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墅镇导墅行政村导墅桥村历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6:51 3

摘要:导墅桥村位于丹阳市东南20.3公里处,东邻沙伦村和河沿上村,南毗后庄村和立新村,西近蔡庄村和洪家高楼村,北靠大门头村和东蔡村。丹导公路穿域而过,蒋匡路、奔里路、6号路、吕导路交汇于此,使集镇成为陆路交通枢纽,与吕城、皇塘、蒋墅、里庄及常州武进区奔牛连成一体。新

据丹阳市史志办和导墅镇政府编撰的《丹阳村村记忆导墅镇卷》记载:导墅桥村因桥名而得名。

导墅桥村位于丹阳市东南20.3公里处,东邻沙伦村和河沿上村,南毗后庄村和立新村,西近蔡庄村和洪家高楼村,北靠大门头村和东蔡村。丹导公路穿域而过,蒋匡路、奔里路、6号路、吕导路交汇于此,使集镇成为陆路交通枢纽,与吕城、皇塘、蒋墅、里庄及常州武进区奔牛连成一体。新、老鹤溪河流经于此,与南北流向的越渎河交汇。三河傍街依路,向东而去。8座大小桥梁横跨在鹤溪河、越渎河上,犹如卧波长虹,连接村域内的大街小巷。

20世纪70年代前,人们习惯将临河老街以及依附老街的后街、新四街和四弄口统称为导墅桥村;将老街西端隔河相望的小村庄称为西河南村;将与老街东端隔河相望的小村庄称为东河南村。80年代后,随着乡镇工业崛起,西河南村、东河南村融入集镇。导墅桥村早在东周时就有人居。

该村在西汉时隶属荆王封地(荆国);宋熙宁5年,隶属丹阳县高牧乡;清宣统2年,该村为导墅桥镇,隶属高牧市;新中国成立初,隶属导墅区导墅乡;1958年导墅人民公社成立,隶属导墅生产大队;1983年,隶属导墅行政村。1985年导墅乡撤乡建镇,2005年里庄镇并属导墅镇,该村均隶属导墅行政村。该村也均为建置乡镇的政府驻地。

2010年导墅桥村(含东河南村)内设村民小组9个,总户数791户、人口1873人(不含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其中男性931人,女性942人。全村有90岁以上老人3人,中共党员67人,退伍军人 123人,现役军人7人,外出上大学的43人,在外工作的156人。项、杨、吉、何、戴、徐、潘、朱、耿、吴、姜、符、荆、张、谈、尹、费、蔡、闻等是该村的主要姓氏,约占全村人口的65%,其余还有盛、李、庄、华、奚、吕、王、彭、邵、祁、颜、汪、汤、董、隆、宗、孔、高、许、周、胡、巫、傅、袁、陈、黄等共45个姓氏,占全村人口的35%。除河滨北路36号有壮族村民2人外,其余村民均系汉族,使用本土方言,承袭本土习俗。

该村土地总面积2218亩(不含集镇建成面积和企事业单位占地面积)。其 中,种植面积227亩,水面积103亩,村庄宅基地面积515亩,驻村企事业单位 占地面积1373亩。地处集镇,地少人多,历来农工商兼营。20世纪60~70年 代,该村原来从事工商业的居民都被安排到农业第一线。各生产队为了增加粮 食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积极组织村民填塘塞沟,开荒造田,种植双季稻推广 三熟制,全村扩大耕地面积达百亩,水稻亩产1200斤,小麦亩产700斤。尽管 如此,粥少僧多,粮食仍不能自给,依然要吃“返销粮”。1978年改革开放后,该村土地逐年减少,90%的村民靠打工、经商和发展二、三产业。

导墅桥村的工业发展较早。导墅服装厂和导墅农具厂先后创办于1953年、1954年。20世纪60~70年代,村域内先后有橡筋线厂、铜网厂、塑料工程厂。80年代,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殷国富创办了丹阳床上用品厂。继床上用品厂之后,导墅骨干企业正丹集团、申阳集团、宏运公司等也都进村落户。该村符惠琴等47位村民,相继办起了家纺、机械、箱包、塑料包装、金属制品等企业,符惠琴的爱伦家纺,201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厂房12000平方米、员工250人、年产值4058万元的规模企业。进入21世纪,该村南到后庄村北至桑园村,长约2300米,占地面积约2.53平方公里的导墅镇工业园建成。截止2010年, 江苏佩尔家纺、泰豪家饰、中顺光能、久伊家纺、利隆被服、东宇箱包、新世界服装等24家骨干企业先后入驻园区。

