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逆袭:荒山如何变成樱漫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03:23 1

摘要:2025年4月17日,当无人机掠过成都青白江清泉镇五桂村时,镜头里40多亩樱桃白云一般的大棚,让无数游客误以为闯入了宫崎骏的动画世界。这片被命名为“樱漫山”的秘境,八年前还是廖家场老酱园后,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山。此刻,络绎不绝的游客举着自拍杆在大棚内的亿万粒玛瑙

2025年4月17日,当无人机掠过成都青白江清泉镇五桂村时,镜头里40多亩樱桃白云一般的大棚,让无数游客误以为闯入了宫崎骏的动画世界。这片被命名为“樱漫山”的秘境,八年前还是廖家场老酱园后,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山。此刻,络绎不绝的游客举着自拍杆在大棚内的亿万粒玛瑙般晶莹剔透的红樱桃中流连,却鲜有人知:那些遒劲的樱桃树枝干上,镌刻着一部乡村振兴的微缩版“突围史”。2017年那个燥热的夏天,当官久松、罗会蓉、陈香水等一些在村民大会上提出“用樱桃树置换荒山”的构想时,反对声几乎掀翻屋顶——“种樱桃能比卖樱桃赚钱?”数万元开荒费打水漂怎么办?“连个别老党员都摇头的困局中,时任村主任的官久松那句“亏了算我的”,至今仍在合作社的荣誉墙上泛着微光。

荒山上的“樱桃革命”

2017年暮春的樱桃采摘节,让五桂村人第一次尝到了甜头。当陈香水大爷捧着卖樱桃换来的钞票,蹲在廖家山脚抽烟时,山风裹挟着野草籽扑簌簌打在脸上,五十亩荒山像条沉睡的巨龙横亘在眼前。

这片被村民戏称为“野草俱乐部”的山坡叫“廖家山”,山下是成都东山五场之一——著名的古场镇廖家场。此时,在罗会蓉眼里却翻涌着金浪——这位年过6旬的村民小组长,正与村民陈香水比画着樱桃树的间距:“您看,这一米多的间距,树苗与树苗间距太近了,一亩地必须控制在60株以内,否则会严重影响到树苗的生长和今后的挂果!”

质疑声比七月的蝉鸣更聒噪。当开荒方案摊在村民议事会上,反对派拍着桌子算账:“挖掘机一响,黄金万两!”一名吴姓党员摇头:“咱庄稼人经不起折腾。把这几十亩荒山开垦出来,少说也需要花十来万块钱,要是赔进去,我们组里唯一一点集体资金没了,谁来担责?”

山脚下,老酱园的醋缸里浮着几片樱桃叶,倒映着村民们紧锁的眉头。关键时刻,官久松把搪瓷缸往石磨上一墩,茶水溅出的弧线划破僵局:“要是赔了,我拿自家果园抵!”这位在场镇上开了数十年小餐馆的村主任撂出的一句话,掷地有声,给乡亲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八月的日头把廖家山晒得滚烫,镰刀与锄头的交响却比蝉鸣更嘹亮。罗会蓉、陈香水带着村民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开荒——镰刀割断蛇莓藤,锄头崛起野葛根,连石缝里的苟叶树都被连根拔起。妇女们背着竹篓捡碎石,孩子们用铁皮桶运来东支渠水。当最后一片鬼针草被铲除时,夕阳,给裸露的荒坡地镀上金边,像铺开等待书写答卷的素笺。

2017年冬,二十多个优质樱桃品种在腐熟的草灰肥里扎了根。来年开春,樱桃苗发出嫩叶,成活率达到95%以上。合作社成立,取名“樱漫山”,官久松担任理事长。官久松端来一坛上等的蜂蜜,挨家挨户告诉村民:“等樱桃挂果,咱们拿它蘸丰收!”

外出学技术的年轻人带回了滴灌设备图纸,老把式们则琢磨出用山苍子树驱虫的土法子。当第一茬樱桃在2019年压弯枝头时,曾经反对最激烈的吴某蹲在自家果园里,对着记账本上的数字嘿嘿直乐——那些反对票早已化作嫁接刀下的新芽。

烈日下的集体突围

烈日炙烤着廖家山的红土地,镰刀刃口在茅草根上迸出火星。陈香水抡起镐头砸向顽固的酸枣树根时,汗珠子顺着皱纹沟壑滚进衣领,在后背洇出盐霜地图。五十亩荒山像口烧红的铁锅,蒸得劳作者的身影在热浪中扭曲变形。吴某在某公司上班,下班后,也回来主动参加劳动。他蹲在果园边磨镰刀,刀刃与磨石摩擦的沙沙声里,总夹杂着老伙计们的嘀咕:“当初反对最凶的,倒成了监工?”

