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启动|白岩松与2025级新生跨越40年的理想对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8:29 1

摘要:9月16日下午,我校“CUC第一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首讲在中传礼堂开讲。讲座以中传文化基因中的“忠诚”为主题,邀请我校新闻系85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与2025级新生开展一场跨越40年时光、从“85级师兄”到“2025级师弟师妹”

9月16日下午,我校“CUC第一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首讲在中传礼堂开讲。讲座以中传文化基因中的“忠诚”为主题,邀请我校新闻系85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与2025级新生开展一场跨越40年时光、从“85级师兄”到“2025级师弟师妹”的理想对话。1400余名2025级新生现场聆听讲座,4000余名新生通过中传APP线上观看直播。

本次活动由学生工作部(处)、中传学院、国内交流与合作处(校友工作办公室)、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及新闻学院共同主办。

白岩松在讲座开场以周恩来和邓颖超、医学家华益慰、指挥家郑小瑛、科学家钱伟长、医学家林巧稚等前辈故事为引入,串联起“忠诚”这一主题,阐释了“忠诚”在国家信仰、职业操守、社会责任与人道精神等多个层面的具体体现,并指出“忠诚”是对国家、对事业、对组织、对亲人,尤其是对初心真心诚意、尽心尽力、信守承诺的一种品性。

白岩松深刻剖析了当前国内外媒介生态的特征,从“爱”“事实”和“到达”三个关键词引入,认为传媒人要以“爱”为根基,对“事实”永葆尊重、敬畏和追寻之心,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到达”这一核心使命。他鼓励同学们挖掘藏在美好细节背后蕴含的深远意义,用优秀的叙事能力让蕴含在生动故事中的价值观与情感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回顾互联网发展30余年的历程,白岩松认为,我们要用辩证视角看待今天的人工智能。他鼓励同学们去创新,去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里努力锻造不可替代性,丰盈情感,活跃思维,激发从零到一的创造力,以及深植于思想深处的独特创见。

“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白岩松围绕新生最关心的个人成长问题,并寄语同学们“别慌、别乱、别急、别怕”。希望同学们面对媒介变革“别慌”,要认识到从印刷术到纸媒、到电视、到互联网、到数智时代,传媒行业伴随着技术进步持续迭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面对时代发展“别乱”,要摒弃急于求成的心态,保持长期的积累与不懈的努力;面对过往不足“别急”,要找准坐标、规划路径,认真过好每一天;面对新的起跑线“别怕”,要夯实基础,相信学校、老师会和家人一同陪伴大家迎接未来人生。

在“理想·对话”环节,白岩松与在场新生就“如何在追求自我和渴望关联的矛盾中寻找自洽的主体性”“如何处理现实考量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提升传播效果”“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的网络表达中找到创意点”“如何有效阅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学校党委副书记张绍华,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懿在活动前后与白岩松就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思想引领与能力培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中传学院、国内交流与合作处、融媒体中心、新闻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各学院辅导员、全体新生班主任参加了活动。

为做好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精品打造“4+N”模式的“CUC第一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厚植“忠诚、自信、包容、竞先”中传文化基因为主题,在新生入学适应期集中开展四场由教师及知名校友主讲课程,并贯穿第一学年推出N场新生成长故事分享活动。

“CUC第一课”以“爱、事实、到达”为关键词展开,让我受益匪浅。爱,提醒我们学会关怀与连接;事实,要求我们忠于真相与理性;到达,则昭示着沟通的最终使命——抵达他人的心灵。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人惊叹,它能够生成文本、合成影像,甚至可以模拟情绪。我想,我们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的目标,正是以技术增加传播的厚度,以人文精神守护传播的温度,不断追问“人”的意义。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张玲瑜

作为大一新生,我有幸在现场聆听白岩松老师讲授的“CUC第一课”,跟随白岩松老师的讲述领悟中传文化基因中“忠诚”二字的深意。忠诚是传媒人的根,能让人坚守底线、赢得尊重和信任。我还把白岩松老师说的“别只想着站在台前发光,要先学会蹲下来倾听”这句话记在了笔记本第一页,未来四年,我将扎实练好基本功,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会倾听的传媒人!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 苏丽潼

