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带货,该怎么给直播痼疾开“药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7:51 4

摘要:近年来,不少医生入驻网络平台,开设自媒体账号,走进直播间,打着“科普”的旗号,实则进行带货营销。药品、保健品、普通食品,甚至衣物、日用品都在“专业医生推荐”的光环下热销。然而,当“白大褂”与“购物车”同框,医疗的公信力正在被流量和佣金悄然腐蚀。医生带货,平台默

□李永平(重庆大学)

近年来,不少医生入驻网络平台,开设自媒体账号,走进直播间,打着“科普”的旗号,实则进行带货营销。药品、保健品、普通食品,甚至衣物、日用品都在“专业医生推荐”的光环下热销。然而,当“白大褂”与“购物车”同框,医疗的公信力正在被流量和佣金悄然腐蚀。医生带货,平台默许,谁来为公众的健康把关?直播带货的“痼疾”,亟需一剂“猛药”。

针对医生带货的直播乱象,“药方”该由谁开、怎么开?网络平台是直播带货的载体,是整治乱象的关键一环;公众是直播带货的核心受众,监管部门是直播带货的规则制定者与秩序维护者,二者也是治理中不可缺失的主体。尽管平台对医疗账号的管理持续优化,抖音等平台早在2023年11月就发布《抖音医疗账号日常运营规范》,对医疗账号加以限制;2025年8月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施行,进一步明确要压实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防范虚假医疗科普信息误导公众,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但现实是,“伪科普、真带货”的乱象仍未根除,政策与执行间的“距离”,成了乱象滋生的土壤。

《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分类核查认证账号资质、清晰展示账号资质信息,可这一规定在落地时,因为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少人既不清楚“认证账号”的具体含义,也不了解背后资质的含金量,遭遇了“网民认知壁垒”。仅靠账号的外在形象判断专业性——视频里穿“白大褂”、说话带“专业感”、名称标注“xx医生”“xx科主任”,就足以让他们放下警惕。事实上,这些看似“权威”的账号,不少在卫健委官网上查不到执业信息,在抖音等平台上也没有黄V认证,却靠着网络名称和外在形象打“擦边球”,在平台上大肆传播未经标注信息来源的“科普”知识,直播间购物车里甚至上架xx医院xx体检套餐,不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在本就敏感的医患关系中埋下信任危机的种子。

若想让整治真正见效,平台不能只做“政策传声筒”,更要成为“执行守门人”。一方面,需升级资质审核的“门槛”,对标注“医生”“医师”等头衔的账号,强制关联卫健委执业信息数据库,未通过核验的一律不得使用相关标识,从源头上切断“伪医生”的包装路径;另一方面,要降低网民识别的软成本,在医疗账号主页、直播界面设置醒目的“资质公示区”,用“已认证”“未认证”的清晰标识代替复杂的文字说明,甚至可以在主页添加“一键查询执业信息”的功能,让虚假账号无所遁形。最后,平台还应发挥宣传交流的功能,针对那些虚假账号不仅做出封号、赔偿等惩罚,更应将案例公示出来警示大家,警惕“伪医生”,同时也引以为戒。

当然,除了平台的“自我诊疗”之外,还需要监管部门的“外部会诊”。监管部门不能仅停留在发布通知的层面,更要对平台落实资质审核、内容监管情况进行抽查,对整改不力、纵容乱象的平台依法追责,用监管来倒逼平台落实。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向公众普及医疗账号认证知识,教会大家辨别“真医生”与“伪专家”,从而减少虚假账号的存在。

医疗行业的核心是信任,直播带货的本质是营销,二者本就不该模糊边界。当“白大褂”沦为带货道具、引流手段,消耗的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公信力,伤害的是公众对健康知识的信任。只有平台、监管、公众三方配合,协同发力,才能治好医生带货的直播痼疾,让医疗科普回归初心,让直播间少些铜臭味、多些专业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