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疾病肆虐,益生菌能否力挽狂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9:00 1

摘要:我们的肠道中藏着一个微生物宇宙,住着上万亿个微生物小伙伴,通常来说,微生物多样性越大,肠道菌群越健康,越平衡。健康的肠道菌群会产生并刺激各种化合物的释放,比如黏蛋白、抗菌肽、短链脂肪酸和细胞因子等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帮助免疫系统保持最佳状态,该

我们的肠道中藏着一个微生物宇宙,住着上万亿个微生物小伙伴,通常来说,微生物多样性越大,肠道菌群越健康,越平衡。健康的肠道菌群会产生并刺激各种化合物的释放,比如黏蛋白、抗菌肽、短链脂肪酸和细胞因子等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帮助免疫系统保持最佳状态,该防守时能筑起铜墙铁壁,该出击时能精准打击病原体。

增强免疫系统是维持健康机体的关键,强大的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智能防火墙,既能拦截病毒细菌入侵,又能清理体内的叛变细胞。肠道菌群就像是免疫系统的人生导师,从小教它识别敌友。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对于维持免疫平衡至关重要。

在肠道菌群调节剂中,益生菌脱颖而出,它们是摄入足够数量能够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加强免疫反应。为了做到这一点,益生菌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它会激活巨噬细胞“巡逻队”、产生免疫球蛋白A“防弹衣”和释放抗炎细胞因子“灭火器”;同时,它们会产生黏蛋白,加强肠道屏障功能,防止肠漏,并且与病原体竞争黏附位点,让它们无家可归。

免疫系统的肠道导师:益生菌如何塑造免疫防御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包含了人体约70%的免疫细胞,每天产生人体60-70%的免疫球蛋白A。这个复杂的免疫网络需要精准区分敌友:既要攻击入侵的病原体,又要耐受共生菌群和食物抗原。而肠道菌群,尤其是益生菌,正是训练免疫系统完成这一任务的人生导师。

健康的肠道菌群通过三种方式塑造免疫系统:(1)免疫教育:从婴儿出生开始,益生菌就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向免疫细胞传递安全信号,诱导免疫耐受;(2)屏障强化:刺激肠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和抗菌肽,形成物理和化学双重屏障;(3)免疫调节:促进调节性T细胞分化,维持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免疫系统就会认友为敌,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益生菌调节免疫的“十八般武艺”

益生菌通过多种精密机制调节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免疫军团:

1.占位防御策略:益生菌通过竞争黏附位点和营养物质,阻止病原体定植。例如,乳酸杆菌可通过表面黏附蛋白(如S层蛋白)抢占肠上皮细胞的结合位点,使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无家可归;双歧杆菌则通过消耗肠道内的氧气,创造不利于致病菌生长的厌氧环境。这可以减少病原体刺激引发的过度免疫反应。

2.加固肠道屏障:益生菌是肠道屏障的加固工程师。它可以刺激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形成厚厚的黏液屏障,有效阻止病原体接触肠上皮;它还可以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降低肠道通透性,防止肠漏和内毒素入血。

3.精准调控免疫细胞:益生菌就像免疫细胞的指挥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的功能。

4.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益生菌增强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奏响抗炎交响曲。

5.代谢物的远程调控:益生菌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是乙酸、丙酸和丁酸),是免疫调节的远程信号兵。

益生菌与免疫系统的精准互动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免疫防御主战场

肠上皮由单层肠细胞组成,其间散布着多种功能各异的特化细胞。比如,杯状细胞可产生黏蛋白,形成致密的内黏液层和疏松的外黏液层;相比之下,分布于小肠隐窝底部的潘氏细胞可产生抗菌肽,直接消灭那些想搞破坏的病原菌;此外,微折叠细胞(M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介导抗原跨肠道屏障的摄取和转运。

这让肠道形成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包含70%的免疫细胞。这里产生的抗体80%都是IgA型,专门负责肠道黏膜免疫。

