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彻底炸锅!大罢工烧遍全国,政府哭穷,转手却送乌克兰20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7:01 1

摘要:法国多地18日举行罢工和示威活动。据法国政府部门统计,全法共有超过50万人参与罢工,其中首都巴黎约5.5万人。这是法国近期因反对政府财政紧缩方案而爆发的又一次大规模抗议活动。当天,法国交通、教育、电力、医药等行业劳动者在不同程度上响应工会号召举行罢工……巴黎、

我们先看一条非常官方、非常严肃的新闻简讯:

法国多地18日举行罢工和示威活动。据法国政府部门统计,全法共有超过50万人参与罢工,其中首都巴黎约5.5万人。这是法国近期因反对政府财政紧缩方案而爆发的又一次大规模抗议活动。当天,法国交通、教育、电力、医药等行业劳动者在不同程度上响应工会号召举行罢工……巴黎、里昂、雷恩等城市的街头示威活动还伴随暴力及破坏事件……

新闻播报完了。是不是感觉这事儿挺大,挺严肃?交通停摆,学校关门,街上还打砸抢烧,几十万人上街表达愤怒。

但你要是去问一些在法国待久了的人,他们可能会给你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内部解释”。

说这帮法国佬,每年七八月份雷打不动地要休一个月的大长假,跑到海边晒太阳思考人生。等九月份回来上班,突然发现日历上一个公共假期都没有,下一个假期远在天边,这心理落差就上来了。

工作干得没劲,浑身难受,出现了严重的“假期戒断反应”。那怎么办呢?没假,就自己创造一个假。于是大家一合计,“兄弟们,上街罢工去!”

这当然是个段子,当不得真。但你得承认,每个玩笑背后,都藏着一丝真相的影子。

这场席卷全国、让新总理焦头烂额、甚至搞垮了前任总理的大罢工,背后可没“想放假”这么简单。它就像一面高清放大镜,把现代法国社会最纠结、最拧巴、最深层次的困境,清清楚楚地照了出来。

这事儿,得从法国政府一份想从老百姓口袋里“省点钱”的计划说起。

话说回来,一个国家当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想着“节流”省点钱,这听上去好像也无可厚非。

毕竟法国的公共债务已经堆到了GDP的114%,再不想办法,裤衩都快当掉了。前任总理贝鲁就是因为这事儿下台的,他在辞职前的最后一次演讲里几乎是哀嚎着说:政府已经扛不住了,大家得一起想办法,哪怕达成“最小限度的共识”也行啊!

可惜,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新上任的总理勒科尔尼接过了这个烂摊子,拿出的“省钱”方案,不但没能形成共识,反而像是抡起一把大锤,精准地砸在了法国社会最脆弱、最敏感的几根神经上。

这几锤子砸得有多狠呢?我们来一条条看。

第一锤:砍福利,直接从你饭碗里拿食儿。

法国政府宣布,冻结家庭津贴、住房福利、残疾人津贴等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听着是“冻结”,好像没少发钱,对吧?但在每年都有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钱数不变,购买力下降,这不就是妥妥的降薪吗?

知乎上有人算了一笔账:这么一搞,一个靠补贴过活的残疾人,一年要损失大概175欧元;一个领社会救济金的,一年也要少110欧元。钱不多,但对本就拮据的底层家庭来说,这就是一个月的水电费,或者是孩子几天的伙食。

第二锤:砍失业金,专挑最没饭碗的人下手。

政府大刀一挥,决定每年从失业保险里“节省”出20亿欧元。美其名曰“激励”年轻人去找工作。但这话说得轻巧,好像工作机会满地都是,年轻人不去找只是因为懒、有救济金兜底。可现实呢?法国近年来的失业率反而在上升。你把年轻人的救命钱给断了,工作又找不到,这是想把他们往哪里逼?

