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号称“扎根香港超过二十年”的保健品及美容护肤企业草姬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草姬集团”,证券代码:2593),近日交出一份令人大跌眼镜的中期成绩单。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草姬集团收益微跌0.4%至1.17亿港元,但期内亏损净额达753.5万港元,而去
号称“扎根香港超过二十年”的保健品及美容护肤企业草姬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草姬集团”,证券代码:2593),近日交出一份令人大跌眼镜的中期成绩单。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草姬集团收益微跌0.4%至1.17亿港元,但期内亏损净额达753.5万港元,而去年同期还盈利748.3万港元——相当于半年时间,差不多“亏掉一个小目标”。
要知道,这家公司去年12月才风光登陆港交所主板,募资净额约9440万港元。上市不到一年,业绩迅速“变脸”,不免让人质疑:所谓的保健品神话,是不是已经开始褪色?
细看中报,亏损并非无迹可寻。
第一,毛利率下滑是表象。2025年上半年,草姬集团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74.2%降至70.5%,减少了3.7个百分点。草姬集团解释是因为“推广活动增加”,说白了,就是打折促销多了,利润空间被压缩。
第二,销售及分销开支大幅上升是关键。这笔费用同比暴涨35.3%,达到6645.8万港元,增加了约1740万港元。钱花在哪?广告投放、KOL合作、艺人代言……为维持销售,草姬集团也是拼了。截至6月底,草姬集团还有1240万港元的广告推广承诺款未动用,看来下半年还得继续烧。
第三,员工成本和行政开支也在涨。自营零售店铺从去年同期的26间增至33间,人手多了,租金折旧也同步上升,行政开支同比增长43.8%。再加上上市后的合规成本,每一项都在蚕食利润。
尽管草姬集团强调“积极开发新产品”,包括推出“虎乳芝咬哺消”和新品牌“MedHerbs”,但研发团队仅有4名员工,这种人员结构的失衡,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盈利压力。在保健品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众所周知,研发需要长期投入,而且还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草姬集团的现状明显远水难救近火,新产品尚未形成显著贡献,反而推广支出先行。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虽然短期内能够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但长期来看,却难以形成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渠道表现也折射出经营困境。草姬集团的客户集中度较高,前五大批发客户收益占比高达45.1%,最大客户A的占比更是达到了44%。这种对少数客户的过度依赖,使得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时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一旦主要客户的需求出现波动,公司的业绩将受到直接影响。
事实表明,此种风险确实存在。随着事态发展,此类风险正日益凸显。2025年上半年,草姬集团的批发业务和寄售安排收益双双下滑,尤其是最大寄售客户A销售额明显减少,反映出传统零售渠道承压。唯一增长的是零售业务,靠的是店铺数量扩张——从23间增至33间。但门店增多是否等于健康增长?在零售市道低迷的背景下,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值得说明的是,草姬集团期内没有派发中期股息,而去年同期却派发了3000万港元。现金流方面,截至6月底现金及等价物约8976万港元,比去年底减少了近3亿,虽然账上仍算充裕,但已显示出资金开始走向紧张。
草姬集团在报告中多次提到“香港零售市场面临重大挑战”,大环境不好固然是事实,但同一市场下,为什么别人能活,你却由盈转亏?问题或许更多出在自身策略和成本控制上。
上市不到一年,业绩就大幅波动,难免让投资者心生警惕。尤其草姬集团仍高度依赖香港市场,业务多元化不足、新品效益未现,加上营销开支居高不下,能否在下半年实现“减轻亏损”的目标,仍充满变数。
保健品行业向来依赖营销驱动,但当推广费用吃掉利润、同质化竞争加剧,所谓“品牌效应”还能撑多久?草姬集团这份中报,也许正是一个信号:光靠砸钱打广告、扩门店,而没有产品力和运营效率的实质提升,再好的概念也难逃市场检验。
神话,终究要回到现实。
图源:草姬集团中报
来源:清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