肠道免疫系统可以分为两大功能区域: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

诱导部位是免疫系统里组织结构最为有序的地方,就像军队的指挥中心,比如:1)派尔集合淋巴结,这些是小肠壁上的特化淋巴滤泡,含有初始B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以及富含T淋巴细胞的区域;2)肠系膜淋巴结,作为组织化淋巴组织的第二道防线,负责过滤肠系膜淋巴管的内容物;3)孤立淋巴滤泡,由100至200个B淋巴细胞组成,分布于整个结肠;4)隐窝斑块,其特点是在小肠隐窝底部形成由约1000个细胞组成的有序细胞簇。

效应部位就是免疫系统的作战部队,包括固有层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弥漫性淋巴组织是这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产生IgA的浆细胞和成熟的T细胞组成。效应细胞分散在整个肠黏膜,上皮内T淋巴细胞大多具有CD8表型,具有细胞毒性或者能产生抑制因子,能直接把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者癌细胞消灭掉;而固有层T淋巴细胞具有CD4(辅助)表型,能帮助其它免疫细胞更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肠道拥有复杂且分化的免疫系统,使其既能够耐受大量膳食抗原和共生微生物,又能精准识别并消灭病原体,构建起动态平衡的免疫屏障。

益生菌如何指挥作战?

1、吞噬细胞

作为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负责识别外来分子,一旦发现目标,便迅速出击,将其牢牢捕获。吞噬细胞在捕获外来分子后,会将关键信息传递给抗原呈递细胞,它们就像情报传递员一样,向免疫系统发出警报信号,从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让机体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展开精准而有力的攻击。

益生菌与益生元协同作用,可以调节机体全身免疫反应,增加宿主吞噬细胞的数量和活性。这一作用在肠道中尤为重要,因为肠道是动物全身免疫发育的关键器官。肠道相关淋巴组织能够捕获消化道中可获得的抗原,比如益生菌和微生物。这些抗原进而刺激B细胞(IgA前体细胞)和T细胞,与派尔集合淋巴结共同促进全身非特异性免疫的发育。

此外,通过对黏膜的免疫刺激,机体产生IgA抗体,可减少肠腔内病原菌的数量。而且,这种免疫刺激还会引发巨噬细胞激活、T细胞增殖、干扰素产生等一系列反应,进而增强黏膜免疫,最终提升宿主的整体免疫力。

2、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抗原呈递细胞,在针对自身抗原和非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中发挥核心作用。接触抗原或炎症刺激可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并伴有功能和表型的显著变化。在成熟状态下,树突状细胞会激活T细胞并促使其向Th1或Th2方向分化。然而,在没有炎症的情况下,树突状细胞会保持未成熟状态,进而导致效应T细胞被清除或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调节性T细胞就像是免疫系统里的和事佬,能够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益生菌与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是促进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用于抗原呈递)以及共刺激分子(将T细胞极化为调节性T细胞和1型、2型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关键因素。此外,益生菌可通过穿越称为微折叠细胞(M细胞)的特殊肠道细胞(跨细胞转运)抵达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并与树突状细胞直接相互作用,从而调节免疫反应。

3、微折叠细胞(M细胞)

M细胞存在于小肠的派尔集合淋巴结中,这类细胞与普通肠细胞不同,它们缺乏刷状缘,但具备内吞和跨细胞转运功能。因此,它们可将大分子物质和微生物从肠腔转运至淋巴系统。这是启动黏膜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第一步。当细菌转移至M细胞时,会引发基底外侧上皮域迅速分泌IgA,随后这些IgA与微生物结合并中和其毒素,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因此,由于M细胞能够识别肠腔外的物质,当存在可能损伤肠腔的外来物质时,这些细胞会激活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动员巨噬细胞并激活B细胞。此过程会刺激IgA的产生,从而辅助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

4、潘氏细胞

潘氏细胞可以产生抗菌肽,比如防御素、溶菌酶和cathelicidin类抗菌肽,它们会攻击微生物。益生菌与肠道上皮细胞的互动,可以刺激潘氏细胞分泌防御素,这些物质在保护黏膜表面免受病原体侵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成为益生菌作用于宿主的另一种机制。

5、杯状细胞

杯状细胞存在于所有黏膜表面,不仅限于肠道,它们在监测细胞外环境,与微生物及其产物相互作用,以及与下层免疫系统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维持黏膜稳态、防御黏膜感染及调节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功能。此外,杯状细胞具有分泌黏液的重要功能,这种化合物富含糖蛋白且粘度极高,既能保护胃肠道,也可作为免疫防护的重要来源。