第三锤:砍假期,竟敢动“劳动节”的祖坟。

要说前面两锤砸的是“里子”,那这一锤就是直接往法国人脸上扇巴掌了。政府的方案里,竟然包括取消两个公共假日,其中一个备选方案里还瞄准了“五一国际劳动节”。

这就有点不知死活了。五一劳动节是什么?那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流血牺牲换来的神圣权利。你一个政府,不想着怎么给劳动者谋福利,反而想把纪念他们自己节日的权利给收回去,这简直是跳到所有打工人的对立面,指着鼻子说:“你们不配休息”。

第四锤:砍公务员,让“铁饭碗”生锈。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公务员是“铁饭碗”。但在法国,这个碗早就快保不住了。过去20年,法国公务员的实际工资下降了23%,已经是经合组织里收入最低的一批。这次改革,不仅要裁掉3000个岗位,还要继续冻结福利。护士、教师、警察……这些维持社会运转最基础的力量,正在被一点点压榨干净。

你看,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哪一招是打在富人身上的?没有。刀刀都砍在普通人、穷人、失业者和工薪阶层的身上。这就好比你家米缸都快见底了,当家的不想着怎么去开源挣钱,反而宣布全家从今天起,每天少吃一顿饭,先把老弱病残的口粮给断了。

你说,老百姓能不炸锅吗?但真正让人怒火中烧的,还不是这几锤子本身。而是大家转头一看,发现当家的嘴上喊着穷,背地里花钱却大方得很。

好了,政府把省钱的锤子一通乱砸,砸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时候,政府官员们两手一摊,表情无辜地站出来说:“各位乡亲,我们也不想啊!实在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国家欠了一屁股债,再不省钱,法兰西就要破产啦!”

这套说辞,听上去是不是挺有道理?一个国家,就跟一个家庭一样,入不敷出的时候,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好像是天经地义的。

但问题是,法国老百姓不傻。他们一边听着政府哭穷,一边打开电视和手机,随便翻翻新闻,立马就感觉不对劲了。这当家的,嘴上喊着穷,花钱的手可一点都没软。

第一个,也是最扎眼的一个“巧合”:

这边,政府刚宣布,要从失业年轻人的救济金里“省”出20亿欧元。那边,总统马克龙大手一挥,宣布“额外”追加给乌克兰2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

你看,这数字不多不少,一分不差,正好对上了。

这就让人没法不多想了。合着从自己国家最需要帮助的年轻人兜里掏出来的钱,转手就送给了外国人去打仗?这是什么精神?这就叫咱们老祖宗说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为了国际上的“正义”和“立场”,自己家孩子的饭碗都可以先砸了。

第二个,让人想不通的“面子工程”:

好,就算援助乌克兰是出于“反抗侵略”的宏大叙事,那也行。可就在几个月前,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烧着金贵的燃油,不远万里地跑到咱们南海来搞“环球旅行”,秀肌肉。

这一趟巡航下来,人员开支、舰艇维护、燃油补给,得花掉多少钱?这些钱,对解决法国国内的就业问题、福利问题,有一毛钱的好处吗?没有。它唯一的价值,就是维持法国那个日渐褪色的“世界大国”的脸面。

这下,所有人都看明白了。

政府根本不是没钱,而是钱不想花在自己人身上。为了在国际舞台上出风头,为了地缘政治的“大棋局”,军费开支一分都不能少。但一回头,面对国内嗷嗷待哺的民生,就只剩下了“财政困难”四个字。

说白了,大资本家、大财阀的利益,政府不敢动;国际上的“面子”,政府丢不起。那这“省钱”的刀,能砍向谁呢?自然就只剩下普通老百姓兜里那三瓜俩枣了。

这种巨大的反差和被背叛感,才是点燃这场全国怒火的真正燃料。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了,而是一个关乎“公平”与“信任”的政治问题。

而这背后,还藏着法国社会一个更深、更无解的死循环。

讲到这里,法国社会最拧巴、最核心的那个悖论就浮出水面了。它像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把整个国家都牢牢困在原地,动弹不得。

这个循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民众层面,一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

你说法国人真的不知道国家快穷得揭不开锅了吗?他们当然知道。媒体天天在报道,政客们天天在辩论,那高达114%的公共债务,像个天文数字一样挂在每个人头顶。

但知道归知道,心态却是另一回事。法国人的普遍想法是:“国家需要改革,我举双手赞成。但改革可以,请不要改到我头上;削减福利也行,请不要削减我领的那份。”

