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949年前永定商人在潮汕的活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15:43 1

摘要:1949年前,大量永定商人进入潮汕地区,汀、韩水路对于永定商人的人、货运输起到关键作用。永定商人在潮汕主要从事盐、烟、纸和木材的贸易,他们也在潮汕建立会馆一类商业组织。进入潮汕地区的永定商人深刻影响潮汕、闽西的经济发展,使得源自沿海的天后信仰在永定十分盛行,永

摘要:1949年前,大量永定商人进入潮汕地区,汀、韩水路对于永定商人的人、货运输起到关键作用。永定商人在潮汕主要从事盐、烟、纸和木材的贸易,他们也在潮汕建立会馆一类商业组织。进入潮汕地区的永定商人深刻影响潮汕、闽西的经济发展,使得源自沿海的天后信仰在永定十分盛行,永定商人也促进潮汕和闽西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永定商人;潮汕地区;汀龙会馆;天后信仰

永定中川村永昌楼

汀江是福建省唯一自北向南流经广东出海的河流,是闽西交通要道。在木帆船运输尚未兴起的古代,民间多以竹木结排进行货物筏运。盛唐以后,汀江流域经济得到开发,盛产的竹、木、烟、纸等由汀江顺流船运抵广东潮汕等地;食盐则由广东韩江逆流船运至汀江,再转销各地。1960年以前,汀江对于联系潮汕和闽西十分重要,往返于潮汕和闽西之间的永定商人,往往借助汀江进行人、货运输。汀江及其支流永定河,对于永定和潮汕的经济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一、永定商人的主要经营领域

永定历史上有3次经济高潮,即盐经济、烟经济和矿经济,对永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实际上,这3次经济高潮和潮汕地区都有关系,并且前2次对潮汕和闽西的经济联系影响更大,促成大批永定商人南下潮汕地区。

首先是盐。南宋嘉定六年(1213)汀州知府赵崇模奏准改销漳州盐为销潮州盐。潮州盐运输路线是:从潮州广济桥下盘验,经韩江到石市,用人力挑运至峰市,经汀江到长汀水口;往龙岩的线路是,从石市挑运至峰市渡江到摺滩(后增加石市渡江到虎市一线),然后挑运到仙师,经永定河至北山,再挑运到龙岩。盐在从前占据相当重要地位,石市在今天广东大埔,峰市在今天永定。大约从明中期开始,潮汕和汀州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永定在明成化年间设县,自清至民国,经营盐业的永定商人往返于潮州和汀州之间。

其次是烟。永定烟经济起步主要在清代。永定条丝烟的运输线路有4条,其中一条由高陂、坎市、湖雷沿永定河而下,经仙师芦下坝,陆运至闽粤交界的石市(在广东大埔),沿韩江而下至大埔、汕头,转至广州、昆明、柳州等地。永定条丝烟的运输,以运至潮汕地区的线路最为重要,这和近代汕头作为重要海港的地位有关。永定县洪山乡上迳村福源烟庄,清代在潮州、汕头一带发迹,其曾孙温月楼中举人,在潮州8县做官,后任知府38年之久。《永定县志》也载,温月楼“祖上在潮州开烟丝厂致富,即寓居潮州。”

“清代潮州种植烟草的,只有潮阳一县,而粤东北部的镇平、平远、大埔和闽西南的永定则有较大面积的种植,潮阳所产的烟叶,色乌味厚,是制作乌烟(又名盖露烟)的原料。专供吸水烟用的皮烟丝(又名条丝烟)则以永定、大埔等县所产的烟叶为原料。清道光年间起到清末,潮州府城有数十间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烟行开业,其生产原料主要从永定、大埔等地采购。”就闽西而言,种烟业以上杭、永定最兴盛。

再次是纸。永定县造纸历史悠久,拥有湖坑、下洋、陈东等多处产纸区。1949年前,邻县的龙岩湖邦、大池、小池等地生产的土纸还不少流入永定,由坎市纸商收购或由商行代理运销,通过木船水运到潮州、庵埠等地。而庵埠的纸商再通过手工加工制成迷信品,如金锭、银锭、纸钱,再转运销往东南亚各国。

