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视域下湖州运河文化的价值重构与路径探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07:14 1

摘要:中国大运河“既是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心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走出国门的重要标识”。面对“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讲好新时代大运河中国故事,亟需通过价值确认与路径创新实现跨文化认同。湖州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的核心河段,其具备独特的历

转自:湖州日报

任广镇 马茗晨

中国大运河“既是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心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走出国门的重要标识”。面对“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讲好新时代大运河中国故事,亟需通过价值确认与路径创新实现跨文化认同。湖州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的核心河段,其具备独特的历史、地理格局与活态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的微观研究样本。

一、国际传播视角下大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确认

1.湖州运河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活态见证。中国大运河流经35个城市,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京杭大运河进入湖州界后分为三段:西线的頔塘、中线的大运河以及东线的古运河。其中,尤以西线和中线最为集中于湖州区域内。西线頔塘故道保存了自唐代以来的河道结构和相关水利设施,中线的明清古桥与码头遗址则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工程技术特征。在这些物质遗存的时空延续性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进一步强化了其历史延续性。以善琏湖笔制作为例,其“择料、水盆、结头、装套”四道核心工序历经千年仍被完整遵循,进入当代,湖笔在材料与设计上进行了大量改良,“在保持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开发了大量新品种”,这是大运河文化现代转型守正创新的重要表现。

更为重要的是,湖州运河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早期连接。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南浔辑里湖丝通过运河运抵上海港后进入全球贸易网络,成为欧洲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双林绫绢的织造技术经运河传播至东亚,影响了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丝织工艺。这种跨区域物质与技术的流通,揭示了湖州运河在全球化初期的桥梁作用。

2.湖州运河具有深厚的非遗资源的转化潜能。其所蕴含的工艺美学、民俗文化、生态智慧对应了国际受众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与功能需求,展现出显著的跨文化适配性。湖笔的“尖齐圆健”品质标准与西方书写工具的功能美学存在共通性,双林绫绢作为高品质的传统丝织品,其精湛的织造技艺受到国际关注,在国际书画装裱与艺术创作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呈现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模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名录,这一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能够有效呼应全球生态治理的共同诉求,成为东方智慧的典型传播载体。

这些案例提示我们,湖州运河非遗文化天然携带跨越文化壁垒的基因,其国际传播无需从零建构意义,只需在现代语境中重新激活其跨文化基因。通过设计、影像、教育、旅游等接口,传统技艺可转化为当代产品,传统知识可转化为共享方案,传统信仰可转化为共同话题,从而完成从地方资源到全球议题的迁移。

3.湖州运河以丰厚的民俗文化蕴含全球共情基础。运河沿岸的民俗文化呈现出生产、生活与信仰三大形态交融的独特图景,“根植于沿岸居民的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其深厚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民众的共生关系中”。湖州水网密布、平原广袤,家家植桑养蚕,孕育出辑里湖丝制作技艺、含山轧蚕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蚕桑丝绸”由此成为其鲜明的文化标识,而这些文化标识虽扎根地域叙事,却具备强劲传播动能。以含山“轧蚕花”节为例,其“敬天爱人”的文化逻辑与全球农耕文明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彰显了世俗传统与精神信仰共生的智慧,为不同宗教文化的互鉴对话开辟了广阔空间。

这些民俗活动之所以可以引发共情,在于它们携带的是人类普遍命题,即人与自然的依存、人与人的联结、人与神的对话。当国际受众面对湖州运河民俗时,无需完全理解其地方细节,即可在情感层面产生认同。

二、湖州运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定位

1.定位依据:世界文化遗产属性与区域文化带建设的共同驱动。湖州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同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湖州运河也获得了全球文化话语权,这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浙江省的相关专项政策,也将湖州纳入“大运河文化带”体系。对于湖州而言,通过参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展示本地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并借此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调研显示,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区域文化带建设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为区域文化带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支持;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带建设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结合有助于湖州运河实现从全球文化符号到本土实践落地的有效转化,最终构建起兼具国际影响力与区域特色的跨文化传播。

