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图书馆的借阅数据中,这部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古籍,近五年的年借阅量同比增长 18%,而在某网的古籍销售榜单上,白话解读版长期稳居养生类书籍前三。
在人工智能预测疾病、基因编辑改写生命的今天,一本用竹简写就的医学典籍正在全球掀起阅读热潮。
据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最近一年,这本书的销量同比增长210%,其中35岁以下读者占比达62%;
在国家图书馆的借阅数据中,这部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古籍,近五年的年借阅量同比增长 18%,而在某网的古籍销售榜单上,白话解读版长期稳居养生类书籍前三。
哈佛大学医学院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显示,这部中国古籍的借阅量连续三年稳居东方医学类榜首。
这本书就是2000年前的“旧书”——黄帝内经。
那么一本上千年前的旧书,为什么时至今日还依然被那么多的人认可呢?
2019 年,38 岁的 IT 工程师陈先生,在连续加班三个月后突发心悸,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西医诊断为 “心脏神经官能症”,建议服用抗焦虑药物。
偶然间,他在朋友推荐下读到《黄帝内经》中 “心主神明,过思则伤脾及心” 的论述,试着按 “午间静坐养心、晚餐加食小米莲子粥健脾” 的方法调理,三个月后,心悸发作频率下降 70%。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在浙江某中医院的门诊记录中,近些年因 “情绪性躯体不适” 就诊的患者中,62% 接受过基于《黄帝内经》理论的情志调理方案,有效率达 85%。
就连好莱坞影星格温妮丝・帕特洛,也在其创办的健康网站上提及,通过《黄帝内经》的 “四季饮食法” 改善了长期的消化问题,称这部中国古籍是 “东方的生命密码”。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时特别提到:“《黄帝内经》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记载,为现代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英国剑桥大学2022年的研究证实,《黄帝内经》中描述的经络走向与人体筋膜网络高度重合,其关于“气血昼夜运行五十周”的记载,竟与人体生物钟基因PER3的调控机制惊人契合。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诊室里,医生通过分析患者脉象与节气变化的关系,使糖尿病前期干预有效率提升至78%。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专家张伯礼曾说:“《黄帝内经》不是躺在故纸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代人生活中的健康智慧。”
当现代医学面临慢性病高发、亚健康普遍的困境时,这部古老典籍正以惊人的生命力,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无论基因编辑如何改写生命密码,无论人工智能如何模拟人类思维,真正的健康之道,始终存在于对生命规律的敬畏与顺应之中。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量子计算机运算的轰鸣声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案头放上一本《黄帝内经》——它不仅是一部医书,更是一把打开生命本质之门的永恒钥匙。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