盐、米、豆、烟、纸和木材是在潮汕永定商人的主要经营品种,在潮汕的永定商人也进入金融领域。例如,永定著名集镇峰市有一家“德星隆”,是峰市最大的豆、米、盐、纸批发商兼过傤行之一,它在长汀、瑞金、上杭、大埔、潮州、汕头、广州等地都设了联号或代理商号,德星隆的银票“比银行的汇票、支票还响亮”。

永定西陂村的旧民居

二、在潮汕的永定商人举例

迄今为止,个人没有看到针对在潮汕永定商人或商店的具体统计数字,但从闽西、潮汕的各类文史资料,不难发现永定商人在潮汕者比比皆是,以下举例:

明末至清初,永定下洋镇中川村人的先祖胡海隆、胡映日等靠放木材、毛竹到潮州以及种植烟叶发财,在广东潮州、福建汀州、漳州和中川村周边乡村等购置了大量田产,收烝尝谷成为许多房族重要的经济来源。葛文清提到,“明代时,著名侨领胡文虎的祖先胡海隆,就是利用金丰溪流放木材毛竹到潮州,成为‘父创三千,自创十八万’的富户。”

胡文虎祖籍永定中川村,出生于缅甸仰光,8岁回国读书,12岁随父侨居仰光,后开中药铺永安堂。父亲逝世后,他同弟弟胡文豹,精心经营,创制万金油、八卦丹等,业务日益发达。1921年乃在新加坡开设总行,在汕头、香港、广州设厂制造,并在东南亚各国和国内各地开设分行,一时虎标良药风行我国和南洋一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汕头中山医院就和胡文虎的捐助有关,他捐了20万元。

永定中川村虎豹别墅:胡文虎的故居

胡兆祥(1901—1975),原名陶皆,下洋镇中川村人。毕业于上海政法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曾任福建省东山县长和华安县长,有政声。卸任后赴南洋,深得“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之器重,出任马来亚槟城虎标永安堂经理。20世纪30年代初被派回国,接任汕头、福州虎标永安堂经理。

永定峰市附近有一个著名河埠摺滩街。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廖义福就以摺滩街上的“茂记店”为中心,在长汀、上杭、潮州、汕头开设分店或代办站,经或油、米、豆购销业务,赚了大钱。

陈荣光,峰市黎前坑人,原是峰市地区的土匪头子。到1926年,他手下已有600多喽罗、400多条枪,挟峰市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在汀江下游横行,成为了一方的草头王。陈荣光由匪而官,又由官而商,集匪官商于一身。陈荣光统治峰市期间,直接经商,如在汕头开银庄,潮州设烟厂。

郑华(1887—1960),原名辅华,永定县凤城镇人,父亲郑金禄是基督徒,长期在揭阳经商兼传教,所以郑华和其弟郑维都在揭阳教会学校接受初等教育。以后经上海培华中学、苏州中西书院(东吴大学前身),进入留学美国预备学校——北京清华学校,后兄弟赴美留学。

20世纪30至50年代,汕头、大埔活跃一位永定籍商业家卢一民。卢一民经营的华昌行信誉卓著,效益极佳,是当地中药材和烟草商业中的翘楚,他长期被推荐担任汕头药材同业公会和烟草同业公会的理事。华昌行在1930年创立于汕头,初时和其他3人合股经营,资金4万银元,专做中药材批发。抗战爆发,汕头沦陷,其他3人同时退股,华昌行由卢一民独资经营,并内迁到大埔茶阳,营业项目增加烟草、土纸。1945年抗战胜利,华昌行迁回汕头,并在广州设立分行,营业改以烟草为主,药材为辅。此外,还代理美孚煤油,又曾在韩江沿线开设盐仓,还经营过玉扣纸、笋干、香菇等土特产批发。1954年结束营业,全部资金转入汕头公私合营的罗春锦自行车厂。

有关永定商人在潮汕经营的一些情况,可参看抚溪乡(今抚市镇)在潮汕经营条丝烟大户商号简况表,这批商号有一个共同特点,发财后商号的所有者都在家乡营造土楼,永定土楼十分发达,但营造土楼耗费巨大,严重削弱商业的资本积累:

