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论语》隐藏2500年的秘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16:43 1

摘要: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内容句子是十分混乱的,历代名家教授的注解也是南辕北辙。

《论语》原来是有顺序的,是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内容句子是十分混乱的,历代名家教授的注解也是南辕北辙。

请看以下几段应该在一起的句子,被人们拆散在不同位置了。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②?”

子曰:“师也过③,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④与?”

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篇》 第15)

子曰:“中人⑤,以上⑥,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⑦,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篇》 第19)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⑧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⑨之者。”

(《论语·雍也篇》 第18)

子曰:“自行⑩、束脩⑪、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篇》 第7)

子曰:“不愤⑫不启,不悱⑬不发!举一隅⑭不以三隅反⑮,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篇》 第8)

子曰:“以约⑯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篇》 第23)

请看名家译文:

【钱穆】

子贡问道:“师与商孰贤呀?”先生说:“师呀!常是过了,商呀!又常是不及了。”

子贡说:“那么该是师胜了些?”先生说:“过和不及,还是相等。”

先生说:“中才以上的人,可和他讲上面的,即高深的。中才以下的人,莫和他讲上面的,只该和他讲浅近的。”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从心里悦乐它。”

先生说:“从带着十艇干脯为礼来求见的起,吾从没有不与以教诲的。”

先生说:“不心愤求通,我不启示他。不口悱难达,我不开导他。举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证,我不会再教他。”

先生说:“由检约而差失的很少了。”

请看我们太彝书院的注释及释文:

【注释】

①师与商:教书育人与经商赚钱。

②贤:高尚,有道德。

③过:错误,不好的。

④愈:较好,胜过。

⑤好:赞成,喜欢。

⑥乐:付出一切都心甘情愿。

⑦中人:中,遇到。如:中毒。指遇到有缘分的人。

⑧以上:上,上升,进取、学习。以上指希望能够学习、进取。

⑨以下:下,下降,放纵。以下指放纵自己,不求上进。

⑩自行:不需要他人管教,自己主动去做。指自动自发。

⑪束脩:束,控制,限制。指自律。脩,xiū,通“修”,修正,学习,研习。如:脩习(学习);脩学(研习学业)。束脩指自我约束、严格自律、深入学习。

⑫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

⑬悱:fě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

⑭隅:事物的一端或一面。

⑮反:以此类推。

⑯约:约束,要求。

【释文】

子贡问道:“老师,教书育人传播真理与经商赚钱,哪个职业更高尚呢?”

孔子说:“做老师教书育人传播真理,即使你尽心竭力传播真理,有时候他人依然难以理解玄妙不可见的真理,进而会受到他人的批评与责难,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你、尊重你;做商人经商赚钱,虽然偶尔的时运可以让你挣到数不清的财富,但是也有考虑不周、失算赔本的时候,赚钱和赔钱都是常态。任何职业都没有什么高低、好坏之分。”

子贡说:“但是,老师您却崇尚做老师啊?”

孔子说:“做任何职业都要有分寸,过头了都不会有好结果。即使是掌握了真理的老师,如果不合时宜的给狂妄自大的人讲什么是玄妙的真理,同样会遭到对方的嘲笑与排斥,这样的结局和你有教无类的良好初心适得其反啊。所以,即使是掌握真理的老师,也要看你面对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可以给他传播真理,不是见了谁都可以传播玄妙高深的真理。”

孔子说:“如果遇到一个人,他谦虚好学,特别想探究事物背后的规律、法则,就可以给他讲授这个玄妙高深的真理;遇到一个人,他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总是认为事物的表象就是本质,那就不可以给他讲授这个玄妙高深的真理。”

孔子又说:“仅仅是知道真理的人,不如喜欢真理的人;喜欢真理的人,又不如为了追求真理甘愿付出一切的人。”

孔子说:“所以,对于那些自动自发、严格自律、深入学习、积极追求真理,大学毕业后想去成就一番伟业的学生,我是从没有不给予他教诲的。”

孔子说:“我在给学生传授真理的时候,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不会去教育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给他讲了一个案例,如果他不懂得融汇贯通,不能以此类推到其他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因为,最高的智慧真理是由一个人内在思想产生的,不是单靠模仿、背诵老师讲课的文字、内容获得的!生活中许多人错把文字知识当智慧,只知道机械的学习老师讲课的文字,不了解文字背后的逻辑、境界,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有智慧的。”

孔子说:“像我刚才说的这样,特别自律却领悟不到真理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