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东再度风云突变。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防御协议,多方力量混战之下,传统的地区平衡被彻底打破。有人质疑,这场突如其来的动荡,真的是中东自身矛盾所致,还是更高层面的权力较量?
中东再度风云突变。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防御协议,多方力量混战之下,传统的地区平衡被彻底打破。有人质疑,这场突如其来的动荡,真的是中东自身矛盾所致,还是更高层面的权力较量?
9月17日,哈马斯高级官员通过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直播首次公开亮相,回顾了9日多哈空袭的惊险过程。据他描述,短短一分钟内,约12枚导弹连续落下,六名哈马斯高官侥幸生还,但哈马斯领导人哈亚的儿子、办公室主任、三名保镖和一名卡塔尔安保人员不幸罹难。
就在空袭前一天,卡塔尔宣布正与美国推动强化版防务合作协议,但细节未公开。以色列下一步动作是否会受此影响,外界依旧难以判断。有人认为,这正体现了中东地缘格局的极度不确定性。
沙特和巴基斯坦17日在利雅得共同签署防御协议,约定任何针对其中一方的攻击都视为对两国的侵略。这是沙特首次寻求美国以外的“强援”,而巴基斯坦作为穆斯林世界唯一的核国家,在海湾有着无法忽视的分量。
有人担心,这一协议会让中东各国重新评估安全策略,甚至引发连锁反应。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本就牢固,海湾国家长期给予巴基斯坦财政支持。但在当前局势下,这种“结盟”无疑令区域安全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以色列方面并未示弱。总理内塔尼亚胡直言,面对西欧对以色列的“外交围困”,以色列将大力强化独立军工产业,减少对外部技术依赖。他提及,“以色列需要成为超级斯巴达”,摆明了要走自主强军的路线。这一表态不仅是对外部压力的回击,更是对目前局势的清醒判断。
或许有人会说,中东混乱根本原因是宗教和民族矛盾。但把视角拉高,真正主导局势变化的,是大国力量的重新分布。自2023年10月加沙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多次宣称“停火在即”,但事实证明,地区冲突只增不减。
有观点认为,美国不是不想平息中东局势,而是“力有未逮”。十几年前,美军在伊拉克有16万士兵,如今整个中东只剩3万美军。
自奥巴马时代起,美国持续将战略重心和资源转向太平洋,2021年拜登又从中东撤出大量导弹防御系统。有人质疑,美国究竟是主动放手,还是无奈撤退?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大国竞争的加剧,造成了全球权力真空,让中等强国和地区势力趁机崛起。
全球目前已进入以中美战略竞争为主轴、俄美/俄欧军事对抗为辅轴的多极格局。美国资源向欧亚断层线倾斜,对其他热点地区则相对被动,导致权力真空不断扩大。俄乌战争、非洲政变、科索沃危机、高加索地区冲突,以及中东最近几十年最大规模的矛盾爆发,都是这一现象的直接结果。
沙特和巴基斯坦的新协议,是否真能撬动中东力量天平?有分析质疑,这类“战略同盟”可能更多是姿态,实际安全保障还得看美以等强国的具体作为。巴基斯坦虽有核力量,但其能否真正深度介入海湾事务,依然存有不确定性。
以色列对加沙的持续军事行动,被普遍认为是试图实现长期占领的战略目标。这会不会导致新一轮地区危机?或许有人会说,区域力量正在大胆追求自身利益,尤其是在大国“顾不过来”的权力空白期。
再看全球格局,中东乱局绝非孤例。俄乌战争、非洲政变、南高加索冲突等,都是大国博弈和地区力量再分配的体现。美国无力应对多点压力,已进入“1+X”模式:一边主攻乌克兰危机,一边被动收拾中东等地的残局。
中东局势的难以预测,或许正是未来国际秩序的真实写照。大国聚焦核心竞争区,区域性强国和激进势力日益活跃,权力真空不断扩散。每一场地缘冲突,都是全球力量重新组合的缩影。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