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新型疫苗或可延缓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复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8:20 1

摘要:KRAS基因突变是癌症治疗中公认的“最难攻克堡垒”之一,尤其在胰腺癌和结直肠癌中高发,患者预后极差。传统疗法对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控制效果有限,患者复发风险高,亟需创新免疫策略。2025年8月11日,Nature Medicine刊发了Ⅰ期AMPLIFY-

KRAS基因突变是癌症治疗中公认的“最难攻克堡垒”之一,尤其在胰腺癌和结直肠癌中高发,患者预后极差。传统疗法对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控制效果有限,患者复发风险高,亟需创新免疫策略。2025年8月11日,Nature Medicine刊发了Ⅰ期AMPLIFY-201试验最终结果,为这一领域带来重大突破。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淋巴结靶向的两亲性mKRAS疫苗(ELI-002 2P),通过精准递送突变KRAS(G12D/G12R)抗原及CpG寡核苷酸佐剂(Amph-CpG-7909)至淋巴结,成功激活患者体内针对致癌驱动基因的持久T细胞免疫应答。该研究不仅证实了靶向KRAS“公共”抗原的可行性,更揭示了免疫应答的“广度”(抗原扩散)可能对延缓肿瘤复发至关重要。目前,针对胰腺癌辅助治疗的随机Ⅱ期试验(ELI-002 7P)已启动,未来将进一步探索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疗法的协同潜力。此项成果为“冷肿瘤”向“热肿瘤”转化提供了创新工具,或为KRAS突变肿瘤的精准免疫治疗开辟新纪元。本文对该项研究关键内容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

KRAS驱动突变见于约20%~25%的人类肿瘤,包括结直肠癌(CRC,50%)和胰腺导管腺癌(PDAC,93%)。尽管意图治愈,但标准局部区域治疗后复发常见,尤其是可切除PDAC。随后循环肿瘤DNA(ctDNA)升高或血清肿瘤抗原升高定义了生物标志物复发、微小残留病变阳性(MRD+)患者群体,此类患者影像学进展风险较高。疾病复发/进展后的进一步治疗主要为姑息性,而非治愈(5年生存率=23.3%)。

由于KRAS突变的普遍性、主干地位及关键驱动功能,其已成为免疫治疗有吸引力的“公共”新抗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种人类HLA等位基因可识别mKRAS,提示许多患者可能受益于有效的现成mKRAS特异性治疗疫苗。近期分析发现,在涵盖多样HLA背景的健康捐赠者中,20/20(100%)存在G12D和/或G12V特异性T细胞,提示大多数患者免疫库中包含mKRAS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然而,使用传统免疫原的疫苗接种会导致淋巴结蓄积不良,而抗原呈递细胞在此编程适应性免疫。相反,通过白蛋白结合脂质部分进行化学修饰,可促进两亲性疫苗从外周注射部位经大小依赖性淋巴运输(通过内源性白蛋白,~65kDa)到达淋巴结,从而改善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

此前研究者已经报告了Ⅰ期AMPLIFY-201剂量递增试验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初步抗肿瘤活性。研究纳入25例手术切除术后Ⅰ-Ⅳ期PDAC(n=20)和CRC(n=5),影像学无疾病证据但检测到MRD+(ctDNA阳性n=13/25,CA19-9和/或癌胚抗原(CEA)标准n=7/25,或两者兼有n=5/25)的患者,给予ELI-002 2P治疗。初步结果(数据截止日期2023年9月6日;队列中位随访时间8.5个月)显示,ELI-002 2P单药治疗在21/25(84%)参与者中诱导了mKRAS定向T细胞反应,其中59%同时诱导CD4+和CD8+ T细胞。T细胞反应超过基线中位12.75倍与肿瘤生物标志物反应改善及无复发生存期(RFS)显著相关。本文报告了随访时间延长一倍以上的免疫原性和临床结局事后分析。

研究结果

截止2024年9月24日,队列中位随访19.7个月,主要终点安全评估未发现新信号,重新评估了探索性终点影像学RFS和总生存期(OS)。

延长随访后,n=25队列的中位OS为28.94个月(图1a)。中位RFS维持为16.33个月(图1b)。PDAC亚组分析显示,mRFS(15.31个月)和中位OS(28.94个月)与全队列相似。AMPLIFY-201试验的随访于2024年8月结束。