转折发生在第三个伏天正午。当一位村民在烈日下除草中暑晕倒在果园里,是吴某扔下镰刀冲下陡坡,找来山泉水给他降温。老党员布满老茧的手掌托着后生发烫的脖颈,忽然想起三十年前修水库时自己晕倒被乡亲抬去卫生所的情景。“接着干!”他起身时把草帽扣在自己头上,抄起柴刀走向那片张牙舞爪的刺藤林。刀光起落间,陈香水劈砍功夫竟比年轻人更利落。陈香水的女儿陈晓蓉是一名村干部,下班回家,看到父亲背上被烈日晒脱一层皮,晒伤的皮肤红肿不堪,不禁潸然泪下。

“樱漫山”合作社的绿色笔记本记满了涂改的配方。去省农科院学艺的小伙子在电话里急得跺脚:“书上说,滴灌要配营养液,可咱连PH试纸都买不起!”老把式们把秸秆粉碎辅以各种微量元素,调出的有机肥。当农科所专家看到嫁接刀在蜡烛火焰上消毒的土法子时,眼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溜圆:“你们这是把老祖宗的智慧全翻出来了!”

暗夜里的灯光,常把剪影投在合作社的白色墙上。官久松、陈香水等村民把每天到果园里走一圈当作必修课,女人们把区农业部门支援的荧光捕虫纸挂在每一株樱桃树上,诱捕虫子,保护樱桃。有次暴雨冲垮了果园护坡,村民们自发起来,冒雨连夜砍来毛竹编栅栏,晨光里,湿透的背影站在修复好的护坡上,像一排挂着露珠的樱桃树苗。

水泥路承载的财富密码

三伏天的暴雨把土路泡成黄泥汤时,罗会蓉和陈香水正穿梭在樱桃园里。樱漫山的果园是五桂村离场镇最近的果园,管理到位品种好,很多外地游客一到清泉镇,就把到樱漫山采摘樱桃作为首选。

但是,樱桃熟了最怕吹风下雨。尤其是樱漫山,进果园的路,全是土路,遇到下雨,人走进果园,两腿就浆满泥沙。而果园外,开车来的,车轮在车辙沟里打滑,红玛瑙似的果子顺着泥水滚进草丛,老农跪在泥里捡果子的身影,刺痛了议事会成员的眼窝。

2020年初春的五桂村议事会上,有个别议事会成员建议,该把到三组殷家沟水库的路硬化了。也有人说,到殷家沟水库有一条水泥路,硬化同向的路,惠及的是个别垂钓者,意义不大。樱漫山合作社的村民对发展产业,信心十足,我们该把酱园到果园的两百米烂泥路进行硬化,这是对樱漫山合作社发展产业最直接的鼓励。

官久松一言不发。他是村干部,又是樱漫山的理事长,他如果提出,把社区保障项目资金用来修建自己小组的路,怕别人说闲话。

主持项目资金征集会的村党委书记廖兴友就说,“要不,我们把这个会议搬到现场召开。大家去殷家沟水库看看,再去樱漫山看看,究竟修建哪个地方更合理。”

说走就走。大家立马动身,从村委会出发来到前述两个地方。随后,几十双手同时举起——酱园到樱漫山近两百米烂泥路,该铺上水泥了。

挂网,招投标,设计施工,测绘精准坡度。秋分时节,两百米灰白缎带蜿蜒进山。又是一年樱桃成熟季,当第一位游客通过新修的步道走进果园时,果园边,印着樱漫山合作社的樱桃定制礼盒,早已经被游客争相索取,带进果园采摘装盒。

城里人挎着定制礼盒,红色的塑料篮子,穿行在樱桃林间,孩子们举着糖葫芦在步道上追逐。尤其是樱桃成熟的周末,樱漫山合作社卖樱桃的果农,从早到晚招呼客人,几乎个个嗓音都说得沙哑。

