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阅“风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07:31 3

摘要:新疆太阳能资源储量约4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7%,风能资源储量约10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8%。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新疆电网新能源发电量达10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2%,其中光伏发电41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2%;风电发电597亿千瓦时,

转自:中国能源报

新疆将丰富的“风光”资源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写下生动注脚。

新疆太阳能资源储量约4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7%,风能资源储量约10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8%。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新疆电网新能源发电量达10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2%,其中光伏发电41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2%;风电发电5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截至今年7月底,新疆新能源装机达1.34亿千瓦,新能源累计外送电量达2785.11亿千瓦时,占总外送电量的近三成。

依托“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疆将丰富的“风光”资源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写下生动注脚。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能源报》记者走进新疆,深入光伏电站、风电基地,感受无限“风光”背后,新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蓬勃绿动,发现能源变革带给新疆的民生福祉。

“风光”发电绿边疆

和田地区洛浦县东部15公里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灼热空气里,中广核和田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电站的220千伏汇集站,正将清洁电力输送至220千伏洛浦变电站。这个由150个3.3MW、2个2.5MW光伏方阵组成的光伏电站,2024年10月开工建设,今年5月23日并网投运,每年可向电网供应清洁电能9.6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8.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0.51万吨。

离洛浦县数百公里外的巴州若羌县,格库铁路以东以及库若高速公路以西的若羌100万千瓦风电场内,目之所及,风机矗立。东区67台7.5MW风机与西区74台6.7MW风机,沿东北风主导方向依次排布。“项目2023年12月26日投运,配套建设2座220kV汇集站及50MW/100MWh储能系统,2024年9月5日全容量并网,截至今年9月中旬已发电8.5亿千瓦时。”风电场场长董鲁川介绍。

作为我国“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基地之一 ,新疆“风光”项目的快速推进,离不开国家能源战略的落地与地方政策的精准赋能。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2022年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包括新疆在内的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新疆今年6月印发的《关于提高新能源发展韧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通知》提出,力争2025年新增并网新能源装机5000万千瓦,“十五五”期间每年新增并网新能源装机保持合理规模。

顶层设计、地方规划为新疆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给能源企业深耕布局注入底气。

2009年进疆以来,中广核已在新疆建成28座新能源场站,在运装机容量达669万千瓦。其中,全国首个分散式接入风电国家级示范项目——哈密分散式风电场、疆内首个发电侧光伏储能联合运行试点项目——英吉沙光储电站、疆内首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吉木乃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场、阿勒泰风电清洁供暖示范项目等一批标杆工程相继落地。

华电新疆分公司2024年投产新能源项目达385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跃升至2701.8万千瓦。其中,昌吉木垒县40万千瓦风电等标杆项目密集落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基地项目创97天并网的建设速度。

塔里木油田聚焦“绿电替代”深化布局,2024年8月全面启动上库高新区130万千瓦光伏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当年即实现绿电产量12.6亿千瓦时,通过“光伏+储能”模式构建起稳定的绿色能源供给体系。

“风光”治沙点沙成“金”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曾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如今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洲正在崛起。在这里,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与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电站,开创性探索“荒漠化治理+农光互补”模式,让“沙害”变“沙利”。

在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现场,1万亩沙漠经过“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正焕发出新生机。《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项目团队引入国内自主研发的“沙膜技术”,通过在沙地表层20厘米处施加植物纤维黏合剂,让原本松散的沙土具备保水保肥能力,配合材料中高分子成分促进微生物繁殖,为作物生长筑牢基础;187亩防风林(含草方格)筑起生态屏障,4027亩美洲狼尾草(复播紫花苜蓿)、5830亩耐旱植物扎根生长,构筑起立体防护网;1MW自发自用光伏电站为灌溉系统提供能源,7715亩土壤化改造土地孕育希望。目前,项目复播的1800亩紫花苜蓿第一茬已收割完成。

