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回忆抗战时军委想要哪儿的情报,军委二局的同志都有办法截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00:50 1

摘要:胡正先,1918年9月出生,安徽六安县石板冲乡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当过放牛娃。12岁那年,一支红军部队在他家乡活动。1933年,他受一位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胡正先,1918年9月出生,安徽六安县石板冲乡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当过放牛娃。12岁那年,一支红军部队在他家乡活动。1933年,他受一位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革命之初,胡正先的主要任务是给党组织送信,地下党的同志开会时负责放哨,做一些外围工作。后来部队转移时,村里不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跟着部队走了,上了前线。胡正先也想参加红军,但部队嫌他年纪太小,说他还没有一支步枪高,让他回家。但他坚决不回去,他知道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只有跟着红军走,才有希望。

就这样,胡正先一直跟在红军队伍的后面,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最后红军终于把他收到了队伍里。从跟随红军的第一天起,胡正先就打定主意,要永远跟着这支部队走,无论遇到多大的危险和困难,永远不掉队、不叛变、不投降。

后来,他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长征路上,他随红军三过雪山草地,一方面要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一方面还要应对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吃过草根、啃过树皮,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

有一次,部队在冰天雪地的山区行军,40多天没有见到一粒粮食,饿得快撑不住了。战士们脚上穿的是稻草编的鞋,一进山里头草鞋都被磨烂了,好多同志就把牛皮割一块绑在脚上行走,有的同志什么也没有,只能光着脚走。一次碰到敌人袭击,胡正先赤脚走在布满荆棘、尖石的山路上,摆脱敌人追击后,他的双脚已经被扎得鲜血直流。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身边的战友没有一个人当逃兵,大家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和牺牲,一次次投入战斗,一次次冲锋陷阵,这种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对胡正先这个刚参加革命的小红军来说,真是刻骨铭心。

在一次摆脱敌人袭击的撤退中,胡正先亲眼看到两个同志搀扶着一名战友撤退,被搀扶的同志一边跑一边撕本子往嘴里塞。胡正先觉得很奇怪,后来有人告诉他,他是怕密码本落到敌人手里,所以才用这种方式保护机密。过了一段时间胡正先才知道,这个“吃”本子的人就是电台侦察工作创始人之一的蔡威同志。

蔡威带领电台的同志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破译敌军密码方面屡建奇功。而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他却因为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29岁。徐向前元帅曾高度赞扬他鞠躬尽瘁的一生,誉之为“无名英雄”。

在长征途中,胡正先边行军边跟着班长学识字、学文化。由于好学,他进步很快。后来,组织上送他到红四方面军总部学习无线电技术。当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但是,没有条件大家就创造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

由于物资匮乏,电台用的电池很稀缺,大家就把用完报废的旧电池的锌皮扒了,再装上一些盐,放进一个桶里用盐水泡上,早晨泡上,晚上就可以重新用一阵子。在没有汽油、柴油的情况下,电台的同志用提炼猪油、牛油的土办法,让发电机运转起来。

有一天夜里,电台被敌人埋伏袭击,胡正先脖子上正挂了两块干电池,他摔倒在三四米深的土沟里,两块电池不见了。黑暗中他到处摸索寻找电池,摸到了摔下去的牲口、粮食、器材等,但除了电池,他什么东西都不要。但他知道电池是自己的武器,是自己的生命,一定得摸到它。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找回了电池。

1936年至1937年,胡正先跟随西路军打到新疆。1938年初,从新疆回到延安,并由前线调到后方的军委二局工作。开始一段时间,他很不适应,老想上前线参加战斗,就找到二局局长,请求他把自己调回前线。局长说:“前线需要人,后方同样需要人。你是共产党员吧?共产党员就应该服从组织安排。”胡正先一听,二话没说就留了下来,在新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了一辈子。

此后,胡正先随军委二局参加过多次战役,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战斗在第一线,党指向哪里他就冲向哪里。正是有了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品格,他和同志们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刻破译出重要情报,发挥关键作用。

在电台侦察这个特殊的战场上,胡正先和战友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苦练技术、提高本领,才能技高一筹战胜敌人。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日夜监控敌台,掌握了敌方联络的波长、时间、声音和手法,即使敌人把波长换了,他们也能迅速知道他们是哪个报务员发的报。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军委想要得到哪儿的情报,他们就想尽办法截获哪儿的情报。

1941年,胡正先和另外两名同志临时承担一项破解敌军行动部署和作战方案的重大任务。当时敌台离我方很远,声音小、干扰大,侦收条件相当恶劣。胡正先他们就自己改装机器,架设天线,最终成功截获了多份十分重要的情报,为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9年初,部队正准备攻打驻扎在天津的国民党军队,一天值班时,胡正先突然听到敌军一个电台里说:“共军司令部驻在杨柳青,房顶上放了一块镜子,明天一早去轰炸。”他觉得这个情报十分重要,就对这个电台进行分析研究,确认这是敌人的一个潜伏台,平时深藏不露,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对外联络。

他马上向上级报告,当晚前指司令部就撤离了驻地。第二天,敌机果然把那个小村庄炸成了一片废墟,而我方却没有一人伤亡。

新中国成立后,胡正先一直在军委三部工作,参加过解放海南岛的战役,负责信息收集工作。他和电台侦察工作的同志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前指决策指挥提供了全面、及时、准确的情报。

庆功会上,前指司令员邓华高度肯定他们的工作,他说:“解放海南岛,你们立了头功。”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也多次高度赞扬电台侦察工作,称有了他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战斗胜利后,胡正先深感自己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文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渴求十分迫切,经常是一边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任务,一边加班加点学习文化知识,后来他考入解放军政治学院上了三年学。

胡正先曾历任总参谋部三部局长、参谋长、副部长、顾问。

他一辈子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在动乱时期受到不公正对待,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党绝对忠诚的信念,并且一直坚持学习。

1984年离休后,胡正先一直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每天读书看报,及时倾听党的声音,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做的读书笔记和剪报加起来有十几大本,有半个多人高。

他利用闲暇时间,经常到部队、学校给年轻官兵和学生讲革命传统,用自己长征和西路军那段艰苦岁月的经历,教导年轻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贡献。

2014年,胡正先参加了中宣部、原总政治部等单位组织的纪念抗战胜利宣讲活动,进高校、进社区,宣讲我党我军光荣传统。2016年,98岁的他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拍摄,以一名老红军的视角讲述长征中的战斗经历,教育年轻一代。

来源:晚上没下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