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啥?美国?”二婶子正在打包,一听这话差点把手中的砭石梳子摔地上,“隔着太平洋呢,咋送?让老母鸡游过去?”
女人花砭石村的那些事(7)
第七章:跨洋的商机
美国订单像颗炸弹,把砭石村加工厂炸得人仰马翻。
“啥?美国?”二婶子正在打包,一听这话差点把手中的砭石梳子摔地上,“隔着太平洋呢,咋送?让老母鸡游过去?”
车间里顿时哄堂大笑,可梅奶奶没笑。她扶了扶老花镜,把磊磊递过来的打印纸看了又看:“订单是真的,客户也是真心的。问题是咱们怎么把这东西送到人家手里。”
磊磊指着电脑屏幕:“得走国际物流,还要报关、检验,听说挺复杂的。”
老会计一听就摇头:“国际邮费得多贵啊?别挣的钱还不够邮费钱!”
梅奶奶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订单要的是什么?量多大?”
“十套砭石按摩套装,说是送给朋友的春节礼物。”磊磊答道,“出价还挺大方,连运费预算都给我们了。”
“接!”梅奶奶一拍桌子,“不就是往美国寄东西吗?别人能寄,咱们就能寄!”
话虽这么说,真操作起来却是一头雾水。磊磊和几个年轻人上网查了半天,被一堆术语搞得头晕眼花——报关单、检验检疫、国际保险、关税编码...
“奶奶,要不咱推了吧?”磊磊有些打退堂鼓,“太麻烦了,就为了十套产品。”
梅奶奶瞪他一眼:“今天推十套,明天就能推百套。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不会就学!”
她当即吩咐:“磊磊,你去县里外贸局问问。小芳,你英文好,帮忙查资料。其他人该干嘛干嘛,别围在这儿。”
梅奶奶自己则拿起电话,一个一个地找熟人打听。终于通过张老板联系上一个做外贸的李总。
“梅大姐,这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电话那头李总很热情,“首先得办出口资质,然后产品要符合美国标准.....”
梅奶奶边听边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要求。
资质还好办,县里听说砭石村要出口创汇,一路绿灯。最头疼的是产品标准——美国对进口商品要求严格,每块砭石都要有成分检测报告。
“咱这石头祖祖辈辈都用着,还要检测?”二婶子不理解。
梅奶奶却很坚持:“入乡随俗,卖到人家地界,就得守人家的规矩。”
检测费用不便宜,一套产品检测下来就要几百块。老会计又心疼了:“万一检测不过,钱不就打水漂了?”
梅奶奶想了想:“先挑最典型的送检,我心里有数,咱们的石头没问题。”
等待检测结果的那几天,梅奶奶吃不好睡不香。虽然嘴上说有信心,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好消息终于传来——砭石成分完全符合标准,甚至还检测出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看看!老祖宗留下的都是宝贝!”梅奶奶扬眉吐气,当即下令批量送检。
检测关过了,包装又成问题。美国客户特意来信说明:包装要环保,不能有塑料泡沫,说明文字要中英文对照。
小芳自告奋勇翻译说明书,闹了不少笑话。把“活血化瘀”直译成“让血液不凝固”,把“疏通经络”译成“打通身体的管道”,看得美国客户回信询问:“这是医疗器械还是 plumbing tools(管道工具)?”
梅奶奶哭笑不得:“咱这不成修水管的了?”
最后还是客户推荐了一个懂中医的华人朋友帮忙,才把翻译问题解决。
包装材料上,大家集思广益。二婶子想起老辈人用稻草做缓冲,年轻人提议用再生纸浆塑形。试验了几次,终于做出既环保又抗压的包装。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到了发货的日子。全村人都来看热闹,十个小箱子整整齐齐摆在厂门口,像待嫁的姑娘。
快递车来了,司机一看地址吓一跳:“大妈,您这是要寄到美国去?”
“咋的?不行啊?”梅奶奶腰板挺得直直的。
“行是行,就是麻烦点。”司机拿出厚厚一叠单据。
梅奶奶戴好老花镜,一项一项仔细填写。那认真劲儿,比小学生写字还规矩。
寄走包裹,大家的心也跟着飘洋过海。每天磊磊都要查好几遍物流信息:“到上海了...上飞机了...到洛杉矶了...清关了...”
整整十八天后,客户发来邮件:“货物已收到,非常精美,朋友们都很喜欢!”
随信附来了几张照片——一群华人朋友开心地拿着砭石产品,背景是贴满春联的中国城。
全厂欢呼雀跃,比过年还高兴。梅奶奶看着照片,眼圈微微发红:“咱们的石头,真到美国了。”
首战告捷,国际订单陆续多了起来。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最远的甚至到了南非。
生意好了,新的矛盾却出现了。
一天,一个加拿大华裔设计师联系他们,发来几张设计图稿:希望将砭石与现代首饰结合,设计成时尚饰品。
年轻人一看就兴奋:“这设计真漂亮!肯定好卖!”
老师傅们却直摇头:“胡闹!砭石是养生用品,又不是装饰品!”