这就像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几十年来,国家这个“大家长”有求必应,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套高福利。久而久之,福利就不再被看作是国家根据财力提供的保障,而被当成了一种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谁敢动这个权利,谁就是人民的公敌。

其次,是政府层面,一种“谁改革,谁下台”的魔咒。

面对这样一群“被惯坏”的民众,法国的任何一届政府,都成了一个高危职业。

你想当个负责任的领导,着眼于国家的长远未来,搞点财政紧缩,削减点福利?对不起,第二天几十上百万的“黄马甲”就会堵满香榭丽舍大街,让你寸步难行。你的政治生涯也就到头了。

这次下台的前总理贝鲁,就是血淋淋的例子。他想推行改革,最后连议会的信任投票都过不了,只能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他的遭遇,等于是在给后面所有想干点实事的政治家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他们:“别尝试了,没用的,那是政治自杀。”

那不改革行不行?也行。那就继续发福利,继续借钱,把问题往后拖。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窟窿只会越来越大。当政的领导或许能混完任期,但留给下一任的,就是一个更加烂的烂摊子。

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政治僵局:长期的、正确的、但不受欢迎的改革,没人敢做;短期的、讨好民众的、但会损害国家未来的政策,却大行其道。

最后,是文化层面,一种“先甜后苦”的路径依赖。

咱们中国人骨子里是信奉“先苦后甜”的。老一辈人愿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吃几代人的苦,把工业基础、国家安全这些硬骨头给啃下来。我们明白,没有前期的积累和牺牲,就没有后期的享受和安逸。

但法国,乃至很多老牌西方国家,似乎走进了“先甜后苦”的陷阱。他们享受了几十年的全球化红利和殖民时代余晖,习惯了轻松工作、漫长假期和优厚福利的“甜”日子。现在,“苦”的日子真的来了,产业空心化,经济增长乏力,财政不堪重负,可他们已经丧失了吃苦的能力和意愿。

于是,“罢工”就成了法国社会唯一的、也是最无力的表达方式。它既是这个国家民主权利的体现,也成了锁死国家前进道路的枷锁。大家一起在这个温水锅里,眼看着水温一点点升高,却谁也不愿意第一个跳出去。

现在,我们可以回头来回答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了:法国的财政困境,会不会“越抗议越糟”?

答案几乎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是一种慢性、但不断加深的恶化。

从短期来看,对上街抗议的老百姓来说,罢工当然是“有用”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愤怒,给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很大概率,政府最终会妥协,收回或者修改那些最不受欢迎的政策。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赢得了眼前的利益,保住了自己的福利和假期。

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来看,这种“胜利”无异于饮鸩止渴。

每一次成功的抗议,都在事实上告诉所有人一个道理:问题是可以被“闹”解决的,但只是暂时掩盖,而不是真正解决。今天,你们成功地阻止了福利削减;明天,国家的债务只会比今天更高,财政窟窿只会比今天更大。问题就像一个雪球,在一次次的拖延中越滚越大,直到有一天大到谁也推不动。

更致命的是,每一次成功的罢工,都在扼杀这个国家进行深刻改革的任何可能性。它给所有政治家上了一课:“谁敢动福利的奶酪,谁就得下台。” 于是,再也没有人敢于提出真正着眼于未来的、哪怕会带来阵痛的方案。整个国家只能在民粹和短视中随波逐流,所有人都成了“裱糊匠”,眼睁睁看着这艘名为“法兰西”的大船,一点点地驶向债务的冰山。

所以,这整件事看下来,其实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悲剧。

政府在“宁与友邦”和“不敢得罪民众”的夹缝中,失去了公信力;民众在捍卫眼前利益的狂欢中,透支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未来;而整个国家,就在这种无休止的内耗中,慢慢消耗掉祖辈积攒下来的荣光。

法国的今天,或许也是很多西方高福利国家明天的预演。当一个国家习惯了寅吃卯粮,当民众习惯了只谈权利不谈义务,那么“由奢入俭”的过程,注定会无比痛苦。

时代的那张账单,在飘了很久之后,终究是要落下来的。问题只在于,最后由谁来付账。

来源:郭大路的小酒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