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万保健品背后,不是老人傻,是我们不懂他们的健康渴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21:43 1

摘要:中华网一则 “男子去世前买 500 多万保健品” 的新闻,评论区里满是 “老人被骗”“智商税” 的声音,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新闻里的关键细节 —— 这位逝者生前做房地产相关项目,商海打拼多年,绝非缺乏判断力的 “傻子”;他买的不是几十块的廉价品,而是 39.8 万

中华网一则 “男子去世前买 500 多万保健品” 的新闻,评论区里满是 “老人被骗”“智商税” 的声音,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新闻里的关键细节 —— 这位逝者生前做房地产相关项目,商海打拼多年,绝非缺乏判断力的 “傻子”;他买的不是几十块的廉价品,而是 39.8 万元的南极磷虾油、2000 多元一支的斐肽、4 万多元一盒的进口牛樟菇,每一笔消费都经过深思熟虑。

这场看似 “疯狂” 的消费背后,藏着保健品行业最该读懂却最常忽略的真相:当一个身体常年不佳的老人,愿意为健康花掉半生积蓄,他买的从来不是瓶瓶罐罐里的粉末与胶囊,而是对 “活下去”“活得有质量” 的迫切渴望,是有人愿意倾听他健康焦虑的情感慰藉,是在医院之外能抓住的 “最后一根稻草”。而我们总在骂 “套路”“忽悠”,却很少问:为什么一个精明的商人,会对这些保健品 “深信不疑”?

一、500 万不是 “智商税”,是老人对 “健康确定性” 的疯狂追逐

做房地产的人最懂 “风险”,也最渴望 “确定性”。这位逝者常年受健康问题困扰,医院的诊断书或许给了他 “不确定性”——“病情可能反复”“只能缓解不能根治”,而保健品销售者给了他 “确定性”:“吃了磷虾油能清血管”“斐肽能增强免疫力”“牛樟菇能调理身体”。对一个常年与病痛抗争的人来说,这种 “确定的希望” 比什么都珍贵。

我曾在郑州遇到过做建材生意的张总,他父亲去年花 20 多万买了一套 “理疗设备”。张总一开始气得骂 “被骗了”,直到有天晚上,他听见父亲跟销售打电话:“小王啊,我这两天睡眠好多了,你说的那个效果真的有”。后来张总才知道,父亲因为糖尿病常失眠,医院开的药效果有限,而那位销售每天都打电话问病情,教他怎么搭配饮食,父亲买的不是设备,是 “有人关心” 的踏实。

再看那些高价产品:39.8 万的南极磷虾油,宣传里说 “深海提取、活性更高”;4 万多的牛樟菇,强调 “台湾进口、稀有菌株”。这些标签背后,是 “稀缺性” 带来的 “安全感”—— 老人会想:“这么贵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别人买不到,我能买到,说明我能比别人更健康”。这种心理,和我们愿意花高价买进口药、挂专家号本质上没区别,只是老人把这份 “对健康的执念”,寄托在了保健品上。

二、“正常人不懂” 的背后,是老人被忽略的 “健康孤独”

新闻里说 “正常人很难理解”,这句话戳中了痛点 —— 我们总以 “理性”“科学” 的视角评判老人的消费,却忘了老人的健康世界里,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孤独。

沈阳的李姐做保健品私域直播 5 年,她的客户里有个退休教授,每次买产品都要聊半小时:“小李啊,我最近膝盖又疼了,上下楼都费劲”“我儿子在国外,也没人陪我去医院”。李姐说:“其实他不是非要买我的产品,是想找个人说说话,说说自己的疼。” 后来那位教授花 8 万买了套关节养护产品,李姐每周上门帮他测骨密度,陪他聊家常,教授说:“这钱花得值,比儿子还贴心。”

现在的老人,大多面临 “空巢”“慢性病” 的双重困境。他们去医院,医生忙得没时间多讲一句话;跟儿女说健康问题,儿女总说 “别瞎买保健品”“多锻炼就行”。没人真正听他们说 “我腿疼得半夜醒”“我担心自己拖累孩子”,而保健品销售者做到了 —— 他们记着老人的生日,知道老人的忌口,甚至能叫出老人孙子的名字。这种 “情感陪伴”,成了比产品本身更吸引人的 “附加值”。

那位花 500 万的逝者,或许也是这样 —— 在他身体最差的时候,是保健品销售者带着检测仪器上门,是他们定期打电话问 “最近睡得怎么样”,是他们把 “你的健康” 当成头等大事。这种被重视的感觉,比任何药效都更能安抚一个老人的焦虑。

三、行业该醒了:别再盯着 “老人的钱包”,要看见 “老人的需求”

这则新闻不该是 “保健品骗钱” 的又一个例证,而该是行业的 “反思镜”—— 为什么老人愿意花 500 万买保健品?不是因为他们傻,是因为我们的健康服务,还没满足他们的需求。

过去这些年,保健品行业总在走 “短平快” 的路:私域直播里喊 “买一送三”,会销店里靠 “免费鸡蛋” 引流,体验店里吹 “包治百病”。我们把老人当成 “流量”“客户”,却没把他们当成 “需要被关心的长辈”。就像之前湖南的羊奶店,只想着 “怎么让老人办卡”,却没想着 “老人喝了羊奶有没有效果”;郑州的理疗店,只盯着 “怎么卖高价仪器”,却没关心 “老人用了之后疼不疼了”。

而那些能活下来的企业,都在做 “反套路” 的事:杭州的陈总,把保健品店改成 “社区健康服务站”,免费帮老人测血糖、量血压,医生每周坐诊,推荐产品时先看老人的体检报告;淄博的 “睦邻万家”,私域直播里不讲 “产品多好”,只讲 “怎么帮老人缓解腰痛”“糖尿病怎么吃更健康”,主播成了老人的 “健康朋友”。他们赚的不是 “暴利”,是 “老人愿意长期托付” 的信任。

那位花 500 万的逝者,其实给行业指了一条明路:健康产业的核心,从来不是 “卖产品”,而是 “解决人的健康焦虑”。当我们能像关心自己父母一样,去关心老人的身体,去倾听他们的烦恼,去提供真正有效果的健康方案,老人何必花 500 万去买 “希望”?

别让 “健康渴望” 变成 “无奈消费”

500 万的保健品账单,更像一封写给行业的 “控诉信”—— 控诉我们只看到了老人的 “购买力”,没看到他们的 “痛苦”;控诉我们只想着 “赚快钱”,没想着 “做实事”;控诉我们总在骂 “老人好骗”,却没反思自己 “有没有真正帮到老人”。

现在的保健品行业,正处在闭店潮的寒冬里:会销店关了,体验店转了,私域直播也难了。很多人抱怨 “市场不好做”“老人不买单”,却忘了问自己:你有没有让老人觉得 “你是真心为他好”?你有没有让他看到 “吃了你的产品真的有效果”?你有没有让他感受到 “你比儿女还关心他的健康”?

健康产业的未来,不在 “高价产品” 里,而在 “懂老人” 里。当我们把 “发鸡蛋” 的预算,换成帮老人做体检;把 “夸大宣传” 的话术,换成专业的健康科普;把 “一次性成交” 的心态,换成 “长久陪伴” 的真诚,老人自然会愿意为你买单 —— 不是为了 “保健品”,是为了 “你懂他的健康渴望”。

别再让老人的 “健康渴望”,变成 “无奈消费”。这才是保健品行业该有的温度,也是能走出寒冬的唯一出路。

来源:健观深一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