“传统砭石哪有打孔穿链子的?不成体统!”
“这形状都改了,还是砭石吗?”
争论声中,梅奶奶仔细看着设计图:砭石被切割成精巧的形状,镶嵌在银饰中,既传统又时尚。
“我觉得挺好。”梅奶奶一开口,大家都安静了,“砭石是好东西,让更多人喜欢有什么不好?咱们老祖宗也没规定砭石必须长什么样啊!”
她指着墙上“与时俱进”四个大字:“这几个字不是白挂的。磊磊,你组织个设计小组,年轻人与老师傅结对子,传统要保留,创新也要搞!”
于是,加工厂破天荒成立了设计部。年轻人负责创新,老师傅负责把关。碰撞难免,但也擦出不少火花。
最成功的一款“砭石平安扣”,把小块砭石打磨成精巧的扣形,可以挂在手机、背包上,既美观又实用,一上市就成了爆款。
看着厂里热火朝天的景象,老会计偷偷对梅奶奶说:“梅姐,您得想想接班人的事了。毕竟年岁不饶人啊。”
这话戳中了梅奶奶的心事。她已经七十有三,虽然身体硬朗,但确实力不从心了。
谁来接班呢?磊磊有冲劲但欠稳重;小芳细心但魄力不足;二婶子人缘好但不懂管理...
更让梅奶奶忧心的是,几个年轻人最近在嘀咕电商利润分配的事,觉得线上销售应该拿更多提成,线下老师傅们却不以为然。
这天傍晚,梅奶奶独自爬上村后的小山岗,望着脚下的村庄。
加工厂里灯火通明,新扩建的车间正在赶工。村里家家盖起新房,村口停着不少小汽车。这些都是她几十年来一手带出来的成果。
“得找个能把大家团结起来的人。”梅奶奶自言自语,“不能我一走,厂子就散了。”
下山时,梅奶奶心里有了主意。她要把担子慢慢交给年轻人,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让懂技术的、懂管理的、懂营销的各司其职。
第二天,她宣布成立“管理委员会”,由老中青三代组成,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定。
“奶奶,您这是要分权啊?”磊半开玩笑地问。
梅奶奶意味深长地说:“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厂子不是谁的一言堂,是大家的饭碗。”
就在管委会运行渐入佳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悄然降临。
一天,质检员小芳慌慌张张跑来:“奶奶,不好了!一批准备出口的砭石项链检测出放射性超标!”
“什么?”梅奶奶猛地站起来,“怎么可能!”
“千真万确,”小芳急得快哭了,“复检了三遍,就是超标!”
消息传开,全厂哗然。尤其是那些反对创新的老师傅们:“看看!乱改出问题了吧!”
梅奶奶沉着脸:“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要紧的是查清原因!”
调查发现,问题出在一批新开发的砭石矿料上——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单独检测不超标,但浓缩加工后就超标了。
更糟糕的是,这批问题原料已经做成产品,部分已经发货!
梅奶奶当即下令:全线停产,召回所有可能受影响的产品!
老会计心疼得直跺脚:“召回损失太大了!再说已经发到国外的怎么召回?”
“损失再大也得召回!”梅奶奶毫不退让,“信誉是咱们的根本,不能砸牌子!”
召回工作复杂又 costly,但梅奶奶亲力亲为,一个个联系客户解释情况。大多数客户表示理解,但也有不依不饶的。
一天,一个越洋电话打到厂里,对方声称要用法律手段维权。负责外贸的年轻人慌了神,不知如何应对。
梅奶奶接过电话,不卑不亢地说:“您好,我是厂长梅淑芬。问题出在我们身上,我们全权负责。您有什么要求,我们尽量满足。”
对方没想到厂长亲自接电话,语气缓和了些。梅奶奶趁势提出:“如果您允许,我们愿意重新制作一批产品,请权威机构检测后免费寄给您,并承担所有费用。”
通情达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打动了对方,危机化解。
事后总结会上,梅奶奶深刻反思:“创新不是乱来,传统不是守旧。咱们要在创新中守住根本,在传统中寻求突破。”
她宣布成立质量监督小组,由不同年龄段的员工组成,互相制约,共同把关。
风波过后,加工厂不仅没垮,反而因为负责任的态度赢得更多客户信任。
夕阳下,梅奶奶看着管委会的年轻人激烈讨论着新方案,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知道,这片她奋斗一生的土地,这些她一手带大的“女儿们”,已经准备好迎接未来了。
(第七章完)
下章预告:
危机化解,质量提升,砭石村品牌声名远扬。大学生返乡潮涌动,新鲜血液带来新理念。梅奶奶深夜突发急病,群龙无首时刻,谁能力挽狂澜?《女人花砭石村的那些事》第八章:新旧交替间的风波与传承。
读者互动:
亲爱的读者,当传统工艺遇上现代标准,该如何平衡创新与守正?在您的生活中是否也曾面临这样的抉择?欢迎分享您的见解。如果您欣赏砭石村女人们的质量意识和诚信经营,请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诚信的力量!
来源:会飞的虎带你看世间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