抚溪乡(今抚市镇)在潮汕经营条丝烟大户商号简况表

所在村名(或现在村名)烟号铭牌创始人或继承人经营所在地鼎盛时期经营资本年平均盈利建造土楼名称抚市乡桥村(今抚溪村)泗隆行黄启宏、黄恒球汕头、潮州乾隆至道光年间,40万银元,后期经营过银票5万银元兴建三堂屋式森玉楼于甲华村抚溪乡社前村广昌泰赖泰辉湖南长沙、湘潭,广州、汕头同治、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后期曾经营过银票)40万银元5万银元兴建三堂屋式的崇盛楼于社前村抚溪乡龙窟村(今龙川村)永盛元黄秀龙、黄桥元、黄林元、黄廉元上海、南京,广州、汕头道光至民国时期,33万银元在龙窟兴建三堂屋式的爱日楼

资料来源:表格据黄慕农、黄刚:《清朝民国时期抚市条丝烟的制作和经济效益》中《抚溪乡(今抚市镇)在海内经营条丝烟大户商号简况表》摘取制作,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永定文史资料》第20辑,2001年,第176—178页

三、永定商人在潮汕的商业组织

在经商的过程中,汀江流域逐渐形成了许多地方性商人集团,主要有永定烟商、上杭蓝靛帮和茶商、四堡书商以及各县的纸商等。这些商人集团,从其产生的背景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地处商道或商品中转地,频繁的商业贸易带动本地商人集团的兴起,以上杭县蓝靛商人为代表;二是因经营本地土产而发展起来的商人集团,著名的永定烟商可为代表。

永定商人在潮汕地区,较为集中的地点有汕头、潮州和潮安意溪。“汕头开埠后,通商口岸移汕,但潮州内控韩江上游的闽西、兴梅地带,其土地特产均在此集散,以杉、竹、木、纸、碗为大宗。日用百货、棉纱、布匹、糖、盐、海味等,则从潮州沿江上溯。对外贸易则以汕头口岸吞吐”。永定商人进入潮州,东门是重要通道。“东门面对湘子桥,是水陆交通的枢纽,闽西和本省兴梅地区的土特产在潮州集散,日用百货、棉纱布匹,糖盐油等类货物由此沿江上溯,客货流大都从东门进出,沿江四门以东门最主要。”永定商人的商业组织“纲”也在潮汕地区出现。

陈支平认为,中国货运史上的“纲”,大体是流行于唐宋时期。大概是宋代福建比较流行官民联营的盐纲制度,因此经过宋、明的演变之后,在清代的闽西,存在民间商业的“纲”的组织,这种“商纲”的组织,在清代商业史上也是很少见的。清代闽西的商纲,主要出现在汀州、龙岩与粤东潮州一带的产业活动中。清代闽西商人为联络乡谊和方便商业,在潮州府城内共建了汀龙会馆,并于同治十年(1871)编纂了《潮州汀龙会馆志》。汀龙会馆所属的各纲,其组织形式主要有行业与地缘两种。汀龙会馆旧址在潮州开元路。汀龙会馆“因韩江上游汀州、龙岩纸商多于此聚散,其经营货幅大,资金巨,而对会馆捐输也较多,所以经费充裕”。

黄挺研究认为,乾隆间汀龙会馆初建,是以地缘为原则,按本籍汀州府和龙岩州分成两帮,但在会馆会展过程中,同业关系成为了更加重要的因素。最便宜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武平、永定、本立纲等纲并入福纸纲。武平纲和永定纲原来都是纸业商人的地缘团体,以行业经营相同,先后并入福纸纲内。由于各地缘纲派的加入,福纸纲成为汀龙会馆最大的帮派。到同治十年(1871)《会馆志》编成为止,汀龙会共分篓纸纲、福纸纲、九洲纲、运河纲、武平纲、本立纲、上杭纲、永定纲、莲峰纲、龙岩纲、运河纲、履泰纲、白沙纲十二个帮派。其中九洲、运河、武平、本立、上杭、永定各纲都属于福纸纲。入民国后,福纸、篓纸两帮成为闽西商人的龙头,汀龙会馆也成了福建纸业公会所在。

同治《潮州汀龙会馆志》藏潮州市康晓峰处,他是汀龙会馆的最后一任理事长。闽西的商纲组织及其会馆,对闽西商人在潮州粤东一带的商业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直到1949年,闽西商人仍然是潮州地区最主要的外籍商人集团。闽西商人当然包括永定商人在内。

