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阿姨倾诉:年关将近内心越来越怕过年了,不仅欢乐少,还闹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05:19 1

摘要:"大家都盼着过年,可我一想到年关就发怵。"窗外飘起了雪花,我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对着咿咿呀呀响着的老式收音机叹了口气。

"大家都盼着过年,可我一想到年关就发怵。"窗外飘起了雪花,我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对着咿咿呀呀响着的老式收音机叹了口气。

六十二岁这年,我越发害怕过年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是一家人最热闹的日子。母亲会蒸上一锅白面馒头,父亲会贴上大红春联,院子里孩子们放鞭炮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时候虽然家家都揣着粮票布票,但年味儿却浓得化不开。

"林大姐,想啥呢,这么出神?"楼下王婶子的声音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没啥,就是看着这雪,想起小时候过年的热闹劲儿了。"我裹紧了身上的老棉袄,那是八十年代厂里发的福利,虽旧但暖和。

如今日子好了,家家都有彩电冰箱,可年味儿却越来越淡。退休后的日子,原本以为会热闹起来,可儿子小林在南方打拼,一年到头连个影儿都见不着;女儿小芳在国企上班,整天加班加点,难得回家一趟。

丈夫老刘自从从机械厂退休后,整日里泡在小区门口的棋牌室里和老伙计们搓麻将,早出晚归。每次问他,他总是嘿嘿一笑:"闲着也是闲着,总不能天天盯着那个黑白电视看吧?"

就这样,偌大的筒子楼老房子就剩我一个人,和一台上世纪九十年代买的电视机作伴。电视里演着年轻人喜欢的新潮节目,我看不懂,却也不舍得关。

老旧的墙壁上挂着我们全家的合影,那是九七年女儿高考那年照的。照片里,小林穿着单位发的工装,刚参加工作;小芳穿着学生装,笑得那叫一个灿烂;老刘和我站在中间,脸上写满了骄傲。那时候,虽然刚经历下岗潮,日子不宽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时间都哪去了呢?"我轻轻擦拭着相框上的灰尘,喃喃自语。

每天早晨,我习惯性地去菜市场转悠。不为买什么,就是想听听市井的喧嚣。菜摊前讨价还价的声音,小贩吆喝的嗓音,都让我感到些许烟火气。

"大嫂,这白菜今天特便宜,一块五一斤,拿点不?"卖菜的老张冲我招呼道。

"不了不了,家里就我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我摆摆手,继续往前走。

其实,我心里清楚,这不过是个借口。真相是,我已经懒得给自己做饭了。一个人吃饭,总觉得索然无味。回到家,面对空荡荡的客厅,那股孤寂又涌上心头。

"大姐,吃了没?来我家搭个伙吧!"邻居李婶子有时会喊我。

"吃过了吃过了,你们吃吧。"我总是这样回绝,然后关上门,从冰箱里翻出冷馒头就着咸菜对付一顿。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我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意出门。电视里播放着春节临近的新闻,各大商场张灯结彩,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我却感到一阵阵的恐慌,年关将至,意味着更加强烈的孤独感。

"林大娘,来参加咱们社区的'冬日暖心'活动啊!"一天,正当我在楼下的石凳上晒太阳时,住在隔壁单元的王大姐一把拉住了我。

王大姐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退休前是街道办的干部,如今当起了志愿者。她梳着整齐的短发,穿着鲜亮的红马甲,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干劲儿。

"什么活动啊?我都一把年纪了,就不凑这热闹了。"我婉拒道,心想自己的心情哪有心思参加什么活动。

"哎呀,你这人,退休了更要活动活动,整天闷在家多没意思!现在可不比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守着收音机听广播的时候了。咱们老年人也要与时俱进啊!"王大姐不由分说,硬是拉着我去了社区活动室。

活动室原本是老旧小区的公共活动场所,七八十年代时是放露天电影的地方。后来改造成了室内活动中心,墙上还挂着几幅老照片,记录着小区几十年的变迁。里面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下棋的。角落里还摆着几张桌子,上面放着毛线、布料,几位阿姨正忙着做手工。

我本想找个借口溜走,却意外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郑淑华,我在纺织厂退休前的老同事。她正在教几位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林姐!"郑淑华一眼就认出了我,快步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多少年没见了,你还是这么精神!"

郑淑华比我小几岁,退休前是厂里的会计。当年下岗潮来临时,我们一起被裁员,那时她整天愁眉苦脸,没想到现在看上去比我还精神。

"可不敢当,这一把年纪了,哪还有什么精神。"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却在打量着她。郑淑华穿着一身得体的深蓝色棉袄,耳朵上还戴着小巧的耳环,一点都不像个六旬老人。

"来来来,坐下聊聊。"郑淑华拉着我在角落里坐下,给我倒了杯热茶,"最近怎么样?老刘身体还好吧?"