覆盖胃肠道上皮的黏液层,是先天防御的第一道防线。黏液层中的黏蛋白可能是入侵病原体在细胞表面首先接触的分子,因此可能限制病原体与其它糖蛋白结合并中和病原体。

大型、高度糖基化的凝胶形成黏蛋白MUC2和MUC5AC分别是肠道和胃黏液的主要成分。小肠黏液可限制能到达上皮和派尔集合淋巴结的细菌数量。在大肠中,内黏液层将共生菌与宿主上皮分隔开,而外黏液层则是共生菌的天然栖息地。

上皮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双向通信。例如,白细胞介素-10(IL-10)可影响并改善结肠内黏液层的特性。因此,胃肠道的黏液和上皮细胞是调控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守护者。

共生菌和益生菌可通过直接作用及向宿主发送信号的方式,调节正常肠道菌群,进而调节免疫反应。益生菌不仅刺激黏蛋白产生,还能引起黏蛋白的质变,从而阻止病原体结合。

6、B和T淋巴细胞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接触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后,会形成免疫记忆,而这两种淋巴细胞均受到益生菌的刺激作用。

就B淋巴细胞而言,益生菌可刺激巨噬细胞向B淋巴细胞呈递抗原,进而促进IgA的分泌。这种体液免疫机制旨在增加抗体的产生,而该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抵御病毒、细菌等入侵微生物,阻止外来微生物黏附于上皮细胞。此外,局部分泌的IgA在其分泌部位——肠道黏膜中发挥作用,而如前所述,黏液的产生也是益生菌刺激的肠道保护机制之一。

关于T淋巴细胞,益生菌通过刺激Th1和Th2细胞成熟之间的平衡来发挥作用,这将导致抗炎细胞因子与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平衡。这一机制对产生免疫耐受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益生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机制。

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致病菌的情况下,会刺激炎性细胞因子如IL-17、IL-1、IFN-γ和TNF-α的产生。这会导致慢性系统性炎症,进而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因此,益生菌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对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及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与益生菌的相互作用

肠道上皮细胞表面配备着一些特殊的受体——Toll样受体(TLR)和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NOD)受体,称之为模式识别受体。这些受体就像是肠道免疫系统的侦察兵,时刻监测着周围环境中的潜在威胁。

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则是肠道微生物释放的信号分子,它们如同微生物的身份标识,包括脂多糖、肽聚糖、脂磷壁酸、鞭毛蛋白肽和甲酰化肽等。当这些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与特定模式识别受体结合后,就如同按下了免疫反应的启动按钮,会触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事件,最终激活NF-κB、MAPK或caspase等关键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会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其中IL-1β、IL-6、IL-8和TNF-α是主要的炎症介质。

在补充益生菌的过程中,高剂量的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会被识别,这些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可能与模式识别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多种免疫调节效应。Toll样受体是文献中记载最详尽的模式识别受体,可检测多种益生菌的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由于大多数益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TLR2成为关键的模式识别受体,因为肽聚糖和脂磷壁酸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共有的保守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能够精准地打开TLR2这把锁,从而启动一系列免疫调节信号。

益生菌与宿主细胞之间还可能发生其它多种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模式识别受体相互作用,并影响宿主的最终反应。在益生菌细菌细胞内,含有胞嘧啶-鸟嘌呤的未甲基化DNA是TLR9的重要配体,而TLR9在肠道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包括上皮细胞和经典免疫细胞。TLR9信号通路对肠道上皮稳态也至关重要。

然而,并非所有益生菌的免疫调节分子都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发挥作用。例如,某些广泛分泌的酶似乎对细胞因子活性有直接影响。此外,多种细菌代谢产物,比如短链脂肪酸和各种氨基酸(例如色氨酸代谢产物),也可能直接调节宿主的免疫状态。

