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后,竞公方面觉得广州革命政府为了黑商团几条枪,诬陷勒索商民不说,还把小事搞成大事,将广州烧毁一半,简直是人神共愤。计划于1925年1月,起兵进攻广州,解民于倒悬。
第一次东征,校军兴宁祭奠孙中山图解
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后,竞公方面觉得广州革命政府为了黑商团几条枪,诬陷勒索商民不说,还把小事搞成大事,将广州烧毁一半,简直是人神共愤。计划于1925年1月,起兵进攻广州,解民于倒悬。
广州革命政府决定不能等陈师打到广州,得主动迎敌,发起东征。此时,听革命政府吹笛的部队还不多,只能去跪请杨希闵滇军、刘震寰桂军、谭延闿湘军帮忙。真正能直接指挥的只有黄埔校军、粤军和吴铁城警卫军。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五日,革命政府发布《东征宣言》,计划分三路作战。
中路军:刘震寰的建国桂军组成,任务是占领惠州,策应前方各部。
左路军:杨希闵的建国滇军组成,经增城、博罗向河源、龙川攻击五华、兴宁、梅县、丰顺、平远、蕉岭等地区。
右路军:由建国粤军张民达第二师、许济第七独立旅、余鹰扬十六独立团与黄埔军校校军组成,该部队任务首先肃清广九铁路沿线敌军,然后经淡水、平山、海陆丰,沿海岸线直奔潮汕。
一月三十一日,三千余名系着红巾的校军在军校操场举行誓师典礼。典礼上,由校长蒋介石颁“校军东征出发令”。周恩来发布政治动员令,宣示“集吾校健儿,整队出发,誓以歼灭东江反革命军阀,为吾校学军尽力于革命工作,为人民除痛苦谋利益之开始。”
三月十九日,经粤军一路保姆式服务,校军一、二团的战场观摩之旅,一路顺利蹭到梅州。
三月二十日,粤军第一旅(陈铭枢)下辖第一团(张发奎)二团(蒋光鼐)在兴宁神光山打垮黄兴业部后,下午开始攻城,校军也扛着竹梯参加(重在参与),晚上十时,兴宁城破,林虎部残兵逃遁。
很多文章喜欢这样夸,经过政治训练的黄埔同学个个如兰博附体,神勇非凡,言外之意东征幕后最大功臣其实是周主任……嗯,我没意见,也不反驳,大家开心就好。
三月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蒋校长接粤军总司令部电文,言总理于十二日在北京去世。这噩耗几乎令蒋晕厥过去,一时间茫然不知所措。次日,胡汉民、许崇智、廖仲恺、蒋介石联合发表通电,表示“谨承总理遗志,继续努力革命”。
不要怀疑蒋校长对孙之感情,他在日记中言:“得总理薨逝消息,此心几碎,既带军队,自当以死自励。东征以来,常以手枪藏怀,恐为敌俘,不如自杀。尙何有人生乐趣耶?遁世隐藏乎,继志乎,令人悲惨不能自决。鸣呼,休矣。”
三月三十日上午,校军在兴宁县城北门外刁屋坝举行追悼孙中山大元帅及阵亡将士大会。各军将士官佐及县属政、学、农、工各团体,共约五千人赴会。
追悼大会台正中上方挂孙中山大礼服遗像,两边附教导一、二团东征军阵亡官兵灵位,两旁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挽联。案桌上摆放着香炉和鲜花,台下正中竖放“主义不朽”宣传牌。
大会由何应钦唱礼,蒋校长宣讲誓词、周恩来代表全体官佐士兵宣讲祭文。在追悼大会的会场正门,悬挂着蒋介石题写的挽联:“主义扬中外,精灵炳日星。”门楣横额书作:“高明配天,博厚配地。”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兴宁县开追悼孙总理大会拍映,前排第一人为蒋介石,二排手执纸卷者为周恩来。看上去,两人尽显沮丧憔悴,一副失魂落魄样子。
他们俩倒是好辨认,其他人是谁?
上图存放在电脑里有好多年了,看多次后觉得就那么一回事。人物除蒋、周之外,没有辨认其他人的工作需要。
昨天有老师问正中留胡子那人是不是刘峙?恰好见过刘裤裆这时期肖像,清楚记得他面白无须,没留胡子,因此一口否决。
在脑袋里搜刮了一下,印象这时期留八字胡,参加过第一次东征将官,好像只有谭曙卿。回复后,想想觉得不踏实,点开放大仔细端详,感觉不是谭,他更瘦一点,更重要理由是,谭时任职务不合适站这位置。
我翻出第一次东征期间,校军编制头目名单试着对应,名字一下就跳出来,“王懋功”。
辨认民国合影人物,方法之一就是所站位置,须与此人资历、职务与历史背景相衬。人的相貌有相似之处,但资历、职务等社会属性,则无法勉强,各种活动场合,你该站那站那,乱不得。相貌与资历两个条件互相固定,人物就好认了。
记得三期同学录上王将军是留有胡子,翻开一核对,果然是。嗯,左边哪个家伙秒认出是王柏龄。后面那个也顺便辨认,少校地形教官王香藩。
一段时间里,王懋功与王柏龄曾合称“军校二王”。此时,王将军任二期入伍生总队总队长,随军东游。他站这个位置,符合其职务与履历,也比谭更切合历史背景。
其他,还能认出两三个,只是模棱两可之间,无法肯定……
嗯,顺便自我表扬一下,现长洲黄埔军校遗址馆,游客所看见这张大图,还有一期大合影等,本人捐展。
参考文献:
《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
《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实战记》
来源:连阳标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