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电影《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上映,影片中印度特种兵横扫对手,不少印度观众为其欢呼。
文| 侃球部落
编辑」侃球部落
2019年,电影《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上映,影片中印度特种兵横扫对手,不少印度观众为其欢呼。
可现实中的印度特种部队却并非如此,而是屡屡陷入尴尬境地。那为何印度特种部队在电影中所向披靡,现实中却频频失利?
2016年9月18日清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乌里陆军营地遭遇袭击。
四名武装分子越过印巴控制线,向熟睡的印军士兵开火并点燃帐篷,造成19名印军死亡、数十人受伤。
讽刺的是,大部分伤亡并非直接源于枪击,而是由于营地使用的劣质帐篷迅速燃烧所致。
袭击发生后,印度政府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立即将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称这是一次“懦夫式恐怖袭击”。
为了展示强硬姿态,印军派出了第50伞兵旅特种伞兵团,约80名士兵越过控制线进行报复行动。
关于这次行动的结果,两国说法截然不同。印方宣称成功击毙35至50名巴方人员,仅有一名士兵因踩地雷受伤。
而巴基斯坦则表示只听到了零星枪声和一次地雷爆炸,袭击者自行撤离,巴方没有任何损失。无论真相如何,这次行动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对特种部队的狂热崇拜。
2019年,电影《外科手术式打击》在印度上映,将这次行动描绘成一场辉煌胜利。影片中,印度特种兵如天神下凡,以寡敌众,边载歌载舞边轻松击溃敌人。
这部影片创下了超过3亿人民币的票房,成为当年宝莱坞最卖座电影。然而,电影中的辉煌与现实中的印度特种部队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印度特种部队的真实实力如何?他们的历史与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
印度特种部队的历史可追溯至第二次印巴战争时期。当时,梅格·辛格上校率领的突击队在敌后地区展开行动,据称给巴基斯坦军队造成了不小的恐慌。
然而,战争结束后,这支队伍却被解散,显示出印度军方对特种作战概念的认识尚不成熟。
直到1966年6月,印度军方才正式组建第一支特种部队——第9特种伞兵营。
这支部队以原梅格突击队成员为骨干,队员头戴红色贝雷帽,自称“红色魔鬼”,标志着印度特种作战力量的正式诞生。
随着恐怖主义威胁日益增长,印度于1986年成立了直属总理府的“黑猫”特种部队,正式名称为国家安全卫队。
这支部队以黑色猫头鹰为标志,口号是“勇敢、忠诚、效率”,被印度政府誉为“国家的尖刀和盾牌”。
与大多数国家不同,印度特种部队没有统一的指挥体系。陆军、海军、空军各自拥有独立的特种作战单位,内政部门也有专门的反恐精英部队。
这种分散的组织结构导致了资源重复配置、协调困难等问题,在实际行动中经常显露出弊端。
印度政府和媒体常常将这些特种部队描述为“世界一流”,甚至宣称“亚洲第一”。
然而,当他们面对真实战场和危机时,表现却往往与宣传相去甚远。在重大行动中,印度特种部队究竟表现如何?
1984年,印度政府与锡克教分离主义者的矛盾激化,后者占据了阿姆利则的金庙。
印度军方决定派兵清剿,但行动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由于印军中有大量锡克教士兵,他们在行动中表现消极,有些甚至为反抗者通风报信。
6月1日,印军对金庙发起总攻,却被缺乏重火力的锡克抗议者连续击退四次。
无奈之下,印军派出了“红色魔鬼”特种部队。他们伪装成锡克教徒,试图渗透进金庙,但很快被识破。
在随后的激烈交火中,17名特种队员阵亡,数十人受伤,最终依靠炮火支援才攻入金庙。
这次行动不仅造成了特种部队的重大伤亡,还激化了锡克教徒与政府的矛盾。
几个月后,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被她的两名锡克教保镖刺杀,这被认为是金庙事件的直接后果。
1987年,印度干预斯里兰卡内战,“红色魔鬼”再次出动。他们奉命突袭猛虎组织在贾夫纳大学的总部。
然而,印军通信员在无线电中用明语详述了行动计划,包括时间、路线和人数,导致猛虎组织早有准备。
当特种队员乘坐直升机降落时,立即遭到交叉火力袭击。约三分之一的队员当场阵亡,剩余人员只能依靠体力优势徒步逃回营地。
这次行动再次暴露了印度特种部队在情报保密和战术协调方面的严重缺陷。
如果说“红色魔鬼”的表现令人失望,那么被誉为印度反恐尖兵的“黑猫”特种部队的记录更是令人咋舌。
他们在多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现,是否能证明自己的“世界一流”地位?