2.定位方向:构建集合“匠心、民俗、生态”的全球文化标识。“匠心湖州”的定位需突显工艺精神的当代表达。以湖笔为例,湖笔制作中“百万毛中选一毫”的匠心理念,可以通过“手工艺精度”的传播价值实现跨文化转译,而非仅强调历史悠久的单一特征;“民俗湖州”的建构需突显仪式共享性。含山轧蚕花节可提炼“生命崇拜”的仪式母题,与日本田神祭、希腊酒神节形成主题呼应;新市蚕花庙会的“信仰加商贸”的复合模式,则可对标西方多个狂欢节的多元业态,通过功能相似性降低文化接受障碍,“生态湖州”的标识化需突显智慧输出。桑基鱼塘系统应超越农业技术展示层面,定位于“古代循环经济的东方模式”,其“资源零浪费”理念可与欧洲低碳社区实践构成文明对话,使传统智慧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话语的有机部分。

三、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策略

1.构建具有主体性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将运河故事融汇成国际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语言,在核心概念的对外阐释上应超越简单的字面翻译,如对“桑基鱼塘”这类极具地方智慧的术语,可采用更具功能性、普适感的表达。在叙事策略上,需突破将大运河单纯描绘为“古代文明奇迹”的单一视角,转而突出其作为“持续演进的文明载体”的动态特征,展现其从历史延续至今的生命力。这种话语体系的真正落地,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对于湖州运河的国际传播,应该构建政府、学术界与文化企业三方联动的传播网络,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传播生态,推动运河故事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基础上顺畅融入全球话语体系。

2.打造面向多元受众的精准化叙事策略。讲好运河故事,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落地受众的身份差异,立足于当地人的审美标准来讲述中国文化,实现对受众文化接受度的精准研究”。对于深耕中国文化的海外汉学研究群体,可以深入挖掘西方档案馆中保存的湖州生丝贸易档案等一手史料,开发专题性学术内容,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搭建共鸣的学术话语桥梁;对于充满活力的国际青年群体,则需将运河文化符号巧妙融入现代流行语境中,如将蕴含生态智慧的“桑基鱼塘”系统转化为电子游戏的创意原型,让年轻玩家在沉浸式互动中自然感知其可持续理念的价值;在地域传播策略上,对与我们共享东亚文化基因的受众,可以着重唤醒文化亲缘感。面向欧美主流社会,则应创造性地寻找情感连接点。大运河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据统计,全球50余国分布着520余条运河,这些水道串联起3000多座城市与上万个古镇。与西方著名运河打造传播关联,容易在更广泛的人文价值层面建立情感认同。

3.推动多维度融合的传播渠道创新。打破传统与数字、线下与线上之间的壁垒,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实体空间的在地优势,在运河沿线精心打造集展示、体验与互动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空间,让来访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运河文脉的温度与厚度;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其传播范围受到地理位置和物理空间的限制”的弊端,所以另一方面,应加强线上传播和数字传播。线上传播除了具有更广泛的覆盖能力之外,还具备超越单向的信息推送,强化交互性与参与感的优势,有助于全球用户在深度参与中理解其背后的文化精神,逐步实现从单向文化输出向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治的传播新格局转型。

值得参考的是,“李子柒”与“滇西小哥”等系列作品多采用默片式叙事,有效跨越了语言隔阂,显著减少了文化折扣现象。这是缘于“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语言是阻碍信息传递的障碍,非言语的视觉化传播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可以充分借助短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着力发展以视觉为主导、弱化语言依赖的传播形式,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单位系湖州师范学院。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对外讲好共同富裕浙江故事叙事策略研究”(Y202454151)、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媒介赋能湖州大运河文化符号转译与沉浸式传播路径研究”(25hzghy253)、湖州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智赋能·实践融通·‘两山’铸魂:新闻专硕教学改革路径研究”(YJGYB2025004)、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AI赋能马新观教育:‘图谱导航’智教模式探索”(JGRGZN202505)的研究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