深冬的薄雪覆在水泥路上,像撒了层糖霜。官久松常带着后辈来路上遛弯,孩子用粉笔在路面画樱桃,他蹲身抚摸那些细微的防滑纹——这是施工时老人们拿扫帚划拉出的杰作。月光漫过山梁时,新路泛着贝壳般的微光,山风掠过两侧新栽的紫薇苗,仿佛闻到了老酱园里,曾经醋曲发酵的醇香。

樱桃树下的乡村振兴样本

樱漫山的议事堂总飘着樱桃木的清香。当合作社的紫砂壶在一个个村民的手间传递时,连反对过开荒的吴某都会准时落座——这个决策场域,记录着2017年按红手印的瞬间。官久松至今保留着那张泛黄的担保书,纸边被老茧磨平的公章边缘,仍能辨出“风险共担”的印记,村民们笑称这是“樱桃契约”。

樱漫山果园入口处,新栽的紫薇苗沿着旅游步道蜿蜒,枝桠间挂着合作社收款二维码,罗会蓉指着山顶结满樱桃的樱桃树说,“那儿原是堆乱石岗,散坟也很多,现在成了新人拍婚纱的宝地。”。

山风掠过晾晒中的果脯架,带来育苗基地里组培苗的讯息。智慧农业区的蓝图标着阳光大棚,站在新落成的观景台上,官久松指着蜿蜒入云端的步道说:“这条路不仅通向樱漫山,更通向乡村振兴的千万种可能。”当2025年的春风再次唤醒满山樱云,合作社账本上的数字正在不断创出新高。更令人动容的是,曾经极力反对开荒种樱桃的村民,如今成了义务讲解员,他们时不时会指点着樱树说:“看这棵‘突围一号’,就是当年我们连夜抢种的。”夕阳西下,最后一波游客散去,山间响起此起彼伏的虫鸣——就像乡村振兴的征程,永远在破土与绽放的循环中,书写着生生不息的答案。

当成都平原的樱桃园在沙尘中凋零时,樱漫山的枝头却缀满玛瑙般的果实。2025年4月,这座曾被戏称为“鸟不落”的荒山,正以每斤樱桃40元的精品价改写命运。

钢架撑起樱桃梦

站在五桂村村委会的院坝里,春日的阳光正透过樱桃树的枝丫洒在公示栏上。2023年,五桂村荣获成都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同时也获得百万元奖补资金使用,经过民主评议,这个奖补资金毫无悬念地落到了樱漫山,用于钢架大棚建设项目。

也有个别人指指点点嘟囔:“拿全村的钱给一组盖大棚,凭啥?”话音未落,人群里突然站出个妇人,她扬了扬手里泛黄的笔记本:“去年暴雨冲掉我家一亩樱桃,要是早有这大棚……”话音未落,角落里传来声叹息,像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当2025年4月上旬的沙尘暴裹挟着黄土扑向成都平原时,樱漫山的钢架大棚正在经历真正的考验。狂风卷着砂砾撞击棚膜的声音,像千万粒黄豆砸在铁皮屋顶。罗会蓉手电筒的光束里漂浮着细密的尘埃。她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眼睁睁看着指甲盖大的冰雹把即将成熟的樱桃砸得七零八落,雨水混着粉色的果浆在泥地里流淌。此刻,听着棚外呼啸的风声,她把手掌贴在微微震颤的钢架上,突然摸到某种令人安心的温度——那是阳光在金属骨架里储存的热量。

晨光初现时,五桂村一组的山坳里出现了魔幻的对比景象:裸露在外的樱桃树枝桠上挂着零星的黄叶,像被扯破的渔网;而大棚里的樱桃树却擎着翡翠般的叶片,青果在晨露中泛着玛瑙般的光泽。罗会蓉蹲下身,指尖拂过滴灌管渗出的水珠,忽然发现土壤里钻出几株顶着露珠的野荠菜。这个细节让她心头一颤——连最娇嫩的野菜都能在大棚里自在生长,那些曾让她夜不能寐的倒春寒、下大雨、刮大风、沙尘暴,此刻都成了玻璃外的风景。

当“樱桃好吃嘴”微信群的提示音此起彼伏响起时,手机屏幕在昏暗的大棚里明明灭灭,像夏夜的萤火虫。她看着群里不断跳出的新消息:烘焙店老板询问批量采购价格,网红主播要求定制采摘直播,幼儿园园长发来孩子们画的“樱桃房子”……指尖划过某个家长发的照片,画纸上用蜡笔涂着歪歪扭扭的钢架,棚顶的樱桃像一串串红灯笼。这个充满童真的画面,让她突然想起民主评议那天反对者说的话:“钢架大棚就像给樱桃盖金屋子,太娇惯!”此刻她终于能笑着回应:我们不是在造温室,是在给樱桃一个敢做梦的枕头。

