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五岁之后,虽然他不再常站第一顺位,但关键场次,队友和教练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他的第三点,就像中国队的“定海”神针,从未失手。
你能想象吗?一个运动员,在37岁“高龄”,还能在竞争残酷的体坛再次突破自己,改写历史。马龙,就做到了!
近日,洛杉矶奥运宣传片一经播出,瞬间引发全球关注。在短短十五秒的乒乓球环节,马龙成为唯一的亚洲身影。
别看他露面不到三秒,可这三秒,承载的是他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的传奇与辉煌。
里约、东京、巴黎三届奥运会,马龙一路披荆斩棘,将单打和团体金牌统统收入囊中,成为史无前例的六金得主。
三十五岁之后,虽然他不再常站第一顺位,但关键场次,队友和教练第一个想到的还是他。他的第三点,就像中国队的“定海”神针,从未失手。
哪怕如今世界排名不再是第一,可每次大赛名单公布,全世界都在找他的名字,他的稳定,早已成为中国队最坚固的安全线。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站在体坛巅峰的男人,差点被省队淘汰。小时候练球,马龙只是想强身健体,打着打着,天赋就冒出来了。
十一岁进辽宁队,十二岁却差点被扫地出门。好在,北京体校教练关华安独具慧眼,一眼就看中了这个不吵不闹、一门心思打球的孩子。
到了北京,马龙开启“拼命三郎”模式,每天最早到球馆,最晚离开,仿佛乒乓球就是他的全部。
十五岁那年,他带着边缘卷起的旧拍子入选国家队,谁能料到,这竟是他传奇之旅的开端。
2006年德国世乒赛,马龙和王励勤、马琳站在一起,青涩的他看似只是个新人,却在男团比赛中拿下关键分,第一次站上最高领奖台。
一年后的科威特公开赛,他更是连赢三位国乒大佬王励勤、王皓、马琳,拿下个人首个公开赛冠军,一战成名。
可成功哪有那么容易,2007、2009、2013三届世乒赛,马龙都倒在半决赛,两次输给王皓,一次输给朱世赫 ,被外界质疑“打不了硬仗”。
那段时间,马龙压力大到不爱说话,但他没被打倒,反而默默加大训练量,用汗水和努力回击质疑。
终于,2015年苏州世乒赛,他成功捧杯,夺冠后跳上球台的那一刻,他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呐喊:我,做到了!
如今,面对是否继续打球的追问,马龙没有明确答复,只说只要身体允许、队里需要,他就会全力以赴。
队友也透露,他训练依旧一丝不苟,拍子还是摆得最整齐。未来,他或许会走向教练岗位,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也可能投身国际推广,让中国乒乓的光芒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马龙,他不仅是赛场上的王者,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的坚持、自律和对梦想的执着,激励着每一个热爱体育的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马龙转做教练,你觉得他会带出怎样的新人?
他又会如何在国际推广中,让乒乓球这项运动走向新的巅峰?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聊这位传奇巨星!
来源:说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