意溪镇在韩江边,和潮州城隔韩江相望。这是包括永定商人在内的闽西商人大量集中的地方。意溪有一个金丰馆,由永定人创建,下设“金记”、“生记”两个字号,它除了作为贸易中介之外,有时还直接收购并转卖货主的杉、木板。金丰馆负责人称“金丰大爷”。如逢“封墟”(即暂停贸易活动,相当于“休渔”)或者买卖未成交时,货主也可将货物先寄存在金丰馆,先从馆中支借部分资金,等货物卖出后再作结算。抗日战争爆发后,金丰馆再也不复存在,也无后人留在意溪谋生。意溪的客家人和客家会馆的活动,对意溪的经济、社会带来很大影响。

随着近代汕头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汕头迎来不少永定商人或移民。经汕头移民到海外的永定人,据《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所载,光绪五年(1879),一共有113人。汕头有一个八属会馆,在福平路。清光绪间,客籍八属商民建。八属所指,为大埔、丰顺、梅县、平远、蕉岭、兴宁、五华、永定8个客家县。八属会馆中,永定是闽西各县中唯一参加的,其他7个全是广东客家县,说明汕头的闽西商人中,永定籍的最为突出。大埔、丰顺、永定还曾内部合组,在汕头有三属码头、三属福寿医院等组织。另外,民国时期还有一个旅汕的永定同乡会,在至平路28号楼上,主管人是游剑池。在汕的永定商人中,胡文虎影响是最大的。

四、永定商人和沿海天后信仰的传播

学术界关于汀、潮的联系,以往研究多以经济视角为主。汀、潮经济往来经历“开始疏离→变得紧密→经济一体→再次疏离”过程,永定商人和潮汕的经济联系也不例外。在这里主要谈谈永定商人进入潮汕所带来的文化影响。

永定商人进入潮汕,潮汕商人也进入永定,两地经贸往来导致永定商人的天后信仰十分旺盛,这是商业活动深刻影响地方宗教信仰的见证。“商人们贸迁外地,而建会馆,而联乡谊,祀神自然是最合适的手段。”汀龙会馆在潮州的祭祀活动,一年达25次,其中祭祀天后有18次,足见天后信仰对于永定商人的重要。

据黄梅岑叙述,汀龙会馆建筑较旅潮其他会馆壮观,内祀天后娘娘,大厅也叫天后宫,绚丽多彩,布置雅观。每年三月、九月,天后娘娘诞辰、忌辰,祭品丰盛,除牲口粿馔外,案前点燃大蜡烛、大香塔,闻说可点烧整个正月。酬神之日“友照厅”搭台演戏,邀请地方官员、士绅、商界巨子饮宴观戏,极为热闹。

天后信仰对于永定商人之所以如此重要,和汀、韩流域的险恶有关。汀江流域区内,汀江6大支流即濯田河、桃澜河、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金丰溪是呈树杈状分布于汀州各县,且均可通航,最后经峰市进广东汇入韩江南流入海,汀江民谣唱道“盈盈江水向南流,铁铸艄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风浪恶,鹧鸪声里到潮州”。指出了汀江的凶险异常,实际上,汀江的支流往往也是非常险恶的。

永定西陂天后宫

永定商人进出闽西经常借助汀、韩江面进行,作为保护水神的天后地位就格外重要。然而,天后信仰原来是源自福建莆田沿海,处于闽西内陆的永定拥有极多的天后宫,正是福建、广东沿海水神信仰深刻影响内陆的见证。“永定虽处在闽西山区,但它一是侨乡一是烟乡,侨胞漂洋过海和烟箱由水路运销各埠,都迫切祈求航行平安,而深盼天后(妈祖)多加保佑。因此,天后宫各乡各镇都有。少数建于明朝中期,大部分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所建;道光以后,未再建造。”粗略统计一下,永定的天后宫竟有41座之多,比关帝庙多两倍,在专祀庙宇中,大约名列前茅了。研究永定民俗,这一现象实在值得注意。