因此,益生菌诱导的免疫调节作用是一个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过程。它既是益生菌细胞壁中保守分子(即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与模式识别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共生微生物触发免疫系统信号通路的综合体现。最终产生的免疫反应类型直接取决于摄入的益生菌菌株及其结合的细胞类型。不同的益生菌菌株就像是一把把不同的钥匙,能够打开不同的免疫调节大门,刺激特定细胞因子的释放,向邻近细胞传递信号,或发挥抗病毒或抗炎作用。此外,相同的识别机制也参与调控黏膜共生微生物群的稳态,维持着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确保肠道这个微生物王国的和谐与健康。

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潜力

益生菌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源于其诱导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及趋化因子的释放,这些物质进一步调控免疫系统。

益生菌具有免疫刺激与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免疫刺激型益生菌可通过诱导IL-12释放,进而刺激自然杀伤细胞并促进Th1型辅助性T细胞的产生,在对抗感染和癌细胞中发挥作用。此类益生菌还能通过维持Th1与Th2的平衡来缓解过敏。相反,免疫调节型益生菌则通过刺激调节性T细胞及促进IL-10的分泌,来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胞因子作为信号物质,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在炎症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增加效应细胞和蛋白质的诱导,从而增强益生菌的免疫调节作用。益生菌的作用效果往往具有菌株特异性,因此,不同益生菌菌株的组合使用可能成为治疗炎症相关组织损伤及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的潜在方案。

工业化后,尤其是过去两个世纪,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由于这一时间跨度相对较短,遗传因素不足以解释此类疾病的普遍性,这表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饮食、睡眠模式、卫生习惯、身体活动水平、抗生素及外源性物质暴露、分娩方式、家庭规模等)是导致这些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此外,这些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还会影响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道菌群与人类共同进化,在机体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产生短链脂肪酸和维生素,协助代谢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调节饱腹感等。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能出现免疫耐受性丧失,此时机体可能将自身成分误判为有害物质,导致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增加肠道屏障完整性,即借助益生菌增强免疫系统,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其特征为跨壁肉芽肿性炎症,呈不连续性分布,容易形成瘘管。病因尚未明确,但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及黏膜免疫的相互作用有关。此外,小鼠研究显示,尿素酶及微生物活动可能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克罗恩病症状表现多样,但通常包括腹泻、腹痛、体重减轻、粪便带血或黏液、肛周瘘管等。此外,还可出现肠外表现,如关节炎、葡萄膜炎和皮疹等。因此,克罗恩病相关的肠道病变会干扰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共生关系,导致消化道炎症等病理症状。

克罗恩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用于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抗生素则通过抑制肠道菌群来减少对肠道免疫系统的激活。在此背景下,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管理疾病,因此被视为克罗恩病的潜在辅助治疗手段。在克罗恩病中,疾病进展导致的黏膜通透性增加可能在引发和持续肠道炎症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在克罗恩病早期补充益生菌可通过稳定肠道屏障减少病理性损伤并避免症状加重。

乳糜泻

乳糜泻是一种由麸质蛋白摄入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遗传易感个体。此外,病毒感染、食用小麦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环境因素也有助于该病的发展。

麸质是存在于小麦、黑麦和大麦等谷物中的一种蛋白质。此外,在谷物加工或食品制备过程中可能存在交叉污染,导致原本不含麸质的食品中存在麸质。麸质是一种难以消化的蛋白质,由多种不可消化的免疫原性肽组成。由于大众摄入量较大,这进一步导致了麸质不耐受的发生。

乳糜泻的治疗是基于无麸质饮食。然而,这种饮食必须长期坚持,实施起来较为困难,涉及社会和心理问题,存在误食污染食品的风险,且成本较高,因为无麸质食品比传统食品更昂贵。

此外,乳糜泻的特征性炎症会刺激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从而形成涉及肠道炎症、T细胞募集、麸质不耐受和肠道通透性增加的恶性循环。因此,人们认为,使用益生菌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制剂,在乳糜泻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

益生菌在管理乳糜泻中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调节免疫反应、竞争营养、降低肠道通透性以及抵御病原体。这些机制与益生菌改善肠道稳态的能力相关。

此外,益生菌(如发酵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乳双歧杆菌)可产生保护作用,抵御麦胶蛋白(麸质中的一种蛋白质成分)的毒性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源于益生菌有助于控制炎症、调节肠道菌群以及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组织的发育。此外,当将益生菌添加到生产面包的酵母中时,它们有助于分解麸质肽,从而减少麸质引起的免疫毒性。