“其实,这个被村民一直念叨的百万项目,最初连村委班子内部都分成两派。”廖兴友说,反对派攥着计算器算账:百万元投下去,万一樱桃卖不上价,拿什么还?支持派较劲:人家某地的葡萄大棚,三年就回本!直到那个飘着冻雨的深夜,官久松打着手电带众人摸黑上山,光束扫过那些被冰雨冻就像盐菜的樱桃花,才让所有人看清了现实的残酷——没有破局的勇气,就永远困在靠天吃饭的死循环里。

决策天平最终倾向改革的砝码,是干部们用脚底板磨出来的“风险控制三原则”。第一道保险来自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他们在土壤样本里发现五桂村的微量元素配比特别适合培育晚熟品种,这意味能错峰上市;第二原则,这个项目,落地需要极为严苛的条件,大家觉得有比肩樱漫山果园大棚更佳的项目,尽管提出来,哪个项目达到议事会最多的投票,就实施哪个项目;最绝的是第三招“增加村集体收入”,大棚项目落在了樱漫山,每年樱漫山合作社的樱桃收入,必须拿出20%上缴村集体账户。连最顽固的反对者都嘀咕:“这帮人怕是铁了心要蹚出新路。”

如今站在樱漫山的观景台上俯瞰,连片的钢架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辉,像给群山披上了铠甲。那些曾经在民主评议会上拍桌子摔茶杯的村民,现在最爱指着自家大棚向来访者炫耀:“瞧见没?这根横梁是俺盯着焊的,比城里的楼房还结实!”而官主任的笔记本里还夹着当年某位反对者写的打油诗:“莫道基层无鸿鹄,敢拆藩篱即昆仑”。

甜蜜产业的硬核密码

品种改良的突破藏在樱桃颜色的渐变里。陈香水年过七十,还跟着青年农技员学樱桃嫁接。让本地品种与美早、萨米脱进行“相亲”,最终培育出他们自己取名的“樱漫脆”在枝头呈现出奇妙的渐变色:从青涩的翡翠绿过渡到熟透的琥珀红。这种视觉魔术催生了社群营销的爆点,当主播把特写镜头对准果实时,弹幕瞬间刷满“这是樱桃界的多巴胺穿搭”。

暮春的晚风裹着樱桃香拂过钢架大棚,罗会蓉常站在樱漫山上,看游客拍照。她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年轻人总爱拍蓝天下的银色棚顶,而老人们更钟情蹲下来拍土壤里钻出的野花。这两种视角恰好拼出樱漫山的产业图谱——既要仰望科技创新的星空,也要脚踏因地制宜的实地。某个带着孩子采摘的母亲忽然惊呼:“宝宝快看!樱桃树在大棚房里开空调呢!”这声充满童真的惊叹,或许就是现代农业最生动的注脚。

振兴路上的清醒者

当媒体记者采访罗会蓉的时候,站在大棚内的她却转身指着山坡上几株樱桃树:“瞧见没?没搭棚的还在吃沙尘暴。”

最近村民大会上,有人提议用集体收入买无人机洒农药。罗会蓉说:“设备越先进,越不能荒了手脚上的功夫。”月光从大棚的菱形网格漏进来,在她花白的头发上织出银色光斑。此刻山脚下驶过的车辆亮着尾灯,像一串永不熄灭的警示灯,提醒着走在振兴路上的人们:政策的东风能送来种子,但要让种子破土而出,终究要靠土地里持续涌动的生命力。

樱漫山的故事不是孤本。从铜仁石漠化公园的桃李芬芳,到清流荒山上绽放的30万株樱花,乡村振兴的密码总在印证同一个真理:等不来春风,唯有自己播种。当五桂村用100万奖补资金建起科技大棚时,他们种下的不仅是防雨防风的钢架,更是破除“靠天吃饭”的思维桎梏。正如罗会蓉说的:“樱桃要甜,得先让思想破茧。”此刻,大棚外沙尘已散,棚内也酝酿着下一季的芬芳——这或许就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隐喻:当主动作为遇见科学思维,荒山终成孕育希望的温床。

来源:英姿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