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经济在过去五年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地缘局势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我国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积极扩大内需等有力举措,实现了平稳健康的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在过去五年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地缘局势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我国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积极扩大内需等有力举措,实现了平稳健康的经济发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4.91万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33万亿元,同比增长3.5%,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值得关注的是,这两项关键经济指标在过去五年均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不仅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更为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容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振消费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大力提振消费”和“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系统部署了服务消费提质惠民、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消费品质提升、消费环境改善提升等多项行动。
为准确把握当前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深入洞察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行为模式和潜在需求,进而精准捕捉2025年消费新趋势,《消费者报道》在消费提振政策密集出台的重要窗口期,开展了一项全国性消费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覆盖全国不同年龄层、性别、地域及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008份,为研判消费市场走势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下面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消费趋势。
80后、90后展现出更强的消费能力
《消费者报道》最新调研数据揭示,当前消费市场呈现显著升级态势:近七成(67.9%)受访者表示消费支出较往年有所增加;近四成(39.2%)受访者明确认为自己处于消费升级阶段。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同步提升。
从年龄维度分析,中青年群体展现出更强的消费能力:数据显示,26-35岁人群(90后)中49.4%的受访者月均消费支出超过3000元;而36-45岁人群(80后)的这一比例更高达55.8%,显著领先于其他年龄层。这一消费分布特征反映出中青年群体是社会消费中坚力量,这也与其较高的家庭消费需求密切相关。
另外,银发群体(56岁及以上)的消费支出两极分化显著,月均消费支出超过10000元的占比达到6.0%,显著高于其他年龄层,这说明银发消费市场潜力有待释放。值得一提的是,政策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到“积极发展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
从收入维度分析,80后、90后人群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占比分别为35.8%和29.1%,显著领先于其他年龄层。另外,80后、90后人群普遍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占比分别为76.7%和67.9%);有过半数人给出“对消费环境感到放心”的评价,他们是带动消费信心的领头羊,不仅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其消费偏好与决策将指明2025年消费新趋势。
理性消费崛起,高质价比得人心
在“理性消费”大趋势下,中国消费者开始更理性、认真审视自己的消费需求,有意识地衡量消费行为带来的实际价值。为了将每一分钱花得更合理,他们深入研究,多方比较产品本身的价值,希望能做出明智的消费选择。
在消费风格的问卷调研中,排名前三位的是理性型、节俭型和绿色型。“需要才买,物尽其用”的理性型消费者和“精打细算,货比三家”的节俭型消费者占据了主导地位(过半数)。“日常利用大促囤货”的囤积型消费者、“缺乏规划,消费时经常头脑发热”的冲动型消费者和“不存钱,甚至透支信用卡”的月光型消费者只占少数。
理性消费已成为大促期间的基础共识。消费意愿调研数据显示,过半数受访者选择结合实际情况按需购买,这能让他们减少非必要开支。
理性消费让消费者对价格变得更敏感,他们拒绝无理由的高溢价,这也是消费观念趋于成熟的表现。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对待溢价的态度为“看具体价值与溢价比例而定”,他们会谨慎考虑溢价因素。仅15.2%的受访者在喜欢的情况下,无条件接受溢价。
对价格变得敏感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只买低价产品,贪图便宜。实际上,他们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在影响消费选择的因素中,质量(75.0%)和价格(72.3%)分列前两位,大幅领先。
在理性消费的驱动下,消费者对品质有更高的追求,59.6%的受访者认可选择高质价比产品的消费观念。知识型消费观备受青睐,52.2%的受访者会主动学习产品知识,为选购决策提供参考。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的“产品专家型消费者”出现,可验证性能参数、功效成分的产品将会变得更畅销。
目前,超过75%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做出科学理性的消费决策。当更多的消费者具备基础决策能力,消费市场将由“价格战”逐渐转向“价值战”,高质价比的消费会更得人心。
从调研数据来看,“货比三家”(66.7%)和“去各个渠道查看优惠信息”(56.5%)构成理性消费双引擎。延迟决策、试用机制和平替选择是重要的辅助方式。在理性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消费者会明确自己的消费需要,通过“比质”“比价”去做出消费决策。
超过九成受访者在消费前,会去非购物平台搜索产品信息以及口碑评价。去两个及以上平台的受访者有74.1%。很多消费者热衷于通过小红书、抖音、知乎等平台查看产品体验评价。另外,《消费者报道》注意到比价App的用户规模不断增长,用户逐渐养成“比价”的习惯。
在商品推荐和种草方面,视频实物讲解(51.1%)、专业测评(44.9%)和图文内容推荐(44.4%)等方式更受消费者欢迎。以视频为例,其展现形式更直观,能生动展示商品外观、功能、使用方法等细节;专业测评则则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客观性。在信息洪流的时代,消费者更青睐直观且具权威性的商品推荐模式。
尽管明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粉丝基础,但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越来越理性,不再仅仅因为明星推荐而盲目跟风购买。
消费者愈发趋于理性,曾经根深蒂固的诸多过时消费观念正逐步被摒弃。
过往那种不假思索便认定 “传统知名品牌一定比新兴品牌好” 的观念,已不再被消费者奉为圭臬。如今,新兴品牌凭借着创新的产品设计、前沿的科技应用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正不断崭露头角,打破传统知名品牌的“包围”。同时,“贵的东西一定比便宜的好” 这一简单粗暴的价值判断也渐渐被消费者抛弃。消费者开始更加细致地审视产品的质价比,深入探究产品的品质、功能以及自身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不再单纯以价格高低来衡量产品优劣。此外,“外国品牌一定比中国品牌好” 的陈旧观念也在消费者心中渐渐瓦解。近年来,中国品牌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在众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以过硬的实力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消费者持续关注国货的原因主要有“综合产品力提升”“价格上更有优势”“产品设计与品牌理念更符合中国消费者”。以这两年火爆的AI为例,中国品牌有着“敢为人先”的精神,更早将AI大模型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诉求。
在2024天猫双11全周期,有589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人民币。其中,海尔、美的、华为、小米、波司登、鸭鸭等国货品牌进入“亿元俱乐部”。
值得关注的是,《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给中国品牌、国货给予了更多支持。当中明确落实消费品质提升行动,强化消费品牌引领。当中指出聚焦商贸、物流、文旅等服务领域,分类制定提升服务品质政策,打造更多中国服务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支持开发原创知识产权(IP)品牌,促进动漫、游戏、电竞及其周边衍生品等消费,开拓国货“潮品”国内外增量市场。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鼓励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开设首店、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
下期,我们将在《2025放心消费报告》中分享最新的绿色消费和情绪消费趋势,期待你的持续关注!
来源:消费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