因此,使用益生菌可改善乳糜泻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对该人群有益。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自身反应性CD8+ T淋巴细胞介导的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破坏。该病在儿童中高发,但可影响任何年龄段人群。一旦确诊,1型糖尿病需立即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

近几十年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约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5-10%。推动其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生活方式和急剧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显著改变了食物摄入模式。由此引发的表观遗传调控异常及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可能通过免疫功能障碍最终参与1型糖尿病的病理发生过程。

糖尿病的发生可能意味着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毕竟,菌群失调会影响信号通路并重塑肠道屏障功能,这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一般来说,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也会因年龄而异。近期的一项综述指出,通过特定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减弱及肠道屏障完整性的提升相关。因此,在儿童中调节肠道菌群已显示出降低1型糖尿病风险的正向结果,尤其是长期来看可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β细胞功能。

许多益生菌被用于糖尿病的预防或辅助治疗。特定益生菌菌株可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从而平衡肠道稳态,激活游离脂肪酸受体FFAR2和FFAR3,这些受体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此外,短链脂肪酸介导的FFAR2/3激活还可能增加肠道L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GLP-1是一种促进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激素,从而降低血糖(即“肠促胰岛素效应”)。这些事实表明,在实验模型中,益生菌可能通过维持或恢复肠道菌群-免疫系统轴的稳态,在1型糖尿病的预防或控制中发挥潜在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因关节肿胀、疼痛、僵硬、软骨退化及骨质疏松而导致残疾。其发病或进展的可能诱因包括遗传、表观遗传、性别特异性因素以及吸烟、空气污染、饮食、口腔卫生、牙周炎、粪便中普雷沃氏菌增多及胃肠道菌群失衡等,但具体机制仍有待阐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特征包括体液滞留增加、神经和炎症细胞向关节迁移,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如IL-1、IL-8、IL-12、IL-15、IL-17、IL-18、IL-29和TNF-α)分泌增多。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线药物的甲氨蝶呤(改善疾病的抗风湿药)以及抗疟药物羟氯喹和氯喹。然而,尽管这些药物能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均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甚至严重毒性。

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健康对照者降低,且与疾病病程及血清类风湿因子水平相关。益生菌作为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症状及潜在替代治疗手段,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临床前模型中,使用干酪乳杆菌或嗜酸乳杆菌进行28天的治疗,可预防关节炎的发生,降低关节炎评分及IL-17、IL-1β、IL-6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效果与吲哚美辛治疗相似。此外,乳酸杆菌的治疗还会增加体液中IL-4和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摄入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可减少胶原诱导关节炎动物的氧化应激。在胶原诱导关节炎的大鼠模型中,口服干酪乳杆菌可通过抑制COX-2酶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发挥抗炎作用。

在一项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患者被随机分配补充鼠李糖乳杆菌或安慰剂,干预周期为12个月。鼠李糖乳杆菌干预不会改善临床症状或血清抗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然而,益生菌摄入似乎可减少关节肿胀的发生率。另一方面,与安慰剂相比,补充益生菌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评分更优。补充干酪乳杆菌可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减少关节疼痛及肿胀,并改善总体健康评分。两组间循环IL-10、IL-12和TNF-α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益生菌组表现更优。

不孕症

生殖道感染(包括男性和女性)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后果,其中之一是不孕症,即夫妻在无保护措施尝试一年后仍无法怀孕。

这种感染相关的不孕症由炎症条件引起。通过较高剂量的LPS(20ug)诱导强烈的阴道炎症会引发不孕,而局部使用植物乳杆菌可有效预防炎症的发生,使100%的测试动物成功妊娠。

这些有希望的结果强化了阴道菌群对妊娠发展的重要性,并提示益生菌可能用于治疗与不孕症相关的性传播疾病微生物,比如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然而,该领域仍需更多研究,尤其是针对人类的研究。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攻击神经信号及随意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肌肉无力、运动困难,且症状会随体力活动加重,患者需休息以缓解。

