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农信联社:链式赋能“滴灌”海洋牧场 擘画海洋经济新图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18:40 1

摘要:走进梅岭镇林厝村,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村道上,一袋袋牡蛎壳整齐地摆放在路边;房屋里,渔嫂们一边闲聊一边分拣牡蛎;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生活都离不开牡蛎。

链式赋能:成就60亿牡蛎产业

走进梅岭镇林厝村,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村道上,一袋袋牡蛎壳整齐地摆放在路边;房屋里,渔嫂们一边闲聊一边分拣牡蛎;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生活都离不开牡蛎。

“我们村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农信社资金的支持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贝康水产负责人林来明说,他见证了牡蛎从以往的“论吨卖”到“论个卖”,再到如今“三倍体”牡蛎备受市场追捧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农信社的资金推动完成的。

这两年,诏安县梅岭镇牡蛎吊养基地在推动产业实现生态升级,鼓励牡蛎养殖户更换泡沫浮球,改用塑料浮球进行吊养,以提高使用寿命、便于打捞回收,从而减少海洋垃圾产生,对资金又有了新的需求。

为支持牡蛎生态养殖,诏安农信联社创新推出“蚝快贷”“福海贷”特色信贷专属产品,专项用于满足从事生蚝育苗、吊养、加工、购销等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及“蚝农”个体户融资需求,手续简单便捷,办理迅速。推出以来,仅梅岭镇已有536户牡蛎养殖户获益,目前全镇牡蛎吊养面积达13万亩,年产值约6.5亿元。截至6月末,该联社已累计发放“蚝快贷”1658笔,贷款余额28401.77万元;累计发放“福海贷”248笔,贷款余额5084.49万元。

“全周期服务、全面覆盖授信、全链条支持,让信贷资金向牡蛎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潘周平表示,“蚝快贷”“福海贷”不但助力牡蛎生态养殖升级,还催生全县牡蛎产业形成牡蛎养殖、加工、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产业链,直接带动就业人数约1万人,孵化牡蛎深加工及深加工小微企业10余家。目前,80%左右从事“育种+养殖+加工+销售+综合利用”牡蛎全产业链的农户、加工企业获得了诏安农信联社的信贷资金支持。

富裕起来的梅岭镇“蚝农”们建起了成片的别墅群,成为沿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诏安牡蛎产业现已初步形成育苗、保苗、养殖、加工、销售、牡蛎壳利用、包装辅料配套、文化旅游八大关键环节,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年产值超60亿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创新模式:助力特色海洋经济

诏安县是福建省渔业十强县、海洋产业示范县,海洋资源丰富,拥有96.8公里海岸线和614.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水产养殖面积约18万亩。诏安县农信联社支持当地海洋经济做大做强,主动融入“海上福建”建设,围绕“海上福建”提出的海洋渔业、航运物流、临海装备、海洋信息、滨海旅游等产业,聚焦产业链上产供销等关键环节,重点抓住行业龙头企业、核心企业等重点群体,大力推广“福海”系列产品,加大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

海上渔排养殖风险较大,前期投入资金大,养殖大户林辉东2015年开始从事海上渔排养殖,主要养殖鮸鱼、白花鱼,先后投入了700多万元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2022年,林辉东想再次扩大养殖规模就遇到了资金瓶颈,诏安县农信联社通过“福海贷”为他提供了200万元的信贷资金,让他的想法得以实现。如今的林辉东,拥有100多口海上渔排,不仅赚到了钱,还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养殖能手。

据介绍,诏安县农信联社依据各乡镇产业特点,通过的蓝色金融服务,助力县域海洋产业欣欣向荣,当地沿海“一村一品,一镇(乡)一业”特色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同时,该联社结合“一县一品贷动‘闽’生”专项行动,制定《诏安县联社“融惠蓝海贷兴‘南大门’”蓝色金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该方案以促进以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新兴产业等为主的海洋产业体系发展为目的,聚焦诏安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发挥人民银行再贷款精准滴灌作用,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重点加大对海洋产业“产、供、销”、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及海洋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

有了这个方案,从近海养殖到深海牧场,从传统捕捞到智慧加工,诏安农信联社正以“量身定制、链式赋能、向海而新”的实践,书写着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证券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