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叮——"清晨6点,浙江丽水深山里的木屋闹钟响起,35岁的朱明远没有急着起床,而是先打开笔记本电脑,在晨光里敲下第一段文字。
"叮——"清晨6点,浙江丽水深山里的木屋闹钟响起,35岁的朱明远没有急着起床,而是先打开笔记本电脑,在晨光里敲下第一段文字。
这位8年前从烟草公司离职的浙大硕士,如今在竹林环绕的院子里过着"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却通过写作和直播悄悄攒下了百万积蓄。
一、从"金饭碗"到"泥饭碗":一场蓄谋已久的逃离
2017年春天,朱明远把辞职信放在主管桌上时,整个办公室都炸了锅。
"烟草系统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来,你浙大硕士说走就走?"主管拍着桌子问。
那时的他,已经在这家国企工作了7年,从基层技术员做到部门主管,年薪加奖金超过50万。
"但每天穿着西装挤地铁,对着电脑写报告的日子,让我觉得自己像个精密仪器。"
朱明远翻出当年的日记本,某页写着:"今天第23次梦见自己在竹林里写诗,醒来发现枕头湿了。"
这种撕裂感在父亲病重时达到顶点——他请了三天假回家,发现母亲独自照顾病人,而自己连换尿布的手都在发抖。
二、山居生活的"生存法则":写作直播两不误
回到丽水老家后,朱明远先花了半年改造祖宅。他把二楼改成书房,摆着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榆木书桌;一楼辟出直播间,背景是亲手种的月季花墙。"刚开始特别难,"他回忆道,"写文章没人看,直播最多十个人,有次讲《陶渊明传》还睡着了。"
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他写的《我在农村隐居的100天》系列在公众号爆红,单篇阅读量超50万。
广告商找上门时,他定下规矩:只接农产品和书籍推广。"有次要推保健品,我直接拒绝了,不能坏了读书人的清气。"
现在,他的公众号有20万粉丝,年广告收入约40万。
直播更是个意外收获。他原本想教网友写古文,结果大家更爱看他种菜。"有次直播挖竹笋,3万人同时在线,弹幕全在喊'朱老师小心手'。"
现在每周三场直播,带货自家种的香菇、笋干,加上平台分成,年收入约60万。
三、
式的现代生存:隐居不是逃避是重生
"很多人说我像陶渊明,其实差远了。"朱明远笑着指了指墙上的《归去来兮辞》,"老陶是不得已归隐,我是主动选择。"他的书架上摆着《经济学原理》和《陶渊明集》,电脑里同时开着写作软件和股票账户。
这种"新隐居"模式引发热议。有网友质疑:"还不是靠城里学来的本事赚钱?"他回应:"在农村也能用知识创造价值,这恰恰说明城乡差距在缩小。"当地政府还找他做"新农人"培训,教年轻人用新媒体卖山货。
傍晚时分,朱明远关掉直播设备,提着竹篮去后山采野菜。手机突然响起,是出版社约稿写《山居经济学》。他对着晚霞笑了笑,把新采的蕨菜放进篮子——这大概就是他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只不过南山里有WiFi,东篱下摆着直播架。
当城市青年还在"996"和"躺平"间挣扎时,朱明远用8年时间证明:隐居不是与世隔绝,而是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存节奏。
正如他在最新文章里写的:"真正的自由,是既能穿西装打领带,也能挽起裤腿插秧苗,重要的是心里那片桃花源,永远不会被现实淹没。"
来源:走马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