图1. mKRAS特异性T细胞反应与肿瘤生物标志物反应及长期临床结局相关

a. OS定义为首次疫苗接种至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b. 影像学RFS定义为首次疫苗接种至按iRECIST标准确认的影像学进展或死亡的时间;c-f. 患者按mKRAS特异性T细胞反应基线倍数变化以9.17为阈值分层。≥阈值与

为评估mKRAS特异性T细胞反应对临床结局(OS和影像学RFS)的潜在影响,研究者还进行了探索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此前基于中位数的监督分析为经验性,本研究通过ROC分析确定了T细胞倍数变化阈值9.17,该阈值可更好区分结局较好(n=17,68%)和较差(n=8,32%)的患者。如前所述,ELI-002 2P诱导的mKRAS特异性T细胞反应强度与肿瘤生物标志物反应相关(图1c),T细胞反应倍数变化≥9.17阈值的患者普遍实现生物标志物降低,包括6/6(100%)患者达到ctDNA完全清除。影像学进展或死亡(影像学RFS)也与T细胞反应显著相关(图1d):在17例T细胞反应≥9.17阈值的患者中,11例(65%)无影像学进展,其中5例未接受ELI-002 2P后的任何后续治疗;6例(35%)在生物标志物升高后接受后续化疗,但随访期间仍无疾病进展。由于3/6例无影像学进展的患者接受了后续治疗(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未来试验需前瞻性评估这些联合方案。

尽管后续化疗可能对扩增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有负面影响,但先前的疫苗接种与化疗序贯使用研究显示,疫苗诱导的T细胞反应可在细胞毒治疗后维持。当前数据提示,抗mKRAS T细胞诱导可能与后续治疗协同,实现意外积极结局。相反,T细胞反应

此外,T细胞反应≥阈值患者的中位OS未达到,而

延长随访后,84%(21/25)的患者在ELI-002 2P免疫后产生mKRAS特异性T细胞反应,最高两个剂量组(5.0、10.0 mg佐剂Amph-CpG-7909)的应答率为100%。所有患者的中位反应为基线的13.38倍;其中17例超过ROC阈值9.17倍(图2a-c)。57%的患者对所有评估的7种mKRAS抗原产生反应(图2d)。71%的患者诱导了CD4+和CD8+ mKRAS特异性T细胞,且CD4+和CD8+ T细胞的同时诱导与总体肿瘤生物标志物反应显著相关,提示平衡的T细胞反应对改善肿瘤生物标志物反应的潜在重要性(图2e,f)。所有12例同时诱导CD4+和CD8+ T细胞的患者,其T细胞反应均≥9.17阈值,提示这些生物标志物之间存在关联。ELI-002 2P疫苗接种扩增了分泌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mKRAS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表明具有细胞溶解潜力;19例可评估患者中,13例(68%)在疫苗接种后产生分泌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mKRAS特异性CD4+ T细胞,且以中央记忆和效应记忆表型为主。同样,19例可评估患者中,16例(84%)产生细胞毒性mKRAS特异性CD8+ T细胞,且主要由TEMRA记忆细胞组成。ELI-002 2P诱导的mKRAS特异性T细胞持续存在,7/8(88%)可评估患者在加强疫苗接种后,T细胞反应仍高于基线水平(图2g)。

此外,加强免疫后,长期存在的mKRAS特异性CD4+ T细胞显示中央记忆表型显著增加,同时初始T细胞亚群减少(图2h)。尽管AMPLIFY-201试验未要求在进展时采集肿瘤组织,但未来研究将收集肿瘤组织可评估肿瘤免疫微环境,阐明可能的耐药机制。

最后,研究评估了抗原扩散,以探讨ELI-002 2P促进针对疫苗未包含的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的免疫反应扩增的潜力。从每位患者个人肿瘤突变组中选择非免疫原性抗原,直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检测免疫原性。6/9(67%)可评估患者的非疫苗肿瘤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较基线显著扩增(图2i,j)。总体而言,52个评估的新抗原中,13个(25%)显示T细胞反应增强,包括CD4+和CD8+ T细胞,以及基线可检测反应的扩增或新发反应。此外,6例(83%)抗原扩散阳性患者的mKRAS T细胞计数均≥ROC阈值,提示强大的mKRAS特异性T细胞诱导可能与肿瘤定向T细胞反应的多样化相关。未来评估更大患者群体对定义抗原扩散对临床结局的潜在贡献至关重要。