在所有永定天后宫中,西陂村的天后宫是最有名的,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陂天后宫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全部落成后,曾大修3次,分别是在乾隆、同治和民国年间。像西坡天后宫这样的土木结构七层宝塔式的天后宫,全国仅3座。北京、苏州各一座,都已坍塌,荡然无存,西陂是惟一幸存的了,所以特别珍贵。西陂天后宫甚至传说和潮州状元林大钦有关,西陂天后宫由地方林氏家族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全由当时仅有数十户、一百多男丁,二百余口人的西陂林氏家族以人团完成,其智慧、勤劳与毅力,实令人惊佩。”实际上,西陂林氏家族也有在潮汕经商的,如果没有充足财力,建造如此规模巨大的天后宫不可能。

和永定商人有关的汀、潮文化产流,还有民间宗教信仰和曲艺等。

峰市是从前永定的著名市镇,是汀江韩运的枢纽。峰市有一关帝庙,该庙建在原峰市街三角坪,相传与上杭县城的关帝庙、潮州的关帝庙同时创建,而且三座庙中的关帝神像系用同一棵树雕刻,树的上部刻上杭关帝庙的关帝神像,树的中部、下部分刻峰市和潮州关帝神像。峰市关帝庙的情况说明清代汀、潮经济一体,甚至经济一体深入影响到汀、潮地方文化交流。

上文叙述,包括永定在内的汀、韩流域客家人来到意溪。自明末福建连城张、杨、陈三姓到意溪创头塘村以来,客家人在意溪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已定居意溪的客属“本地人”的宗族活动,包括日常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另一类是围绕杉竹木的放运和贸易进行的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商贸活动,而后一类活动很多是在各客家会馆的组织下开展的。客家人和客家会馆的活动,为意溪带来一些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丰富了意溪的民俗生活,促进了潮州人和客家人的文化交流。目前,在意溪人仍有遗留的客家风俗主要有:端午节“送瘟神”习俗;提前一天过节,定居意溪的客家人(特别是头塘村人)的端午节、七月十五、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均比本地潮州人提前一天过节;客家“火龙”——国王标,国王标是烟花的一种,因其规模巨大、制作精巧而冠以“国王标”之名。

1949年以前,潮汕地区还流行外江戏,这和包括永定商人在内的客家商人也有一定关系,毕竟外江戏和客家人关系较大,外江戏主要流行于客家地区,但今天潮汕地区已经很少看到外江戏演出,反映出1949年客家商帮退出潮汕地区后外江戏影响式微。“外江戏又称汉剧,原由安徽皮、黄合流的徽班沿革而成,因源自外省故称。外江戏何时传入潮州,现虽无具体资料依据,但清末以来随一些外地官员、商贾莅潮带来伶人、乐工而逐渐在潮州发展起外江戏这一说法是比较可靠的。至光绪年间,潮州已有外江戏多达三十余班,另外潮州的士绅阶层把外江乐崇为雅乐,组织的外江乐社甚多,名师辈出。”外江戏梨园公所位于潮州市上水门街头,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潮州地区外江戏各班和潮音班艺人集会之所。

吴榕青运用文化人类学及文化地理学中的“文化区域”概念,对宋元以来闽南及潮州地区某些共同或类似的文化特质、文化因素进行考察,以此揭示“闽南—潮州”文化区域在长时段的协同。潮州与闽南在文化区域的同一性,并非仅仅是各种文化因素传播的结果,也存在共同文化渊源的因缘;就文化因素的传播而言,既有闽南向潮州传播的情形,同时也存在从潮州向闽南传播的迹象。由于地缘与血缘的接近,没有两个分属不同省份的地区像闽南与潮州那样,富有那么多的共同或接近的文化因素。上述研究者以方言、妇女服饰、戏剧、民间歌谣及故事为例,论述潮州与闽南在历史文化区域上的同一性。以往对于闽西、潮汕的经济联系研究较多,文化交流研究则严重不足。吴榕青的观点提供闽西和潮汕在历史文化关系的研究参照。

总之,1949年前,永定商人进入潮汕地区曾是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1949年后,由于汀、韩交通丧失,私人贸易取缔,加上汕头失去经济龙头地位,大批永定商人进入潮汕地区的盛况不再。历史上永定商人对于汀、潮两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促进作用,永定商人在潮汕的活动和影响,仍然值得今天人们去认真研究。

来源:聆雨居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