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2:46 1

摘要:主要从事早期生命演化与地球生物学研究,主持完成《地球动物树成型》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地球生物学》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发现清江生物群等寒武纪软躯体化石产地,提出节肢动物双分叉附肢起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五)》(以姓氏拼音为序)。

张兴亮,男,1969年4月生,陕西绥德人,西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2年至2000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斯密森研究院博士后资格,2003年入选德国洪堡学者并破格晋升教授。

主要从事早期生命演化与地球生物学研究,主持完成《地球动物树成型》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地球生物学》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发现清江生物群等寒武纪软躯体化石产地,提出节肢动物双分叉附肢起源新方案,参与发现最早期脊椎动物化石 。201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其发现的节肢动物Kangacaris zhangi种名被澳大利亚学者以姓氏命名。

推荐人:徐星院士。

张玉忠(1966年10月—),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运筹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92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1995-1998年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起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技术,聚焦深海及极地微生物多样性、蓝细菌光合作用超分子结构及海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在《自然·微生物学》《自然·通讯》等期刊发表论文近两百篇,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推荐人:宋微波院士。

章军锋,男,汉族,1977年12月出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地质学博士学位,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

章军锋主要从事壳幔岩石和矿物的高温高压流变学研究,建立华北克拉通镁铁质麻粒岩下地壳流变状态方程,揭示变形在熔体—橄榄岩反应中的作用;构建超高压榴辉岩和绿辉石岩流变状态方程,提出榴辉岩结构水脱水导致高压致裂的中等深度地震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含1个重点项目和1个科学仪器专项基金项目)。在《自然》发表论文1篇、SCI检索论文34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排名第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7)。现任国际岩石圈计划第四工作组副主任、《地球科学》杂志副主编。

推荐人:谢树成院士。

赵俊猛,1957年6月生,汉族,辽宁东港人,中共党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二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赵俊猛1978年3月—1982年2月就读于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后任职于辽宁省地震局,从事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其构造活动性研究;1994年任辽宁省工程地震研究院总工程师,同年晋升为副研究员,8月—12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2月—6月在俄罗斯远东大地构造物理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9月—1998年12月就读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12月—2003年6月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2023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赵俊猛主要从事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研究。长期从事于中国西北盆岭系地壳、上地幔的详细结构、挤压带对高原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意义、中国西部盆岭系统与青藏高原的共同演化规律等相关研究,在建立“层间俯冲”的陆内造山新模式和“控制地形起伏和环境变化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耦合模式,确定青藏高原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边界等方面做出研究。

推荐人:金之钧院士、张水昌院士。

赵鹏军,男,1975年出生,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交通地理执委会副主席,国际SSCI期刊Cities主编。

赵鹏军长期从事交通地理学、区域规划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其延续资助项目等。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ities等期刊发表文章240余篇,至2024年九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至2024年持续四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

推荐人:郝芳院士。

赵艳,女,1968年2月生,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5年至1998年先后获得湖北大学学士、硕士学位及武汉大学博士学位。1998-200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德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完成博士后研究。2003-2012年任兰州大学教授,2012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2017年入选研究所"百人计划" 。

研究方向:聚焦第四纪生态系统演变与气候驱动机制,建立西北干旱区孢粉气候定量重建指标体系。首创350万年连续高分辨率青藏高原植被动态序列(截至2025年),揭示增温2-3℃是高寒草甸退化的气候临界阈值。开发花粉现代过程与植被格局模拟方法,定量重建季风边缘区全新世气候波动规律。

推荐人:郭正堂院士。

周国逸,男,1963年5月生,湖南省衡山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国逸于1983年在中南林学院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中南林学院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1992年1月任湖南师范大学讲师;1992年2月—1994年4月在日本东京农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6月—2019年4月历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华南植物园副主任、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9年5月—2021年11月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院长。

周国逸主要从事生态系统和生态水文研究,专注于森林生态系统水碳耦合过程,致力于森林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固碳)与水资源协调需求所涉及的机制研究;2008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推荐人:王会军院士。

