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 4S 店看车,发现不少十二三万的家用车都开始标配激光雷达了。这东西几年前还是百万豪车才有的配置,现在能下放到普通车型,确实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但有意思的是,咱们中国的激光雷达企业已经占到了全球 95% 的市场份额,像禾赛、速腾聚创这些企业销量一年比一年高,赚
去 4S 店看车,发现不少十二三万的家用车都开始标配激光雷达了。这东西几年前还是百万豪车才有的配置,现在能下放到普通车型,确实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但有意思的是,咱们中国的激光雷达企业已经占到了全球 95% 的市场份额,像禾赛、速腾聚创这些企业销量一年比一年高,赚钱能力却没跟上,不少企业还在亏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直接的原因就是价格跌得太狠了。2016 年那会儿,一颗激光雷达成本高达 56 万元,只能装在百万级豪车上;到 2021 年小鹏 P5 用的激光雷达,车主维修单显示单颗价格要 8916 元;可到了 2025 年,禾赛、速腾的主流产品价格已经跌到 1499 元左右了。不到十年时间,价格降幅接近 98%,这速度比手机降价还猛。
价格降得快,但成本降得没那么顺。虽然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把成本压下去不少,比如用 905nm 激光器替代贵的方案,硅基接收器成本降到原来的 1/3,但架不住车企压价狠。国盛证券数据显示,速腾产品价格从 2023 年的 3000 元降至 2024 年的 2300 元,禾赛产品从 2500 元降至 2000 元。反映到财报上,2025 年上半年速腾聚创营收增长了 24.4%,但还是亏了 1.49 亿元;禾赛科技虽然二季度赚了 4410 万元,但一季度也亏了 1750 万元。这就像薄利多销,但薄到一定程度,销再多也难赚钱。
为啥要这么拼降价呢?因为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你用 MEMS 扫描技术,我也用;你做车规级雷达,我也做。技术路线都一样,客户群体也都是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不降价怎么抢订单?速腾聚创 2024 年卖了 54.4 万台,比上一年增长 109.6%,出货量客观,但全年还是亏了 3.9 亿元。
激光雷达企业夹在中间挺难受的。上游要买激光器、探测器这些核心零件,这两项就占了成本的 40%-50%;下游要靠车企给订单,两头都不占优势。现在车企把激光雷达当卖点,天天喊 "标配激光雷达",但砍价的时候一点不含糊。2023 年特斯拉一降价,直接引发连锁反应,车企纷纷给供应商提要求 "降本保量"。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公开说过:"如果市场行情 3000 元一颗,我们可能只需要 900 元的成本"。
而且就算销量上去了,规模效应也没完全发挥出来。每个车企对激光雷达的要求都不太一样,有的要装在车顶,有的要集成在保险杠,定制化需求多,生产线难标准化。禾赛 2024 年交付了 50.19 万台,比上一年增长 126%,好不容易在 Non-GAAP 口径下实现 1370 万元盈利,但 2025 年一季度就因为原材料波动又亏了。这说明成本控制还不稳定,规模大了也未必能稳赚。
更麻烦的是,现在华为这些企业搞 "车 - 雷达 - 智能系统" 一条龙服务,自己做雷达、自己做软件、自己装车,这种一体化方案让车企省心。2024 年国内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里,华为已经占到 27.4% 的份额,而厂商速腾聚创是 33.5%,禾赛是 25.6%,差距正在缩小。相比之下,只卖硬件的激光雷达企业就没议价能力了。
激光雷达这东西技术含量不低,想不被淘汰就得一直砸钱研发。2025 年上半年速腾聚创光研发就花了 3.09 亿元,研发费用占收入的比例高达 36.3%;禾赛 2024 年研发费用也有 8 亿多。这些投入都是刚性支出,不管卖多卖少都得花,就像每个月要还的房贷一样。
为了赚钱,企业也在找新路子,比如把激光雷达用到机器人上。速腾聚创 2025 年二季度机器人业务销量达 3.44 万台,同比猛增 631.9%;禾赛上半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也达 9.83 万,同比暴增 7 倍。但新市场现在还不成气候,速腾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刚到 28.2%,禾赛更是只占 17.9%。需求太分散,从割草机器人到工业机器人,每种场景要求都不一样,标准也不统一,短期内很难指望靠这个赚钱。
说到市场分化,这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禾赛靠 L4 级驾驶市场赚钱,这种雷达单价能卖到 5 万到 15 万元,禾赛在这个领域占了 61% 的份额。但多数企业还困在普通乘用车的 ADAS 市场,这里的雷达只卖 1400 多块,价格敏感度高,卖得越多可能压力越大。2025 年上半年禾赛已经实现盈利,而速腾还在亏损,这种差异主要就来自产品结构。
说到底,激光雷达企业现在是 "大而不强" 的状态。份额高是因为把价格做低,让国外企业比如 Velodyne 都退出市场了,但这种靠低价抢来的份额不赚钱。行业增长主要靠降价驱动,而不是靠技术溢价,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未来想赚钱,可能得在两方面使劲。一是技术上搞差异化,现在主流还是混合固态雷达,大家都在往纯固态方向突破,比如禾赛推出的 FTX 纯固态激光雷达,亮道智能的 Gen2 Mini Flash 雷达,目标是把成本降到更低。二是找高附加值的场景,除了无人驾驶出租车,工业检测、航空测绘这些领域对价格没那么敏感,可能更赚钱。
现在激光雷达从豪华车下放到 12 万级车型,确实是进步,但企业不能一直靠低价换市场。什么时候能从 "卖硬件" 变成 "卖价值",比如通过软件服务或者解决方案赚钱,大概就是激光雷达企业真正盈利的时候了。这个过程可能还要好几年,但至少现在已经看到一些企业在高端市场开始盈利,这或许就是行业转变的信号。
来源:一股清流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