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府末代知府伍铨萃:进退有为的精彩人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6:27 1

摘要:1911年,武昌城的风声雨声混杂在了一起。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百姓们只觉一切都变得莫名其妙。辛亥革命的消息像阵风一样传到了郧阳府。那天郧阳革命党人做了一件稀奇的事,把大清龙旗从衙门降下,扯起记不清来历的白旗。五色旗还没流行开,他们只知道该有个新旗。屋里屋外都在猜

1911年,武昌城的风声雨声混杂在了一起。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百姓们只觉一切都变得莫名其妙。辛亥革命的消息像阵风一样传到了郧阳府。那天郧阳革命党人做了一件稀奇的事,把大清龙旗从衙门降下,扯起记不清来历的白旗。五色旗还没流行开,他们只知道该有个新旗。屋里屋外都在猜,争论声隔着院墙传出去,县官民众不敢太快有动作,生怕一举一动惹出麻烦。

郧阳府里,气氛压抑得像大雨前的天空。沈权领着革命党人,想不出太好的法子,只能逼着知府伍铨萃手写通令。伍铨萃心里不痛快,终归还是签了名,也写下了几句共存共荣的话。那些字句后来还被沈权收了起来,当了证据。沈权的手下马不停蹄奔县下乡,拿着通令吆喝,土兵们听闻知府发话,才敢响应。各县光复,没有动刀子,似乎就顺理成章了。武昌首义博物馆还收藏着这些文书资料。有时候历史就这样,被几纸档案静静地保留了下来。

说到这儿,有件事不得不讲清楚。有报告送到了武昌军政府,里面把伍铨萃描写得近乎苛刻,说他是个死抱旧制的顽固分子,甚至冠以“伍贼”的称号。革命党人一度想把他干了,最后却是沈权阻止了杀人。如此一来,到底伍铨萃当时是什么姿态?外界传言与真实心态是否对得上号?这些事,没法一下子就说清。

伍铨萃的出身并不寻常,他生于1863年,广东新会人,自幼算是富商子弟。他进士及第,与蔡元培同科,名次还略高一头。清宫档案确有记载。有人说进士不等于官,伍铨萃最后还是做了翰林院编修,干了许多年才被委任为郧阳府知府。这个流程拐了不少弯,选任也有讲究。郧阳地处要冲,人口杂居,选取主官必须有能耐,能压得住场面。

要说伍铨萃的治政,他一到任就折腾了两件事。第一抓的是教育,把庚子赔款能攒出的捐款投向农村学校,照顾贫困县;第二,清理那些混吃等死的官员。不拔点刺儿,地方不会清明。这样的人,见过世界,跑过日本,在国内外磨了快二十年,早已不是新手。只是,大清的末世,外面民怨汹涌,伍铨萃再有能耐,其实也坐在风口浪尖。怎么办?清军新军里革命党人活动不断,上头的湖广总督还想查杀,但他一人没抓过。

光看郧县官方史料里的“秩序良好”,能看出当时的官场气氛。伍铨萃最终选择了不流血的方式,全府光复皆无大的冲突,一刀未血,几家未破——有人说这是顺应潮流,也有人说是托大保全自家。对吧?谁能拿个准确说辞呢!卷入变革时刻,当事人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

当然,伍铨萃也有自己的防范做派。革命党势力活跃,他曾把主力新军调去边县驻防,郧阳只留下小排队伍,由沈权带领。其实是分散风险,也算执行上头命令。府城还临时招兵,加紧巡防——形式上是保皇,实际上也是糊弄官局应付查察。宣统三年初,湖北就已经裁减新军,怕他们造反。上级命令一层压一层,伍铨萃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这种窝火的处境到底怎么决断?

武昌起义响后不久,湖广总督电令郧阳:消息要封锁,严防革命党。杀还是不杀?伍铨萃其实都没敢真刀真枪动手,骨子里本身更倾向社会改革。这话有人不信,其实他是出过国考察,见识过世界。对清廷腐败早就有数。同科状元刘福姚也倾向变革,两人诗书往来密切。这事儿有具体证据:刘福姚状元郎把儿子送伍铨萃启蒙读书,信里明明白白写着,他们关系不是外人。

伍铨萃还曾被调去办宪政编查馆,主译各国宪法,这种经历让他目光宽广。可惜,地方一把手,就算有心革新,一步一个坎,说翻就翻不了身。就像岳飞本为朝廷用,历史一变就成民族大义。明末卢象升也是先镇压农民,后抗清成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反复评价其实是历史常态,好坏难说。国民党名将围剿红军,后在抗战里却又成了民族楷模。该怎么看?角度不同,结论不一样。

民国之后,伍铨萃的日子很精彩。很多人想不到,清亡以后他没像其他遗老一样消沉落魄,反而活出了风光。2009年,广东佛山“梁园”展出了他的对联,落款是“前郧阳府知府伍铨萃”。由此可以查证,他在两广一带本就是名流。新会伍氏族谱还专门为他立传。当地的人都说这人德政在家乡名声不差。

伍铨萃的家风也有故事。小时候,他父亲富而好施。有邻人负债丧失,伍父却主动再借银鼓励他重振。伍铨萃见多了这种事,为官处世也多用仁义。他母亲是偏房,旧例里偏房葬只能走侧门。伍铨萃却提出质问:“我被抬出去呢?”族老说走正门。他于是陪母亲棺盖,强行走了正路。这一幕在家乡成为美谈。

他学过武功,正式拜黄飞鸿为师。进士及第后,把“宝剑腾霄汉,芝花遍上林”赠与黄师。黄飞鸿索性将宝芝林医馆命名于此。不少民间传说流传下来,不敢说全是真的,但地域关系显然交错得紧密。

还有件意外之事,伍铨萃对陈垣有过学问上的帮助。17岁时陈垣上京赶考,得到他的具体指导。后来陈垣在学术界地位极高,反复感念伍氏前辈德学与提携。人脉关系,经年累月,也成了后世嘉话。

辛亥事变后,伍铨萃继续做首长——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已经是前朝遗老,民国政局变化无常,不久之后便辞官归乡,隐居香港,和一群同乡清遗一起专研学术。整理地方志,保存文献,这些事外人容易忽略。其实,民国广东一大批县志就是这帮人苦心整理的,历史传递下来的脉络细致得很。

回广州后,他创办了中医专门学校。兼任校长,并且参与医术推广。民国十三年起办校,几十年间断断续续如今成了广州医学院的一部分。辞任后致力国学,书法、诗词、对联都能见到作品。那句“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樵山钓水无辱无宠”,字句里头其实不太讲求炫技,倒是显出一种平淡的心气。

家族里最重要的还是编修族谱。主修《广东伍氏阖族总谱》、《岭南伍氏合族总谱》,操劳过度,最终在1932年过世。传世著作有《北游日记》、《玉雁楼笔记》以及一些诗文。按说清亡民国后不少遗老郁郁不得志,伍铨萃却做了国学大师、书法家、医校校长,这种光景是别人羡慕不来的。两者对比,谁又说得准哪种路子对?

行文到这里似乎该点个题。历史结局里,没有固定答案。有人说被动顺应,也有人说是主动选择。大清的落幕,民国的起步,人与时代之间不断相互影响。伍铨萃的经历证明,哪怕身边变故层层迭迭,还是能活出一点现场感。风雨过去,真正能留下来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件事。

下次接着讲郧阳胜地和堵河金骡马。

来源:刘总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