"他啊,整天搓麻将,比谁都精神。"我苦笑道,"倒是你,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聊天中得知,郑淑华也是一个人住,她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儿女都在外地。不同的是,她退休后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现在已经是社区志愿者队伍的骨干,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和电脑,每天和儿女视频聊天,完全不觉得孤单。

"林姐,你知道吗,我刚退休那会儿也和你一样,整天闷在家里,觉得没啥意思。"郑淑华看着我叹了口气,"后来有一次,我在楼下碰到一位比我还大十岁的张奶奶,她给我讲了一个道理,说人老了不能等,等儿女回来陪,等老伴有空管,而是要自己走出去,找点事做,这样才不会被岁月抛弃。"

"是啊,现在的年轻人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陪我们这些老家伙。"我附和道,心里却有些感触。

"过几天咱们社区要筹备春节活动,你也来帮帮忙吧?"临走时,郑淑华拉着我的手邀请道。

"我?"我犹豫不决,"我都多少年没参加这种活动了,怕是帮不上忙。"心里却想,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哪有精力去管这些闲事。

"哎呀,你别小看自己。记得以前厂里聚餐,你做的饺子多受欢迎啊!那时候大家都抢着吃你包的三鲜馅饺子,连厂长都夸好吃呢!我们这次活动正好需要会做饭的人呢。"郑淑华的话让我想起了那些往事。

那是八十年代末,厂里每年春节都会组织职工聚餐。那时候,我的三鲜馅饺子确实是大家的最爱。我还记得当时的厂长张厂长专门跑来问我要配方,说要让他爱人学着做。

看着郑淑华热情的眼神,我心里有了一丝温暖,却也不免担忧:"我考虑考虑吧。"

回家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断回响着活动室里欢声笑语,还有郑淑华那句"人老了不能等"。路过小区门口的棋牌室,我看见老刘正和几个老头子聚精会神地打麻将,脸上洋溢着笑容。

"要不,我也找点事做?"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过。

回到家,我翻出了压箱底的老式相册。那是用蓝布包着的,已经泛黄的影集。里面记录着我们家的点点滴滴:结婚照、孩子们的百日照、全家福、厂里的合影……翻到一张八十年代厂里聚餐的照片,我和几个女工围在一起包饺子,脸上洋溢着笑容。那时候,虽然日子清苦,但大家在一起,就觉得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那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里全是往事和今天见到的场景。次日一早,我鼓起勇气,来到了社区活动室。

"林姐,你来啦!"郑淑华看见我,眼睛一亮,"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就这样,我参与了春节活动的筹备工作。第一次去帮忙时,我负责教大家包饺子。多年不下厨的手艺居然还在,面粉过水、和面、擀皮、包馅,一气呵成。那些年过六旬的"年轻人"们围着我,学得可认真了。

"林大姐,你这手艺真绝了!这馅料怎么调的,这么香?"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小李竖起大拇指。

"是啊,比饺子馆的还好吃!"几位大爷大妈也跟着夸赞。

"这有啥,以前在厂里经常包,熟能生巧嘛。"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却美滋滋的。多久没有这样被人夸奖了?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自信在心中升起。

活动结束后,郑淑华拉着我去她家喝茶。她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另一栋楼里,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她儿子女儿的照片,茶几上放着一个平板电脑。

"看,这是我孙子,今年上幼儿园了。"郑淑华打开平板,给我看她和孙子的视频通话记录,"每天晚上他都会给我打电话,虽然人不在身边,但心里却不觉得孤单。"

看着她脸上幸福的表情,我不禁有些羡慕。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我起身告辞。

"明天还来啊!"郑淑华送我到门口,叮嘱道。

"一定来!"我头也不回地答应了,心里竟有些期待明天的活动。

就这样,我渐渐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每天早晨,我不再只是去菜市场闲逛,而是带着任务去采购活动所需的食材。晚上,我不再独自对着电视发呆,而是和新朋友们一起策划活动、分享心事。

我们这群同龄人,有的失去了伴侣,有的子女远在他乡,但在一起时,却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林姐,昨晚我又梦见我家老头子了,他还穿着那件我给他做的中山装,笑呵呵地看着我。"七十多岁的张奶奶抹着眼泪对我说。

"梦里见到就好,说明他在那边过得不错。"我安慰她,心里也不免感慨人生无常。

郑淑华常说:"人老了,就是要互相取暖。咱们这一代人,赶上了文革,赶上了改革开放,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现在安稳了,儿女有出息了,咱们更要好好活着,活出个样子来。"

一天,小区门口贴出了春节联欢会的通知,我们志愿者小组负责筹备。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有人提议表演合唱,有人想跳广场舞,还有人想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

"林姐,你不是会做饭吗?要不咱们组织个美食展示活动吧!"郑淑华提议道。

"好主意!每家拿出一道拿手菜,大家一起分享,多有年味儿啊!"我一拍大腿,赞同道。

就这样,"邻里团圆饭"的活动被提上了日程。我负责协调各家准备什么菜,还要亲自做几道拿手菜。这下可忙坏了我,但心里却充满了干劲儿。

一天晚上,我正在厨房试做糖醋排骨,门铃突然响了。打开门一看,是许久不见的儿子小林。

"妈!"小林风尘仆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我提前回来了,给你个惊喜!"

