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代理退保”再次被点名。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两起敲诈勒索案均打着“代理退保”的旗号。这类案件的暴露,不仅揭开了保险黑产的隐秘一角,也直指互联网平台与金融行业治理的软肋。
□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代理退保”再次被点名。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两起敲诈勒索案均打着“代理退保”的旗号。这类案件的暴露,不仅揭开了保险黑产的隐秘一角,也直指互联网平台与金融行业治理的软肋。
退保黑产的套路并不复杂。以“国家新规”“全额退保”为幌子,用所谓“真实案例”编织故事,再在评论区、私信中引导用户进入私域。一旦消费者落入其中,就可能被诱导签署协议、泄露隐私,甚至被裹挟到虚构证据、恶意投诉的犯罪链条里。最终,消费者丧失保障,保险公司蒙受损失,背后黑手则从中抽成牟利。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网络平台正在无形中放大这种风险。一些社交平台的内容生态,天然适合故事化的行销方式。一些退保攻略以避坑经验、维权指南的形式呈现,借助算法推荐直达精准人群。哪怕平台在搜索“代理退保”时设置了警示,只要换个关键词,仍能轻易找到所谓成功案例。这说明,平台的内容治理依然停留在表面合规,而非主动识别、精准清理。
从行业角度看,退保黑产的危害远超过个案。保险定价遵循精算平衡原则,早期退保金额低于保费,是基于成本与风险分摊的契约逻辑。然而黑产通过制造投诉、施压索赔,迫使保险公司支付超合同金额。这不仅直接导致公司亏损,还被迫推高整体费率水平,让所有合规投保人埋单。换言之,退保黑产把非法获利的成本转嫁给了整个社会。
对消费者而言,风险同样不容低估。很多人在被怂恿退保后才发现,新投保需要面对年龄增长、健康变化带来的保费上涨甚至拒保。更严重的是,部分黑产并不满足于收取手续费,还会引导消费者参与投资骗局、网络借贷等灰色活动,演变成诈骗、洗钱甚至非法集资。
要根治这一乱象,单靠司法打击还远远不够。平台需切实承担金融信息传播责任,不能以“用户自发分享”推脱,应用算法识别、屏蔽黑产信息;保险公司要提升透明度,杜绝销售误导,减少黑产可乘之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建立金融内容“黑名单”机制,让违规账号、话术无处遁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金融消费者筑牢安全屏障。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来源:大河财立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