等古老衡量器具与现代扬州漆器上“诚信公平”的法治纹样相映成趣。
如今,像这样让群众“出门有法、抬头见法、休闲学法”的各类法治文化阵地,在江苏省共有1.8万余个,其中“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0个。各地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口袋公园”等公共文化平台,用好“廊、亭、墙、栏、场、角”等景观群落,融入法律条文、名言警句、法治格言,积极打造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长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形成了“覆盖城乡、便利群众、设置合理、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集群。一个个法治“微景观”点上开花,串联成好戏连台的普法“大舞台”,进一步扩大了普法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江苏省将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普法工作,创作法治动漫和微电影1200余部、法治戏曲剧本6000余部、法治故事1.4万余篇,涌现出《冬日暖阳》《司法所里的故事》等法治文化精品力作,使“法律即生活、生活即法律”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八五”普法期间,江苏省推动非遗保护与法治宣传“双向奔赴”,创作《雕版与法》《方寸之间显法治之光》《锦绣苏州 法映非遗》等一批优秀的非遗法治文化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是法治宣传的创新实践。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在“八五”普法即将收官、“九五”普法再启新程的重要节点上,江苏省将紧扣“让法治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核心竞争力和坚强保障”这一目标,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江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以高水平法治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