周启星

周启星(1963年5月23日-),浙江杭州人,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长安学者”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1986年获浙江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学位(中德联合培养),1994年完成浙江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后研究。曾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涵盖复合污染环境学、生态毒理化学、污染控制生态化学及环境修复技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Nature Catalysis》《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主编《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等著作18部。获天津市自然科学特等奖、美国农学会Kingenta农业科学奖,授权发明专利53项(含国际发明专利6项)。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周泽兵

周泽兵(1973年2月-),湖北洪湖人,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财务处处长,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常务副总指挥长,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总经理,现任国家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主任。

1995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199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教授。

长期从事空间惯性传感器、卫星重力测量、空间引力波探测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各1项、面上/青年项目4项、航天型号任务数项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获批专利60余项,科研成果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0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等特等奖(202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培养博士20余名、硕士30余人,博士后出站5人,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资助,2018年获卓越青年人才项目资助,202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引力波研究专家委员会成员,我国引力波探测重点研究计划项目总体组专家成员。

推荐人:孙和平院士。

朱弟成

朱弟成,1972年7月生,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负责人(第一期:2018-2022;第二期:2023-),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21)。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R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5,R3)、国土资源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2,R2)和第十八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2023)。

长期聚焦青藏高原 “为何如此之大/之胖” 重大科学挑战,从岩浆岩角度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包括首次识别了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的岩石圈成分结构,发现并命名了现今位于喜马拉雅和澳大利亚的白垩纪 Comei-Bunbury 大火成岩省,创新发展了碰撞带大陆地壳的密度分层机制,回答了与青藏高原长大/长胖有关的关键时间节点和深部驱动机制问题,支撑了拉萨地体的成矿理论创新和找矿勘探突破 。

在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和中国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SCI总引16000余次,H指数 62。国际岩石学主流SCI期刊 Lithos 主编(2022.1-),Geochemical Journal(2019.12-)和《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副主编(2019.12-),其它若干期刊编委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朱茂炎

朱茂炎,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安徽省望江县人,理学博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朱茂炎1985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11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13年当选为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

朱茂炎主要从事新元古代—寒武纪地球环境和生物演化的研究,包括新元古代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岩与古环境背景等。

推荐人:周忠和院士。

朱如凯

朱如凯,男,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油气地质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他在2024年11月获得第六届'杰出工程师奖' ,该奖项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领域的权威荣誉。作为致密油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完成人,其研究成果支撑了鄂尔多斯盆地等区域的重大油气发现,创新构建了陆相致密油地质理论体系。

朱如凯长期参与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包括细粒沉积高端论坛、油气地质工程一体化论坛等,并担任中国石油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学术职务。

推荐人:邹才能院士。

朱祥坤

朱祥坤(1961年8月-),男,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同位素研究室主任,自然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7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97-2002年任牛津大学研究员。2002年回国后组建同位素实验室,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计划。

主要从事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建立铁、钛同位素高精度测试方法,创建过渡金属同位素示踪体系,提出自基体效应理论。主持修订铅元素原子量国际标准,推动元素周期表更新。在《自然》《科学》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担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无机化学部领衔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科学通报》特邀编委。

推荐人:郑永飞院士。

宗秋刚

宗秋刚,生于1965年10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日地科学分会主席,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所长、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主任。

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助理研究员;1989年9月加入中国南极考察队;1994年赴德国留学,并于1999年获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布伦瑞克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就职于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空间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大学Lowell、北京大学地空学院;2023年9月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所长、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5年8月,获得2025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奖。

宗秋刚教授长期从事空间物理研究,是美国宇航局、欧洲空间局Cluster计划、水星探测计划等6个大型国际空间计划的核心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等项目。在SCI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9篇,引用1.1万余次。研究成果被写入7本国际教科书;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50余次;曾任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日地科学分会主席。成果获得2020年国际日地物理委员会(SCOSTEP)杰出科学家奖(首位华人获奖者)、2019年欧洲地球科学协会(EGU)汉尼斯·阿尔文(Alfvén)奖章(首位华人获奖者)和2018年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 Sarabhai金质奖章3项国际大奖。

推荐人:曹晋滨院士。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