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九协同组经验交流活动现场,贵州理工学院展台前上演了生动一幕——由该校材料学专业博士团队打造的“小小材料工程师”项目,引得贵阳市云岩区向阳实验小学的孩子们驻足流连。这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启蒙课堂,正悄然播撒着未来科技人才的种子。
近日,在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第九协同组经验交流活动现场,贵州理工学院展台前上演了生动一幕——由该校材料学专业博士团队打造的“小小材料工程师”项目,引得贵阳市云岩区向阳实验小学的孩子们驻足流连。这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启蒙课堂,正悄然播撒着未来科技人才的种子。
穿上实验服,戴着护目镜,孩子们在贵州理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教师刘伟的指导下,化身“科研新星”,全神贯注投入“变‘渣’为宝——聚氨酯的缩聚反应”实验项目。当废弃材料在化学魔法中蜕变为新型环保材料,孩子们亲手触摸科学的温度,实现材料科学认知的启蒙。
“小小材料工程师”项目吸引孩子们的目光
这是贵州理工学院“小小工程师”科学教育实践基地走进中小学校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场景之一。贵州理工学院依托自身理工科特色与教育资源,打造了面向青少年的“小小工程师”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为贵州省中小学生提供接触前沿科技、参与实践创新的平台。
“小小材料工程师”项目是贵州理工学院“小小工程师”科学教育实践系列项目之一,以趣味科学实验为特色,聚焦环境治理、生物质利用等前沿领域,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先进技术,提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刘伟教授是走进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老面孔”了,孩子们很喜欢他亲切幽默的讲解风格,每次活动总能吸引到一批“小粉丝”争相提问互动。
“我们面对青少年设计的实验基于将废弃生物质改造利用成高性价比、高功能性的材料,实验操作方便上手,原理易懂,小朋友们的接受度很高。他们在直观可感的实验变化中既提升了科学兴趣,也加强了环保理念。”刘伟说。
刘伟为孩子们讲解实验原理
“基地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己任,以培养‘新时代红色工程师’为目标,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育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工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基地负责人顾亚丽介绍。
以科学精神铸就报国担当,用工匠精神滋养家国情怀。基地将科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科学教育中同频共振,把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潜移默化植入青少年心中,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红色工程师”。
“实验过程中,多一滴液体或者少一滴液体,对实验结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孩子们亲身体验才能明白科学的严谨性;在与科研人员的近距离接触中,才能体会科学家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内核。”基地建设团队成员张小梅说。
孩子们参与实验
从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出发,“小小工程师”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将实验室里的前沿科技转化为青少年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源。该基地统筹整合材料与能源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及交通工程学院等院系资源,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开发了“小小工程师系列”课程,涵盖数据开发、3D技术、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小小机器人工程师”课程里,孩子们正通过图形化编程赋予机械生命;“小小数据开发工程师”课堂上,Python语言与数据结构揭开数字世界的神秘面纱;“小小勘探工程师”实训中,矿井模拟系统将安全意识和环保理念深植心田。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课程巧妙融入贵州喀斯特地貌、矿产资源等本土元素,让科技探索与乡情教育相映成趣。
“我们还请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帮助编写了双语教材,孩子们在掌握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能用国际视野丈量世界。”张小梅认为,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不计付出、对科学教育有着无限热情的老师们,让贵州理工学院在助力青少年科学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力量,实现跨学科协作的教学创新。
顾亚丽表示,接下来将通过深化科学教育改革、加强社会合作、拓展服务范围、开展区域合作、开发线上课程、建设数字化平台和推广线上活动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将基地成果资源推广到更多地区,进一步助力基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和覆盖面,为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青少年贡献力量。
从高校实验室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到科普资源走进校园、走进山区学校,再到创新多元的课程打造,“小小工程师”科学教育实践基地让“科研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孵化”学生科学精神,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贡献高校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