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斗转星移,节气更迭向前。” 2025年9月23日,北京时间2点19分04秒,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酉”的位置,同时,太阳的位置也刚好到达黄经180°时,就交节秋分节气了。
导语:“不怕秋分阴一天,就怕秋分一天晴”,明日秋分,晴天有啥预兆?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向前。” 2025年9月23日,北京时间2点19分04秒,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酉”的位置,同时,太阳的位置也刚好到达黄经180°时,就交节秋分节气了。
秋分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中,排在第十六位,是八月中气,标志着仲秋时节的到来。
古代时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天气预报,判断天气走势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种地又比较依赖天气,旱了涝了都会造成减产。并且,什么种,什么时候收,也直接影响产量。
古代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细微观察和记录发现,太阳每年会“绕着地球”走一圈(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转),于是他们就把这条“太阳走过的路线”叫作“黄道”。
他们把这条“路线”平均分成24段,每一段对应一个“节气”,就像把一年365天分成24个“天气节点”。
具体来说,是从“立春”节气(春天开始)到“大寒”节气(一年最冷时),24个节点轮完一圈,就是一整年,循环往复。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有了农耕时代的时间坐标,就能知道啥时候该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啥时候会降温,啥时候吃什么穿什么等。总之一句话,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不误农时。
到了秋分这会,太阳运行到180°这个位置,阴阳平衡,白天和黑夜的时长一样,并且,天气不冷也不热,温度刚刚好。
秋分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古代社会“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也是把它当做一个节日来过得。比如,旧时人们会在这天举行竖鸡蛋、秋祭月、添秋衣、放风筝等一些习俗活动,还会吃一些像秋菜、秋蟹、鱼、汤圆等寓意美好的食物。
这些习俗中,竖蛋是一种趣味游戏,寓意平安与和谐;客家地区流行在秋分这一天吃汤圆,并会用无馅汤圆粘雀子嘴,防止雀鸟破坏庄稼;岭南地区,人们会在秋分这一天食用野苋菜制成的“秋汤”,与鱼片一起煮,以祈求健康。
这些习俗活动不仅丰富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明日秋分,在旧时民间也有“不怕秋分阴一天,就怕秋分一天晴”的讲法,什么意思?秋分这天晴天有啥预兆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时节下雨(不是连阴雨)的话,那么就意味着雨水充沛,土壤墒情好,有利于秋播作物(如冬小麦、油菜)的播种、出苗和生长,为来年的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类似的农谚还有“秋分落雨,天下一收”、“秋分有雨,天下丰收”、“秋分天气白云多,处处欢歌好晚禾”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秋分时节有雨的话,有利于来年作物获得丰收。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秋分这天出现小雨或者阵雨的话,往往预示着来年作物会获得丰收。
秋分时节,大部分农作物趋于成熟和收割了,如果这个时候还阴雨连连的话,易导致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籽粒发芽、霉变、倒伏。但是,适当的降雨,对播种的冬小麦也是有利的,能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水分。
这里说的适当降雨指的就是小雨或者阵雨,而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连阴雨。因为,阴雨连连的天气过多,降温明显,反而会延缓种子萌发速度,严重时可能冻伤幼芽,导致出苗率下降。
这句农谚是根据秋分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当年冬天的雨雪和寒冷情况的。意思是说,如果秋分这天是个大晴天,不下雨或者不冷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冬天里雨雪可能不会太多,是个暖冬。
冬天雨雪少、偏暖,是古代农人不愿意看到的,会造成越冬的小麦在年前出现旺长,降低了抗寒抗冻能力,来年突遇倒春寒就容易出现黄苗和死苗的情况。
从上面这些农谚中,我们能够知道,秋分这天晴天的话,往往预示着当年的冬天多半会是个暖冬,不利于越冬作物安全越冬,容易出现减产的情况。
相反,如果秋分时节有雨的话,则有利于越冬作物的播种和出苗,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
总得来说,麦子、油菜等越冬作物,在土壤有足够的湿度(墒情)时才能保证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因此,这个时候下雨是有利于秋种和出苗的。并且,秋分有雨,往往预示冬天寒冷,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抗旱,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减轻冬季冻害对作物根系的威胁。所以,有了“不怕秋分阴一天,就怕秋分一天晴”这种讲法。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古人总结的经验有道理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来源:民俗科普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