白岩松老师的“CUC第一课”,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忠诚”的初步认知。对学业的忠诚,是拒绝敷衍、深耕专业的执着;对事实的忠诚,是不追逐流量噱头,让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经得起时间检验;对理想的忠诚,是坚守初心,抵御浮躁,不急于求成、随波逐流,坚定前行。忠诚是青春最坚实的铠甲,以忠诚为帆,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偏航、不迷失,驶向真正有价值的远方。

——戏剧影视学院2025级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本科生 李昕棋

非常荣幸,能够在“CUC第一课”,将现场手绘的画作赠送给白岩松老师。这不是一幅完美的画,但它记录了当时当刻的场景。我想,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真实的情感和目光愈发珍贵,那些无法被复制的瞬间也更值得被记住。这幅画既送给白岩松老师,也送给和我一样有幸在场聆听讲座的新生同学们,这是我作为创作者对这个美好开端的一点回应。这一刻,有意义,也有温度。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25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丁紫鋆

作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同行者,白岩松老师关于“大写人生”与“爱的智慧”的表述,让我更深刻体会到育人工作的本质。辅导员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青年精神品格的塑造者——我们要在纷繁世事中为学生锚定心灵的坐标,教会他们以挺拔的姿态拥抱生命的辽阔。

作为2025级新生辅导员,我愿与同学们共勉:永远做手持火把的人,既照亮自己的征途,也温暖他人的长夜。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职辅导员 徐子喻

作为新生辅导员,白岩松老师以“忠诚”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令我感触颇深,这堂课无疑是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白岩松老师用多年来新闻一线的坚守,深刻诠释了中传文化基因里最浓郁的底色——忠诚。这不只是对事业的敬畏,更是对时代的回应、对家国的担当,这与人文社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品格深度契合。我将认真领悟这份嘱托,把“忠诚”融入自己的精神底色,不辜负众望、恪尽职守。

——人文学院专职辅导员 葛菲

作为一名新生辅导员,我与2025级同学们一同聆听了白岩松老师的“CUC第一课”,深受触动。白岩松老师强调,要以爱为根基,保持对事实的敬畏,在传媒道路上勇于创新、认真生活,奔赴到达。这不仅是传媒人的使命,也启发了我对于育人工作的理解。传媒形态不断演进,但不变的是脚踏实地、让自己更扎实的信念。希望同学们将白岩松老师的寄语铭记于心,传承中传文化基因,珍惜每一次学习与探索的机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坚实坐标。这堂“开学第一课”也将激励我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同学们成长道路上坚定而温暖的陪伴者。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专职辅导员 吴思瑜

作为2025级新生班主任,见证“CUC第一课”上白岩松师哥与同学们的跨越40年对话,满是感动与温暖。当“爱”“事实”“到达”三个关键词从师哥口中说出,再落到“别慌、别急、别乱、别怕”的叮嘱,我看到台下许多同学眼中亮起了光——这正是新生们启航时最需要的精神坐标和行动指南。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把这份对专业的热爱、对事实的坚守记在心里,陪着他们在中传的校园里扎根、成长,一步步朝着“到达”的目标努力,成为既懂专业又有担当的传媒人。

— —新闻学院2025级传播学(智能与计算传播方向)班主任 廉莹

“爱”是家国情怀与向善的价值关切,于我而言,是以真挚情感投身立德树人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事实”是忠于真相与真理,是思政课的生命线,于我们思政课教师而言,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必须扎根现实、忠于真理,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世界,讲清楚中国奇迹、中国道路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而“到达”则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天然使命,不断深耕教学,完成内容、精神、使命的真正“到达”,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真正入脑入心见行。我将努力把这份“忠诚”融入日常,以“爱”为根基,用“事实”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研究生班班主任 王博

大一新生正处在人生的新起点,这是一个播种信念的时期,也是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作为新时代的中传青年,应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把专业学习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在求知路上坚定信念、敬畏事实、锤炼品格。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从认真听好每一堂课、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到关心社会热点、投身志愿服务,都能成为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的注脚。只有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理想之花才能在时代的沃土上绚烂绽放。作为新生班主任,我将用心用情陪伴和引导同学们成长,帮助大家在中传播种信念、锤炼品格、成就理想,努力培育有情怀、有担当、有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年。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2025级音乐学(音乐编导方向)班主任 乔杨

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通讯员|张羽珺 刘奕孜

编辑|余卓

责编|汲惠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