看着儿子疲惫却笑容满面的脸,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赶紧拉他进屋,给他倒水,问长问短。

"妈,你在做什么呢?这么香!"小林循着香味来到厨房,看见锅里的排骨,惊讶地问。

"哦,我参加社区活动,负责准备几道菜。"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真的吗?太好了!我还担心你一个人在家闷坏了呢!"小林高兴地说,"我来帮你一起做吧!"

儿子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他不但没有觉得我多事,反而很支持我参加社区活动。当晚,我们母子俩一边做菜一边聊天,他告诉我工作上的事,我给他讲社区活动的趣事,气氛融洽得像回到了他小时候。

"对了,妈,我给你带了个礼物。"临睡前,小林从行李箱里拿出一个盒子,"这是智能手机,我已经设置好了,你可以用它和我视频通话。"

"这么贵重的东西,我哪会用啊。"我推辞道,心里却对这个新鲜玩意儿充满了好奇。

"没事,很简单的,我教你。"小林耐心地教我使用手机的基本功能,还专门设置了大字体,方便我看清楚。

第二天,我带着小林去了社区活动室。大家看到我带着儿子来,都很高兴,纷纷和他打招呼。郑淑华还特意介绍小林认识其他志愿者的子女,很快,他们就聊到了一起。

小林走后,郑淑华拉着我的手,感慨道:"林姐,你看,其实咱们的儿女并不是不关心咱们,只是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要忙。咱们与其坐在家里抱怨他们不回来,不如自己过得充实一点,这样他们回来看到咱们过得好,他们也会放心。"

我点点头,心里豁然开朗。几天后,女儿小芳也提前请了假回来了。看到我和社区的老人们一起准备春节活动,她也很开心,主动提出帮忙设计海报和节目单。

"妈,你变了好多,比以前开朗多了!"小芳摸着我的额头,笑着说,"我还担心你和爸爸两个人在家闷得慌呢!"

"哪是两个人啊,你爸整天搓麻将,根本不着家。"我苦笑道。

听我这么说,小芳皱了皱眉头:"我去找爸爸聊聊。"

当晚,小芳不知道和老刘说了什么,第二天一早,老刘居然主动提出要和我一起去社区帮忙。

"你不打麻将了?"我惊讶地问。

"打什么麻将,那不过是打发时间。"老刘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小芳说你在社区当志愿者,挺有意思的,我也想去凑个热闹。"

就这样,我们夫妻俩一起参与了春节活动的筹备工作。老刘虽然嘴上不说,但做起事来挺麻利的,负责搬桌椅、贴春联,还主动提出要教小朋友们做风筝。

"没想到老刘还有这一手。"郑淑华看着老刘带着一群孩子做风筝,惊讶地对我说。

"我也没想到。"我笑着回应,心里却感到一丝温暖。这个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原来还有我不知道的一面。

春节前夕,我们社区组织了"送温暖"活动,给独居老人送去自制的饺子和春联。我和老刘一起,走访了小区里几位孤寡老人。

"林大姐,谢谢你们啊,这饺子真香!"八十多岁的李大爷接过饺子,感动得眼泪汪汪。

"李大爷,大过年的,别哭啊,晦气。"我赶紧安慰他,"过几天咱们社区有联欢会,到时候来捧场啊!"

"一定来,一定来!"李大爷连连点头。

看着那些独居老人收到礼物时开心的笑容,我心中泛起一阵暖流。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啊,互相关心,互相温暖。

除夕那天,儿女如约而至。家里久违地热闹起来。我包了一大锅饺子,老刘亲自下厨炒了几个拿手菜,儿子带了上好的酒,女儿买了精美的点心。

晚上,我们还邀请了社区的几位朋友一起吃年夜饭。郑淑华带来了她拿手的糖醋鱼,张奶奶带来了她做的八宝饭,还有其他几位邻居,各自带了拿手好菜。围坐在一起,聊着各自的故事,笑声不断。

"来来来,干一杯!"老刘举起酒杯,"感谢大家陪我们过年,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新年快乐!"大家齐声应和。

饭后,我们一起看春晚,评论节目,就像回到了那个电视机刚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年代,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难得的娱乐时光。

窗外,雪花依旧飘落,却再也冰不住我的心。看着满桌的亲人和朋友,我突然明白:年味儿不在于形式有多隆重,而在于心与心之间的温暖相连。有了这份温暖,哪怕是最普通的日子,也能过出年的味道。

电视里的春晚结束了,窗外的烟花也渐渐稀疏。我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最后几朵绽放的烟花,心中不再惧怕年关,反而期待着新的一年里,每一个团聚的日子。

"妈,拍张全家福吧!"小芳拿出手机,招呼大家站好。

我站在老刘身边,儿女站在我们身后,社区的朋友们围在旁边。咔嚓一声,这一刻被定格在了照片里。

我知道,这张照片会成为我新相册里的第一张,记录着我六十二岁这年,重新找回的年味儿和温暖。

此时此刻,我不再害怕年关,因为我明白,即使儿女不在身边,我的生活也不会再孤单。因为我已经学会了主动走出去,拥抱这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快乐。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的心却已经充满了期待。

来源:那一刻的思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