“黑猫”特种部队的多次失误听起来挺意外,却偏偏都是真实记录。
1993年,印度总理访问斯里兰卡时,“黑猫”队员负责现场安保,却对埋设在沿途的炸弹毫无察觉。
爆炸声响起时,21人当场丧生,其中包括7名“黑猫”队员——他们成了自己疏忽的牺牲品。
六年后的劫机事件更令人啼笑皆非。当印度航空IC814航班被劫持时,“黑猫”队员第一时间集结完毕,却卡在了德里晚高峰的拥堵车流中。
等他们赶到机场时,飞机早已载着人质飞往阿富汗。这场因堵车导致的延误,最终让印度政府付出了释放三名极端分子的代价。
讽刺的是,其中两人后来成为多起恐怖袭击的策划者。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运气不好”,那么2001年议会大厦袭击事件则彻底暴露了专业素养的缺失。
队员们冲进大楼后,不仅忘了切断恐怖分子的通讯线路,还把手榴弹扔错了方向,误伤一名园丁。
现场记者记录下了恐怖分子通过手机对外直播的画面:
“他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走廊里乱窜。”
这次救援,别说救人了,特种部队因为队员自己都受了不少伤,还差点团灭。
2008年孟买恐袭更是将这些问题放大到极致。恐怖分子在市中心疯狂扫射10小时后,“黑猫”部队才从新德里姗姗来迟。
更荒唐的是,他们因为没带建筑图纸,只能在酒店外临时研究进攻路线——而恐怖分子正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他们的部署……
尽管屡次出现重大失误,印度媒体仍然坚持称赞本国特种部队的能力。但事实上,印度特种部队在和平时期的表现同样令人担忧。
这些问题是否只是个例,还是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系统性缺陷?
即使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印度特种部队也频频遭遇事故。2013年3月,30名“红色魔鬼”伞兵在进行跳伞表演时,遭遇了灾难性故障。
他们的主降落伞和备用降落伞均未正常开启,导致16人当场死亡,8人重伤,6人下落不明。
事后调查显示,这些降落伞质量不合格,但整个事件最终不了了之,没有人为此负责。这一事件暴露了印度军队装备采购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严重问题。
2018年1月,在印度共和国日阅兵彩排期间,陆军特种兵从直升机进行索降表演时,绳索突然断裂,导致3名特种兵从高空坠落,造成重伤。
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印度特种部队装备质量和安全标准的质疑。除了装备问题,印度特种部队还面临训练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挑战。
虽然印度政府近年来增加了特种部队的预算,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采购流程繁琐,导致许多现代化装备迟迟无法到位。
此外,印度特种部队的选拔标准虽然严格,但政治因素和裙带关系有时会影响人员任用,降低了整体素质。
缺乏实战经验的指挥官在关键时刻难以做出正确决策,进一步影响了行动效果。
印度媒体和电影热衷于塑造特种部队的神话形象,但现实与银幕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特种部队,印度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军队体制,加强统一指挥,提高装备质量,强化训练标准,培养专业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正视问题比盲目自信更为重要。只有认清现实,印度特种部队才能走出神话的阴影,迈向真正的专业化和现代化。而这条道路,显然比电影中展示的要艰难得多。
来源:侃球的四分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