在动物模型中,补充益生菌(包括卷曲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及乳双歧杆菌)被证实可减轻重症肌无力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临床评分降低及体重增长增加。组织学检查显示,脊髓髓鞘损失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多减少,提示炎症过程减轻。此外,研究者评估了益生菌的免疫调节能力,观察到树突状细胞成熟且CCR7、TGF-β、IL-10和IL-6的表达增加。这表明益生菌能够诱导免疫耐受,从而控制重症肌无力的发生。

另一项类似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他们使用相同益生菌及动物模型,发现益生菌治疗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降低,该抗体是引发疾病特征性神经改变的关键因素。此外,就肠道菌群组成而言,摄入益生菌的动物具有更高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微生物平衡,其中双歧杆菌在恢复微生物平衡中起主要作用。患病动物体内软壁菌门和疣微菌门的丰度降低,这通常与菌群失调及肠道炎症相关。

所获得的结果是有希望的,表明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变疾病的结局。

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外分泌腺及上皮外组织损伤为特征。该病诊断和治疗困难,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知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

该病的特点是唾液腺和泪腺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导致这些器官功能受损,表现为口干、眼干等典型症状。此外,由于免疫功能紊乱,干燥综合征患者罹患淋巴瘤和口腔念珠菌病的风险更高。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IL-2、IL-6、IL-10、IL-17和TNF-α)的释放,引发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会过度激活B淋巴细胞,触发自身抗体的产生,攻击泪液和唾液分泌功能。此外,CD8+ T细胞会破坏泪腺导管,导致疾病特征性的眼部和唾液腺干燥症状。

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类似,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干燥综合征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不仅与肠道或系统性炎症相关,还与眼部炎症有关。此外,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组成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

这表明,通过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可能成为控制干燥综合征的一种途径。研究者认为,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抑制T细胞的自我激活,并恢复CD8+ T细胞与CD4+ T细胞之间的平衡,从而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此外,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刺激自身抗体的产生,而益生菌可纠正这种功能异常。

益生菌还可能用于缓解干燥综合征的其他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干燥综合征患者接受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两歧双歧杆菌联合治疗五周后,口腔念珠菌病显著减少。此外,益生菌组未出现红斑症状,而安慰剂组中有两名患者受此困扰。基于这些潜在益处,建议进一步开展研究,评估益生菌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结

在生命的长河中,维持健康机体宛如构筑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而增强免疫系统则是这座堡垒的核心防线。强大的免疫系统恰似一位训练有素的忠诚卫士,时刻保持警惕,既能精准拦截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又能及时清理体内叛变的细胞,确保机体内部的和谐稳定。

在这场守护健康的战役中,肠道菌群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机体深处的神秘王国,与免疫系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对于维持免疫平衡而言,犹如稳固大厦的基石,至关重要。肠道菌群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如同王国陷入混乱,免疫系统也会随之失衡,各种疾病便可能趁虚而入。

当我们重新认识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的密切联系,益生菌不再仅仅是食品补充剂,而是开启免疫调节新范式的钥匙。它们不仅是肠道屏障的加固工程师,通过黏蛋白分泌和紧密连接强化构筑防御工事,更是免疫细胞的精准指挥官,通过调节T细胞分化、平衡细胞因子网络,维持免疫稳态。从炎症性肠病到1型糖尿病,从类风湿性关节炎到多发性硬化症,益生菌通过调节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屏障、重塑免疫反应,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全新策略。

对公众而言,需要明确的是,益生菌不是万能药,而是生活方式的重要补充:均衡饮食培育菌群多样性,合理补充益生菌强化免疫防线。过去,我们习惯于采用对抗的方式,一味地与病原体展开殊死搏斗;如今,我们更加注重平衡微生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实现机体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过去,我们依赖药物来抑制疾病的发展;现在,我们开始重视菌群调节,从根源上改善机体的健康状况。过去,我们只关注局部症状的治疗;现在,我们着眼于修复全身免疫稳态,追求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当我们学会与肠道菌群和谐共生,就如同找到了开启健康之门的密码。或许,我们就能成功破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难题,开启一个以微生态为导向的免疫健康新纪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健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拥抱美好的生活。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来源:菌情观察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