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军事化之首!以色列靠军工崛起,如今又有大动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1 17:35 1

摘要: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南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场突袭不仅是一次军事冲突,更直接打破了以色列长期以来依赖“高科技警务化管控”的安全体系,也让外界重新关注起这个国家背后的军工系统。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南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场突袭不仅是一次军事冲突,更直接打破了以色列长期以来依赖“高科技警务化管控”的安全体系,也让外界重新关注起这个国家背后的军工系统。

以色列是全球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自1948年建国以来,军事力量几乎贯穿了国家制度的方方面面。以色列建国初期,国防军由多个民兵组织合并而来,这些武装本就具备轻武器制造和集成作战的基础。

早在1933年,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MI)就已成立,制造冲锋枪、迫击炮等轻型武器,主要供犹太民兵使用

经过几十年的变化,以色列逐步形成了一个结构紧密、运作高效的军工复合体,这个体系既服务国内战争,也通过出口参与全球武器市场。但真正让以色列军工进入快车道的,是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美国的大规模援助。

那一年,埃及与叙利亚联合发动突袭,以色列军队措手不及。在战争中期,以色列大量引进美制武器才扭转战局。自此之后,美国持续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截至目前总额超过1710亿美元(未调整通胀)。这些援助不仅提供了资金和装备,也深刻影响了以色列军工的产业结构。

以色列军工企业逐渐形成“出口导向型”模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起,以色列开始大规模私有化,军火制造也不例外。1993年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明确提出将军队后勤、仓储、采购等环节推向市场。

到2018年,私营企业埃尔比特系统公司(Elbit Systems)收购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军工企业。2019年,埃尔比特跻身全球第28大武器制造商。

与其他武器出口国不同,以色列的军火常销往非北约国家,包括印度、阿塞拜疆、卢旺达等地区国家。

以色列军火公司还经常将加沙、黎巴嫩等地的军事行动作为“实战样板”,在军贸展会上打出“战场验证”(battle-tested)的宣传语,吸引买家。这种模式让以色列在2009年前后成为全球人均军火出口最多的国家。

但2023年10月之后,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哈马斯的袭击导致以色列国内对“高科技威慑体系”的信心崩塌,军方不得不恢复传统火力打击手段。美国援助虽未中断,但以色列开始明显加大本土军工产能,以应对弹药消耗过快、国际市场供应不稳的局面。

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则是这类代表。2023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出口占比为79%;到2024年第四季度,下降至58%。

尽管出口减少,但公司营收却从2023年6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68亿美元,利润也维持在6亿美元水平。在手订单则从178亿美元增长至238亿美元,其中国防部订单占比大幅上升。

在装备研发方面,以色列也开始围绕“内需”调整产品结构。新型155毫米“Sigma”火炮就是代表。这款火炮配备自动装弹系统,将操作人员从7人减至2人,适配小型分散部队的作战需求。

这类武器设计思路,更像是早期民兵时代的延续。强调简单、高效、覆盖面广,便于快速部署和重复使用。IDF的一名军官在2024年11月公开表示:“炮火和坦克直射比高价的导弹更实用。”

同时,以色列还在积极从全球市场采购弹药。据《华尔街日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美国已向以色列交付5000枚Mk82炸弹、5400枚Mk84炸弹、1000枚GBU-39炸弹和3000套JDAM制导系统。

2023年10月以来,美国对以色列的额外军事支持累计约179亿美元。而以色列还从德国、塞尔维亚等国家采购军火,用高科技设备换取基础弹药。

今年5月,埃尔比特系统在美股市场发行5.88亿美元新股,由美国银行证券、摩根大通等金融机构承销。这说明以色列已经从“出口型经济”转向“战时经济”模式。

从1948年建国以来的轻武器制造,到2025年依靠本土生产应对长期冲突,以色列军工走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路线。今天,以色列的“新动作”不仅体现出其战略调整,也说明:当战争变成一种常态,军火就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