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个事儿挺值得说道的,前Adobe的两个华人AI研究员弄了家叫PhotaLabs的公司,刚拿到a16z领投的5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最近有个事儿挺值得说道的,前Adobe的两个华人AI研究员弄了家叫PhotaLabs的公司,刚拿到a16z领投的5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他们做的东西特实在,让AI当每个人的专属摄影师,不光能修闭眼、调表情,连好几年前的旧时刻都能“重新拍”一遍。
说实话,之前我也玩过Midjourney、DALL-E这些AI绘图工具,生成的风景、插画是真好看,但一要放自己或者熟人的脸,就全翻车了。
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是我啊”,那种别扭劲儿没法说。
PhotaLabs刚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们的AI不是瞎生成,是真能学你的长相、平时的动作习惯,连你生活里常去的地方都能记住。
本来想这就是个高级修图软件,后来发现不是,它要的不是“造个假人”,是把你真实经历过的事儿,用更舒服的方式记下来。
PhotaLabs的技术厉害在哪儿?不是简单换张脸,是搞明白了两件事:你是谁,以及你当时在啥场景里。
比如它认你,不只是认你的脸,连你笑的时候嘴角歪多少、站着的时候手怎么放都能学;它认场景,也不只是认个背景板,连你身边的人是谁、当时在做什么都能搞清楚。
联合创始人ZachXia分享过一个自己的例子,他和妻子的海滩婚礼照片,当初因为逆光加角度问题,拍出来效果特别差,用Lightroom调也救不回来。
结果用他们自己的技术弄完,光线顺了,角度也对了,但还是那天的海滩、还是他们俩,没半点假的。
老实讲,这比单纯修图强太多了,传统修图顶多调调颜色,哪能像这样“补全”一个完美的瞬间?
还有个点我觉得挺有意思,他们联合创始人CeciliaZhang说“以前拍照是抓瞬间,现在瞬间能变活了”。
这话没毛病,以前按快门那一下,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没后悔药。
现在不一样了,你哪怕当时没拍好,事后也能让AI帮你“再抓一次”,这种感觉就像给记忆加了个“备份优化”功能。
解决了“像不像”的问题,PhotaLabs还顺带把拍照的整个流程都给改了,以前咱们拍照都得“往前赶”,现在反过来了。
以前拍照多累啊,先想构图,再看光线,举着手机半天不敢放,生怕错过好瞬间。
结果往往是,照片没拍好,眼前的事儿也没看清,我上次参加闺蜜生日会,光忙着拍她吹蜡烛了,她跟我说话我都没听见,回头看照片还拍糊了,别提多郁闷了。
PhotaLabs把这个流程彻底反过来了,现在你可以先踏踏实实体验当下,不用管拍照的事儿,事后再用它的工具“重新弄”。
比如你参加聚会,就好好聊天吃饭,手机随便拍两张留个底就行,回头AI能帮你把闭眼的改成睁眼的,光线暗的调亮,连角度都能换。
搞不清为啥之前没人想到这招,早这样谁还愿意拍照时总盯着屏幕啊?
Lytro相机创始人RenNg说过“以后能让摄影师‘回到过去’”,这话放现在看还真有可能。
比如你小时候的照片拍得模糊,以后说不定能用这技术,让AI照着当时的场景、当时的你,“重新拍”一张清楚的;甚至你要是喜欢某个摄影师的风格,还能让AI学他的手法,帮你优化旧照片。
流程改得舒服了,怎么赚钱也得想明白,PhotaLabs没只盯着普通人,还把生意做到了企业那边。
他们一边做面向咱们的手机APP,帮大家修家庭照、做社交头像;一边又给企业做API,比如房地产公司能用它修房源照片,HR能用它帮员工做统一风格的工牌。
很显然,这路子走得挺稳,C端解决小需求,B端赚稳定钱,a16z愿意投560万,估计也是看中了这点。
赚钱的路子想通了,但技术火了之后,麻烦事儿也跟着来,比如数据安全和真假难辨的问题。
你想啊,AI要学你的样子,得传不少自己的照片,这些数据要是泄露了咋办?
还有,以后分不清哪张是真拍的、哪张是AI弄的,会不会出乱子?PhotaLabs说数据是用户自己的,但具体怎么保障,还得再看看。
另外,要是有人用这技术做假照片,那也挺头疼的,这事儿不光是他们一家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得想办法规范。
不过话说回来,这技术对摄影行业的影响肯定不小。
以前摄影师拼的是调参数、懂设备,以后可能就得拼创意、拼能不能抓情绪了,毕竟AI能搞定技术问题,但怎么让照片有故事、有温度,还得靠人。
如此看来,这行业说不定能少点“技术内卷”,多点真正的创意,也算是件好事。
总的来说,PhotaLabs拿这560万融资,不只是一家公司的事儿,更像是给AI摄影指了个新方向,别光想着造好看的假图,能帮人把真实的记忆弄好,才是真有用。
以后咱们记事儿,可能真不用再纠结“拍没拍好”了,毕竟有AI当专属摄影师,再普通的瞬间也能变完美。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