明清时期,导墅桥村就依托鹤溪河水运兴市,渐成丹阳东南商贸中心。新中国成立初,该村的1条 老街上,商号店铺鳞次栉比。南货百货、粮行面店、饭店酒肆、茶馆戏院、浴室客栈、药店诊所、木行铁铺等50余家。20世纪80年代 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 善,该村二、三产业迅猛发展,从事商业、餐饮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等行业的村民日益增多。大街小巷店堂密布,门楼林立,副食品超市、生产资料部、农机修理部、建材门市部、五交化商场、鞋服专营店、药店、饭店、旅馆等多达320家,从业人员千余人。

导墅桥村是全镇的金融中心。早至20世纪50年代,就建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80年代后,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农村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税务、邮政电信等 均设在本村。

导墅桥村是全镇文化教育卫生中心。新中国成立初,导墅区文化站就座落在老街东端。导墅广播电视中心的前身是导墅广播站,也座落于老街西端,附设在邮电局内。导墅桥村有学校3所。导墅中心小学是著名教育家匡亚明的母校,创办于1927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流的教育教学成果、一流的现代设备设施、一流的书法美术艺术特色的农村小学。导墅初级中学座落在该村育才路西端(西河南村原址), 该校创办于1956年,前身是初中补习班、农业中学、民办中学,今已发展成为江苏省示范初中;导墅中心幼儿园创办于1985年,现迁址金溪南路,1998年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合格。导墅镇卫生院又名丹阳市伤骨科医院,它的前身是 导墅联合诊所,原址在导墅老街西端,后迁址于康富路东端,是一所一级甲等 中心卫生院。

导墅村特色行业、百年老店、名胜古迹较多。闻名久远的百年老店有老街四弄口协泰生京货店、老街虞养盛南货店和西街德生源南货店,均创办于太平天国年代。还有中街的景阳生南货店、符记中和茶馆、西街项志庭粮行、东街刘德兴顾有根开的木排行、悦来客栈等。其中符记中和茶馆直到2012年,因房屋破旧才歇业。钱裕达油坊开办于晚清时期,1958年与国营导墅油米厂合并。西街的树德堂眼科,俗称项家眼科,是项氏祖传的特色专科,名扬丹阳及周边县市。巫记牙科,创始人巫锁庚,现年76岁,自学成才,16岁在导墅中街开设 牙科门诊,医术高超,闻名遐迩,其子巫金祥传承其业。

该村的戏馆办于民国时期,地址在新四街南端,取名为“民乐剧场”,1956年拆除,1957年移至老 街新建导墅区人民大会堂,1974年又拆迁到鹤溪河南,新建导墅人民大会堂,后改名为导墅影剧院至今。四弄口车匠店和老街西端的圆木箍桶店,是该村两 家特色老店,车匠店专营旧时小车,箍桶店专制圆木器具,两店手艺精湛,远 近闻名。

该村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导墅土地庙会;四月初五日是农具节又名镰刀节,四月二十八日为蚕茧节。民国时,每逢3个节日,导墅桥村商贾云集,人山人海。新中国成立后,3集场逐渐冲淡。20世纪80年代,为振兴集市,促进物资交流,重兴三月十五集场。

该村曾有古桥2座。老街东端的荆溪桥,相传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之兄荆王刘贾主持开凿丹阳东南白鹤溪(今鹤溪河)。为彰显荆王功绩,称鹤溪河为荆溪,称横跨荆溪之桥为荆溪桥(又名导墅桥),该桥于1966年拓浚鹤溪河时拆除。老街西端的花塘河桥,横跨于老越渎河上,该桥全为条石结构,桥面由5块条石组成,因筑桥塊时,两岸取土较多,挖成两方池塘,均植有荷花,故命名为花塘河桥。该桥建于晚清时期,桥名由项家眼科店主项瑞兆题写。1958年因从鹤溪河返水到越渎河,供导墅电灌北站灌溉,水流冲毁桥墩而坍塌,1967年在原桥址上重建水泥拱桥名曰“三五桥”。

该村老街西曾有项家宗祠志远堂1座,坐北朝南,3进6间,建筑年代不详,1958年建供销合作社时拆除。老街东端曾有土地庙1座,3进6间,建筑年代不详。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在庙址上办过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拆除。

来源:丹阳齐梁文化研究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