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美国约44%的消费者一周只吃1-2次酱油,30%的人一个月才碰一次;欧洲更夸张,瑞典人均年消耗0.5千克,匈牙利0.4千克,德国仅0.37千克。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中国人的厨房里,酱油是当之无愧的“刚需选手”——年均消耗7.2升,换算成常见的500毫升瓶装,足足能装满14瓶。
炒菜时淋上一勺提鲜,凉拌时浇上几滴增香,炖肉时倒上半瓶上色,八大菜系里处处都有它的身影,仿佛少了它,中式菜肴就少了灵魂。
可这国民调味品,却像有“地域结界”:在中日韩和东南亚火得发烫,到了欧美市场却鲜少有人问津。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美国约44%的消费者一周只吃1-2次酱油,30%的人一个月才碰一次;欧洲更夸张,瑞典人均年消耗0.5千克,匈牙利0.4千克,德国仅0.37千克。
一瓶500毫升的酱油,中国家庭不到一个月就见底,欧美家庭却能用上半年,这背后,藏着酱油的“前世今生”与跨文化饮食的碰撞。
追溯起来,中国的调味酱最早是“贵族专属”,《诗经》里“醓醢以荐,或燔或炙”提到的“醓”、“醢”,都是用肉制成的酱,那会儿只有王公贵族能享用,普通百姓连闻味的机会都少。
直到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下了个“神操作”:把豆酱放在陶缸里晒够100天,过滤出的黄色液体“酱清”,鲜得让人惊艳——这就是最早的酱油。
唐朝人叫它“清酱”,宋朝才定下“酱油”这个名字,慢慢走进寻常百姓家。
日本酱油则是“中国徒弟”,南宋时期(对应日本镰仓时代),僧人觉心到浙江晋山市学做味增,带回日本后,发现装味增的桶底积了层深色液体,尝了一口惊为天人,这便是日本酱油的雏形。
但日本人很快发现,这酱颜色太深、咸味太重,和他们偏清淡的怀石料理、寿喜烧格格不入,于是加小麦、调工艺,改成了鲜甜口,才算有了符合本土口味的酱油。
从此,中日酱油走上了“差异化赛道”,中国酱油守着“咸鲜本味”,用陶缸发酵出的生抽专攻调味,老抽专注上色,还衍生出炖肉、蒸鱼、炒菜专用的细分款——就连街边肠粉店的酱汁,都能靠酱油调出“一家一味”的特色。
日本酱油则把“鲜甜”玩出了花样:昆布酱油加海带提鲜,梅干酱油带点酸甜,味增酱油透着醇厚,大多用来配寿司、刺身,或是给拉面、高汤提味。
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对酱油的“痴迷”比中国人还甚,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日本人均年消耗9升酱油,相当于18瓶矿泉水;中国人均7.2升,差了4瓶。
但论产量,中国是绝对的“霸主”:2022年产出788万吨,是日本的6.5倍,可尴尬的是,同年中国酱油出口量仅18.34万吨,只占总产量的2%,大多靠华人超市“消化”,很难真正打入欧美主流市场。
为啥酱油在欧美“水土不服”?说到底,是三道绕不开的“坎”。
第一道坎,是烹饪习惯“不兼容”,中国人做菜讲究“五味调和”,尤其看重鲜味,酱油里的谷氨酸钠天然能放大食材本味,比如炒青菜时,出锅前十几秒淋一勺,立马鲜掉眉毛。
但欧美家庭的厨房,烤箱普及率超70%,烤牛排、烤蔬菜时,温度常维持在180°C-220°C,一烤就是半小时起步。
酱油里的糖分和氨基酸经不住这么折腾,很容易碳化发苦,不仅没加分,反而毁了整道菜——就像给冰淇淋浇辣椒酱,完全不对路。
第二道坎,是口味“不对频”,即便不用烤箱,欧美人拌沙拉、炖牛肉时,也很少选中国酱油。
反倒是一个日本酱油品牌,在美国市占率常年维持60%,每卖出10瓶酱油就有6瓶是它的。
秘诀就藏在“盐”和“糖”里:美国人嗜糖如命,成年人日均吃糖77克,是健康建议量的3倍多,一年能吃掉28千克(56 斤),国内减糖50%的士力架已经够甜,美国的饭后甜点更是甜到让人“血糖飙升”。
面对这样的口味偏好,中国酱油的咸鲜根本“撩不动”,而日本品牌早早改成“低盐高糖”的美式特供款,还靠电视广告、商场试吃、食谱网站教学,把酱油塞进美国人的日常饮食,才算打开市场。
反观中国酱油,哪怕是行业龙头,海外收入占比也不足7%,毕竟中式酱油的“咸鲜出头”,靠的是氨基酸带来的复合鲜味,而欧美人从小吃着番茄酱、沙拉酱、BBQ 酱长大,味蕾早就习惯了酸甜口,对咸鲜的接受度天然就低。
就像北方人爱蘸醋,南方人爱蘸酱油,味觉记忆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
第三道坎,是“添加剂焦虑”,2019 年《消费者报道》抽检显示,11个常见酱油品牌里,有6个添加了味精等增鲜剂。
按国标添加本无问题,但欧美近年刮起“清洁标签”风,消费者买东西必看成分表,越简单、越天然越受欢迎,中国酱油就此被贴上“不够天然”的标签,短时间很难扭转印象。
而日本品牌早早就主打“纯天然酿造”,甚至推出250毫升卖16.95美元(约合每斤243元)的无麸质酱油,比同类产品贵2-3倍,还靠“健康自然”的人设卖得火热——不得不说,在品牌营销上,日本品牌确实更懂欧美消费者的心理。
不过,中国酱油也没坐以待毙,不少品牌推出零添加、低盐款,主动贴合国际市场需求。
Indexbox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酱油出口量达23.3万吨,同比增长18%,实现连续4年增长,虽然和国内800万吨的年产量比起来还是“零头”,但至少让“酱油出海”有了新盼头。
其实饮食这事儿,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就像豆腐脑的咸甜之争,中国人觉得奶酪像“臭脚味”,外国人把皮蛋叫“恶魔之蛋”,本质都是从小养成的味觉习惯。
酱油出海,与其说是“征服”海外市场,不如说是一场风味的跨文化对话:你得懂对方的厨房习惯,摸透对方的口味偏好,甚至理解对方对“天然”的定义,才能让这瓶来自中国的酱油,真正走进异国他乡的餐桌。
毕竟,美食的魅力,就在于不同风味的碰撞与包容,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欧美家庭用低盐酱油给沙拉提鲜,用中式老抽给烤鸡上色时,我们会发现,这瓶小小的酱油,早已成了文化交流的“调味剂”。
来源:珠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