图2. mKRAS特异性T细胞的扩增及对非免疫原性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的抗原扩散

a. mKRAS特异性T细胞应答者的基线至最大反应倍数变化;b. mKRAS特异性、背景校正的IFNγ和/或GrB斑点形成细胞(SFC)每1×10⁶PBMC;c. 流式细胞术检测的mKRAS特异性CD4+或CD8+ T细胞频率;d. 对1-7种评估的mKRAS抗原产生反应的T细胞应答者频率。e. 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包含CD4+、CD8+或两者细胞因子阳性细胞的T细胞应答者频率;f. 最佳总体肿瘤生物标志物反应;g. 8例接受加强疫苗接种患者的纵向IFNγ/GrB SFC每1×10? PBMC。灰色区域表示疫苗接种期;h. 基线细胞因子阴性和加强免疫后mKRAS特异性CD4+ T细胞的记忆表型;i,j. 荧光斑点法或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加强免疫后PBMC对非疫苗肿瘤新抗原的直接体外T细胞反应(i)及患者11在基线和第9周的代表性流式细胞术数据(j)。

研究分析

近期,新一代治疗性癌症疫苗在早期随机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潜力。创新的试验设计针对辅助治疗阶段,此时肿瘤负荷较低,有望激发强效且持久的T细胞反应,从而降低长期复发和死亡风险。既往认为PDAC不适用于免疫治疗;然而,ELI-002 2P的积极结果,与接受个性化mRNA疫苗联合方案(阿替利珠单抗+辅助mFOLFIRINOX)的PDAC辅助治疗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相吻合。ELI-002 2P治疗的长期随访显示,mKRAS特异性T细胞反应≥9.17倍阈值与无影像学进展和死亡显著相关(影像学RFS HR=0.12,P=0.0002;OS HR=0.23,P=0.0099)。PDAC亚组的中位影像学RFS为15.31个月,中位OS为28.94个月,这一结果值得关注,因为既往PDAC术后ctDNA+ MRD复发患者的中位影像学RFS/无病生存期(DFS)为5.0~6.37个月,中位OS为17.0个月。

研究局限性包括样本量较小、非随机化设计,且队列中位随访时间短于中位OS,提示该数据可能尚未完全成熟。此外,尽管样本量相对较小且缺乏外部验证队列,但ROC分析中各亚组在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既往治疗和基线MRD特征方面相对均衡。值得注意的是,所有5例携带G12R肿瘤突变的患者的T细胞反应均≥9.17阈值。既往PDAC研究观察到G12R突变患者临床结局较好,且PD-L1表达水平较低。这一特征(PD-L1低表达)及其潜在更高的免疫原性,可能部分解释了具有mKRAS变异型的PDAC患者有更佳临床结局的原因。

ELI-002 2P诱导的mKRAS特异性T细胞反应见于100%推荐Ⅱ期剂量(RP2D)治疗的患者(佐剂Amph-CpG-7909剂量递增),包含CD4+和CD8+ T细胞,且在整个随访期间持续存在,包括记忆细胞的产生和关键抗肿瘤效应功能的维持。大多数T细胞响应者(17/21)针对入组时检测到的特定肿瘤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更大规模患者群体中分析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和抗原扩散,并结合更多连续PBMC样本,将有助于进一步解析筛查阶段未观察到肿瘤抗原应答的情况。更多纵向数据将有助于阐明延长给药周期能否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除扩增靶向mKRAS驱动突变的T细胞外,ELI-002 2P治疗常见诱导抗原扩散,即CD4+和CD8+ T细胞针对其他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的扩增,这些新抗原与个性化疫苗靶向的抗原具有相似性。该现象与两亲性疫苗接种后抗原扩散的既往观察结果一致,提示淋巴结免疫激活或许是支持肿瘤特异性T细胞原位发育的机制。

综上,AMPLIFY-201 Ⅰ期试验的长期随访数据表明,ELI-002 2P可诱导针对mKRAS的强效、多功能CD4+和CD8+ T细胞免疫应答,并常见抗原扩散现象,这些效应可能延缓肿瘤复发。当前,一项使用七肽制剂(ELI-002 7P——KRAS/NRAS G12D、R、V、S、A、C和G13D)辅助治疗PDAC的随机Ⅱ期试验(NCT05726864)正在进行。除PDAC外,ELI-002的现成可用特性(off-the-shelf特性)为其在多种表达mKRAS的肿瘤类型中的广泛开发提供了支持。总之,本研究结果支持继续探索两亲性淋巴结靶向免疫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Wainberg, Z.A., Weekes, C.D., Furqan, M.et al. Lymph node-targeted, mKRAS-specific amphiphile vaccine in pancreatic and colorectal cancer: phase 1 AMPLIFY-201 trial final results.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876-4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