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直面夏季40摄氏度以上高温炙烤、施工期遭遇18次沙尘暴、草苗补种20余次的多重考验,更克服地质松软打井塌陷、设备运输协调困难等难题,项目于2024年6月如期实现万亩覆绿目标。目前,这里每年可产出1000吨苜蓿干草饲料,足以满足140头牛或1660只羊的饲草需求,让沙漠披上“绿装”的同时,更带动牧民增收。

治沙奇迹的背后,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

近年来,新疆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将光伏治沙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围,对新技术项目给予资金倾斜。得益于政策支持,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草、草下养畜”立体模式,指针式喷灌机精准控灌,每亩年均耗水仅60立方米,实现高效节水。现在,场区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麻雀、乌鸦等鸟类物种日益丰富,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彰显。

若羌100万千瓦风电场的建设同样融入生态考量——项目施工前,敷设草方格、密目网阻沙,与气象部门联动规避恶劣天气;首年种植高大狼尾草固沙遮阳,为后续苜蓿种植创造条件,以“工程防护+生物固沙”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土地高效利用的双赢。

新能源治沙,还有更多案例。

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基地,华电米东区5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蓝色板阵与林下绿植绵延交织。依托沙漠光热资源优势,项目将光伏铺设与沙漠“锁边”治理相结合,形成“发电+固沙”循环。

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中电建新疆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在建设中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敷设草方格固定流沙,并在光伏阵列间引种适应性强的乡土耐旱植物。光伏板的遮荫效应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搭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既保障光伏设备稳定运行,又逐步改善土壤条件。

“幸福密码”助力乡村振兴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河崖村的村委会大院里,中广核驻河崖村工作队(以下简称“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梁涛正与村民商议创业小市场的运营规划。这个曾经的薄弱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幸福,源自一步步改变。

在河崖村,一座40kW光伏电站保障公共区域用电,文化广场上的乡村大舞台时常举办文艺活动,农家乐里飘出阵阵饭香,“三家一院”示范点整洁雅致。村民艾斯卡尔·吾休尔的庭院里,葡萄长廊、葫芦长廊相映成趣,林下养殖的家禽成群。这个曾靠5亩核桃地年收入3000元的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发展特色产业,如今年收入达3.6万元。

民生变迁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政策的精准滴灌与能源企业帮扶的持续发力。

近年来,新疆深入实施“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机制,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通过产业奖补、教育帮扶、就业支持等政策筑牢民生底线。企业方面,2014年以来,中广核驻村工作队已累计投入约600万元改造水冲式厕所、村会议室、危房等设施,发放牛羊、鸡苗助力集体经济发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政策与帮扶的合力,让民生暖流浸润乡村——

河崖村村民莫明·买买提突发心脏病脑梗时,驻村工作队协调转院至乌鲁木齐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组织捐款并申请低保,帮助其顺利完成手术。17岁的苏依比努尔·库尔班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工作队通过每周补贴生活费帮她重返校园。村里的就业创业小市场为村民提供10间优惠租金门面房,驻村工作队利用企业工会福利拓宽核桃、牛羊等土特产销路……

数据见证幸福。河崖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2300元增至 2024年的2.29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8万元跃升至50万元。

在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与若羌100万千瓦风电场,民生故事同样在续写。项目建设期雇佣数千当地农牧民参与施工,运营期吸纳村民负责作物管养、保洁保安等工作,若羌100万千瓦风电场还带动当地餐饮、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2023年周边菜店营业额从10万元增至100万元。

在于田县阿热勒乡各驻村点,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驻村工作队不仅修建村级办公楼、党群服务中心,而且打造养老助餐点、儿童兴趣班等民生服务平台,并累计出资2750万元援建两所小学,十年捐资3000万元帮扶1484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华能集团2024年安排使用援助资金4800余万元,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栋梁工程助学行动、同舟工程救急难行动、祝福工程兴农行动等帮扶援助项目,并积极引进新能源开发项目,促进该县农村能源结构转型。

…………

天山南北,“风光”无限。广袤新疆正以绿色动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文丨本报记者 刘澄谚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