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锅盔凉粉:如何学军屯、赶官渡,把地方小吃做成国民IP?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0:41 3

摘要:南充锅盔凉粉的制作工序并不是特别复杂,先制作酥香的锅盔,再制作爽滑的凉粉,然后将调味后的凉粉放进锅盔中。南充锅盔凉粉,这道承载川北烟火气的街头小吃,曾凭借“热脆锅盔裹冰凉凉粉”的独特口感,成为本地人舌尖上的“乡愁符号”。然而,对比军屯锅盔(年产值破2700万,

南充锅盔是空心的,不过里面不夹肉,而是夹凉粉。吃的时候先嗦一口冒出来的凉粉,再连着锅盔咬上一大口,既脆又滑还有麻辣味,被赞为“川北一绝”。

南充锅盔凉粉的制作工序并不是特别复杂,先制作酥香的锅盔,再制作爽滑的凉粉,然后将调味后的凉粉放进锅盔中。南充锅盔凉粉,这道承载川北烟火气的街头小吃,曾凭借“热脆锅盔裹冰凉凉粉”的独特口感,成为本地人舌尖上的“乡愁符号”。然而,对比军屯锅盔(年产值破2700万,全国门店超2000家)、官渡烧饼(从河北邯郸走向全国,单厂年产值超3亿)的“逆袭之路”,南充锅盔凉粉仍困在“区域火、全国冷”的局限里。但事实上,这一“小产业”藏着“大文章”的潜力——只要精准对标军屯的工业化破局、官渡的连锁化扩张,找准自身痛点,完全能从“街头小吃”升级为“百亿级产业”。

要让南充锅盔凉粉“做大”,首先得摸清成功案例的“破局密码”。军屯锅盔的“工业化突围”与官渡烧饼的“连锁化扩张”,正是最值得借鉴的两大样本。

1. 军屯锅盔:靠“标准化+冷链”打破地域边界

军屯锅盔的核心逻辑,是把“手工小吃”变成“工业产品”,解决“走出去”的关键难题:

- 工业化降本提效:龙头企业裕强农业建立中央工厂,研发“速冻饼胚”技术——面团经标准化配比、预烤定型后,通过冷链配送至全国商超、便利店,终端只需复热3分钟,就能还原“外脆里软”的口感,日产能达10万个,成本比纯手工降低40%。

- 政策+产业链托底:彭州市政府成立“锅盔专班”,整合500万专项扶持资金,制定《军屯锅盔生产技术规范》,从小麦种植(签约2万亩专属基地)到冷链物流(与京东冷链合作),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闭环,甚至打造“军屯锅魁师”劳务品牌,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 线上线下双爆发:线下入驻红旗连锁、全家等2000余家渠道,线上通过东方甄选、抖音直播,单场带货超10万单,话题#军屯锅盔 播放量破10亿次,把“地域小吃”变成“网红单品”。

河北邯郸的官渡烧饼,则走出了“小而美”到“大而强”的另一条路,尤其适合南充借鉴其“区域扩张”经验:

- 文化IP赋能:挖掘“三国官渡之战”历史背景,打造“官渡古战场烧饼”概念,推出礼盒装(搭配当地文创),客单价从5元提升至38元,既适合日常消费,也成为文旅伴手礼,2024年文旅渠道销售额占比达35%。

- 灵活加盟模式:不搞“重资产”直营,而是以“中央工厂+加盟门店”为主——总部提供标准化饼胚、调料包,加盟商只需租10㎡小店,投入5-8万元即可开业,总部统一培训、管理,目前全国加盟店超800家,覆盖华北、华东300多个县市,下沉市场渗透率极高。

- 产品本地化创新:针对南方口味偏甜、北方偏咸的特点,推出“豆沙甜烧饼”“梅菜扣肉咸烧饼”,甚至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四川麻辣味”“广东叉烧味”,打破“地域口味壁垒”,单店日均销量从200个提升至500个。

对比军屯、官渡的成功,南充锅盔凉粉的“小产业困局”,本质是“三个跟不上”——工业化能力跟不上扩张需求、品牌思维跟不上消费升级、产业链协同跟不上产业规模。

1. 工业化“卡脖子”:“现做现吃”的优势,成了“走出去”的劣势

南充锅盔凉粉的核心特色是“热锅盔+凉凉粉”的即时组合,但这也导致其难以像军屯锅盔(单一口味、可速冻)、官渡烧饼(常温可存48小时)那样实现标准化:

- 原料协同难:锅盔需现烤才能保持酥脆,凉粉需冷藏(常温1天变质),两者分开包装后,消费者自行组合时,锅盔凉了、凉粉化了,口感大打折扣;若做成“即食组合装”,保质期仅3天,冷链物流成本比军屯锅盔高60%,根本覆盖不了省外市场。

- 调料标准化难:南充锅盔凉粉的灵魂是“红油蒜水”,手工调制时“凭经验”(比如辣椒的辣度、蒜水的浓度),工业化生产后容易“失味”,川北凉粉公司曾尝试推出预制调料包,但消费者反馈“不如街头小摊的香”,复购率不足15%。

2. 品牌“没存在感”:只当“街头小吃”,没做“国民IP”

军屯锅盔靠“三国文化”出圈,官渡烧饼靠“古战场IP”提价,而南充锅盔凉粉的品牌认知,还停留在“川北街头摊”:

- 文化挖掘浅:虽被列为“四川省级非遗”,但宣传多集中在“手工技艺”,没结合南充的“三国文化”(南充阆中是三国文化重要节点)、“嘉陵江风情”,无法像官渡烧饼那样,通过“文化故事”让省外消费者产生兴趣。

- 产品没升级:军屯锅盔推出“牛肉锅盔”(单价20元)、官渡烧饼有“全麦健康款”,而南充锅盔凉粉仍以“传统红油味”为主,客单价仅10元,利润空间窄,无法支撑全国连锁的运营成本(比如房租、人工)。

3. 产业链“断链条”:没形成“从田头到舌头”的闭环

军屯有“专属小麦基地”,官渡有“中央工厂+加盟体系”,而南充锅盔凉粉的产业链,还处于“分散状态”:

- 上游原料散:做凉粉的豌豆、做锅盔的面粉,多来自本地小农户,没有规模化种植基地,原料品质不稳定(比如豌豆的淀粉含量忽高忽低),导致凉粉口感“时好时坏”。

- 下游渠道弱:川北凉粉公司虽有300余家门店,但70%在川渝,省外门店多开在“南充人聚集区”(比如北京、上海的南充商会附近),没像官渡烧饼那样,通过加盟模式渗透下沉市场;线上销售更弱,电商平台销量仅为军屯锅盔的1/10。

南充锅盔凉粉不是“做不大”,而是要找对“学习路径”——以军屯的“工业化技术”破局,用官渡的“连锁化思维”扩张,再结合自身的“川北特色”,把“小饼夹凉”做成“大产业”。

1. 学军屯:攻工业化“硬技术”,解决“走出去”的难题

军屯的核心经验是“用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南充锅盔凉粉需针对性突破三大技术瓶颈:

- 研发“锁鲜组合装”:借鉴军屯的速冻技术,研发“预烤半熟锅盔”(复热1分钟即脆)+“氮气锁鲜凉粉”(保质期延长至7天),搭配“智能调料包”(按比例分装红油、蒜水,消费者只需倒进去拌匀),解决“口感还原”问题;与顺丰冷运合作,在成都、重庆建区域分仓,实现川渝次日达、全国3日达,物流成本降低30%。

- 建“标准化原料基地”:参考军屯“政府+企业+农户”模式,由南充市政府牵头,在顺庆、高坪规划2万亩“豌豆种植基地”,与川北凉粉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保底价收购),确保凉粉原料品质稳定;同时引进“专用面粉”(高筋面粉+低筋面粉按比例混合),让锅盔口感统一。

- 争取“政策托底”:学习军屯“锅盔专班”经验,推动南充成立“小吃产业发展专班”,整合文旅、商务、农业等部门资源——比如设立5000万元专项基金,补贴中央工厂建设;将锅盔凉粉纳入“南充文旅伴手礼”清单,在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等景区设专柜,借旅游流量破圈。

2. 赶官渡:用连锁化“软模式”,激活“沉下去”的市场

官渡的优势是“轻资产扩张”,南充锅盔凉粉可复制其“加盟体系+本地化创新”,快速打开全国市场:

- 推“小而美”加盟模式:不要求加盟商租大店,而是设计“15㎡标准店”(前店后仓,后仓放复热设备),总部提供“饼胚+凉粉+调料包”全供应链支持,加盟商只需负责复热、组装,投入成本控制在8-10万元,降低创业门槛;同时制定《加盟门店管理规范》(统一装修、统一服务话术),避免“加盟店砸招牌”。

- 做“本地化口味创新”:像官渡烧饼那样“因地制宜”——在北方推出“麻酱味凉粉+咸香锅盔”,在南方做“藤椒味凉粉+微甜锅盔”,甚至跨界创新(比如与南充火锅品牌联名,推出“火锅味锅盔夹凉粉”),让不同地域的消费者都能接受。

- 抓“社群营销”提复购:借鉴官渡烧饼“会员体系”,推出“锅盔凉粉会员卡”(消费满10次送1次,生日送礼盒),同时在门店设置“非遗体验区”(周末邀请手工师傅现场做锅盔),通过社群运营(比如微信群发新品预告),把“一次性消费”变成“长期复购”。

3. 塑“川北IP”:把“街头小吃”变成“文化符号”

无论是军屯还是官渡,都靠“文化”提价,南充锅盔凉粉需深挖自身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记忆点:

- 讲好“川北非遗故事”:拍摄短视频《南充锅盔凉粉的300年》,展现从清代街头小摊到现代非遗的历程;在门店挂“手工技艺流程图”,让消费者知道“这道小吃为什么是非遗”,提升品牌溢价。

- 做“文旅融合”文章:结合南充“嘉陵江旅游带”,推出“锅盔凉粉文化之旅”——游客可以去豌豆种植基地体验采摘,到中央工厂看标准化生产,最后到街头小摊吃“最地道的手工款”,形成“吃、玩、学”的消费闭环,让“吃锅盔凉粉”变成“南充旅游必打卡项目”。

军屯锅盔从彭州街头走向全国,官渡烧饼从邯郸火到华东,证明“小小吃”也能做成“大产业”。南充锅盔凉粉有“非遗”的金字招牌,有川北人民的情怀加持,更有军屯、官渡的成功经验可学——只要破解工业化难题、做好连锁扩张、讲好文化故事,就能把这道“街头小食”,变成年产值百亿的“国民小吃”,让全国人民都能尝到“川北的烟火气”。

来源:耀中品牌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