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她第一次来,从1945年算起,她跟这个国家的交情,早从单纯的文化瞅新鲜,变成了后来连爱情、思想都裹在一块儿的缘分。
1971年,年过六十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又到美国了。
这不是她第一次来,从1945年算起,她跟这个国家的交情,早从单纯的文化瞅新鲜,变成了后来连爱情、思想都裹在一块儿的缘分。
今天就聊聊,她这几十年在美国的那些事儿,还有怎么就从一个写游记的作家,慢慢成了女性主义的偶像。
1945年那会,波伏瓦都37岁了,早写出两本小说,成了有点名气的知识分子。
年底她跟萨特,还有十个法国知识分子,以记者身份去了美国。
那时候,欧洲刚打完反法西斯战争,一片狼藉。
尤其法国人,1940年就被德国打败,国土沦陷四年多,是美国人出兵才改变战局,让他们在1945年8月解放。
可法国人骨子里傲啊,毕竟有上千年文化历史,美国在他们眼里就是20世纪才起来的“暴发户”。
波伏瓦上飞机的时候,心里揣着任务,亲眼看看美国,然后写出来,如实告诉法国人这国家到底啥样。
她这点挺实在,没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瞎写。
第一次访美没待多久,但波伏瓦跟美国的缘分没断,1947年初她又去了。
那时候她正准备写美国游记,还说自己纯为乐趣旅行,只去别人邀请的地方,没逛多少新大陆,也没看工厂、接触劳工阶层。
本来想只写美国的好,但后来发现她根本没藏着掖着,不好的地方也直接说。
她天天记笔记,没特意加啥“文采”,读着却特顺畅。
看到美国好的地方,会直喊“美国真伟大”;瞅见种族歧视这种社会毛病,也不扭捏,直接指出来。
美国历史短,可波伏瓦没拿这个说事儿,反而想了不少有意思的点。
她觉得正因为美国城市没悠久历史,才像突然立在地壳上;也正因为历史短,城市的根才直接扎进几十万年的地底。
这种角度挺特别,不是光盯着“历史短”吐槽,反而挖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次再访,波伏瓦还有个大收获,遇到了纳尔逊·阿尔格伦,俩人好上了。
她在游记里用“N”称呼这位情人,纳尔逊跟她差不多大,出身贫苦犹太家庭,刚成年就赶上经济大萧条,吃够了穷和体力劳动的苦。
写的小说也带着左翼色彩,批判资本主义,揭露天底下人剥削人、商业社会里人情冷漠的事儿。
1947年,波伏瓦还在纳尔逊公寓拍了张照片,她站在镜子前,后背全裸,身材看着特别好。
2008年她百年诞辰,《新观察家》杂志把这张照片当纪念专号封面,还引来了女权团体抗议,说这是“物化”女人,屈从“男性凝视”,觉得她作为女权偶像拍这个太打脸。
但那时候波伏瓦正处最好的年岁,四十来岁,相貌、身材、思想、才华都在巅峰。
她跟纳尔逊在一起的时候,萨特也有自己的小情人。
她就这么享受着自己该有的,美貌、爱情、自由选择的快乐。
1949年,在跟纳尔逊的甜情蜜爱里,波伏瓦写出了《第二性》,这本书后来让她名垂青史。
不过现在很多人觉得《第二性》是女权主义集大成之作,是挑战男权社会的“战斗檄文”,但其实她写的时候没这想法。
她本来就想当文学家和哲人,还坦诚大部分方面都跟着萨特走,《第二性》里也满是萨特式存在主义的东西。
巧的是,1949年《第二性》出版时,纳尔逊的小说《金臂人》也得了战后首届美国国家图书奖,俩人还一起庆祝了。
《金臂人》没给美国留面子,直接撕破了战后美国的神话,根本不是啥拯救世界的自由国家,就是个被商业渗透、又浮浅又苍白的社会。
书里的主人公还自嘲,说自己没“人”的味道,倒像从高大广告牌后走出来的活物。
1953年,《第二性》有了英译本,影响力开始走出法国,可周围人聊起她,总离不开“她的男人”,也就是萨特。
1954年,她的小说《名士风流》得了龚古尔文学奖,还有人带着嘲讽质疑她,说“这书是不是萨特把着你手腕子一笔一划写的?”
搞不清为啥总有人觉得女人成功就得靠男人?波伏瓦的才华又不是装出来的,《名士风流》里的思想和文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她的风格。
写出《第二性》后,波伏瓦年纪越来越大,慢慢进入暮年,心里满是遗憾、愤怒和伤心。
这时候她才意识到,女权主义不该只是分析社会的理论,或许该更进一步,变成一场社会斗争。
而那时候,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女权主义力量也在增长,《第二性》传播帮了不少忙。
1971年再到美国时,波伏瓦跟纳尔逊已经分手多年了。
这次没了爱情,等着她的是战友情谊,一群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来接她,还跟她讲自己做的事:怎么一起建社区、怎么推动性别立法、怎么搞互助。
波伏瓦说要把这些经验带回法国,虽然成了偶像,但她并不喜欢被人围着的感觉。
因为她清楚,跟写《第二性》的时候比,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坏。
这些美国女权主义者做的事,跟波伏瓦以前的思考不一样。
以前她更多是写文章、分析问题,而这些人在实实在在做事,推动改变。
她看着她们的行动,也更确定女权主义得落到实处,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
波伏瓦这几次美国行,跟开盲盒似的,每次都有新收获。
从一开始记录城市模样,到遇见爱情催生《第二性》,再到后来跟着美国女权者学经验,她的想法一直在变。
现在回头看,她那些美国故事,不光是她个人的经历,更像是二战后欧美女性意识慢慢醒过来的一个缩影。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