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通用手语诠释“无声之美”,上海聋人华服秀艺展绘就残健共融新图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16:25 1

摘要:灯光渐暗,上海诺宝中心・兰晶剧场的舞台被柔和的暖光笼罩,仿佛时光倒流至一个静谧而华丽的梦境。观众席上,人们屏息凝神,目光聚焦于无声的世界——那里,聋人表演者们身着精致华服,步履轻盈,手语如诗般流转。衣袂飘飘间,汉服的宽袖拂过空气,马面裙的褶皱曳出历史痕迹,旗袍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方凤娇 上海摄影报道

灯光渐暗,上海诺宝中心・兰晶剧场的舞台被柔和的暖光笼罩,仿佛时光倒流至一个静谧而华丽的梦境。观众席上,人们屏息凝神,目光聚焦于无声的世界——那里,聋人表演者们身着精致华服,步履轻盈,手语如诗般流转。衣袂飘飘间,汉服的宽袖拂过空气,马面裙的褶皱曳出历史痕迹,旗袍的曲线勾勒海派风情,现代中式设计则迸发创新火花。

在第68届国际聋人节到来之际,“指尖舞华裳・无声传雅韵 —— 上海市聋人华服秀艺展示”活动于9月21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汤艳在致辞中表示:“华服承载千年文脉,手语传递无声深情,二者的创新融合,不仅为聋人朋友搭建起绽放才华的梦想舞台,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在这里碰撞出对话的火花,为文化传承注入了别样活力。”

作为本次活动的东道主,上海诺宝新征程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京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华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聋人群体是社会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次活动将两者结合,既为华服注入了“无声叙事”的新视角,也为聋人艺术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以华服为媒

展演以华服为媒,循着历史与美学的轨迹徐徐展开。手语的优雅与服装的绚烂交织,化作一股温润的包容之力,静静流淌在剧场每个角落。无声胜有声,艺术跨越听觉的界限,让每个人心潮澎湃。

作为第68届国际聋人节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一环,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上海市聋人协会主办,以四大华服主题篇章为脉络,串联三个特色文艺融合表演,将聋人群体的艺术创造力与文化传承力娓娓道来,更让城市包容的温度在无声的舞台上静静流淌。

聋人演员在台上表演的同时,一旁的指导老师通过手语进行动作指导

《华夏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首篇“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聚焦汉服之美:黄浦区《汉服之美》勾勒古韵风华,松江区《梦回大唐》再现盛世气象,静安区《霓裳鼓韵》融合鼓点与衣袂流转,青浦区《月映江南》晕染水乡柔情。聋人表演者以优雅手语搭配精美汉服,让华夏衣冠的博大气韵在无声的演绎中愈发鲜活。

第二篇“身着马面裙摇曳,锦绣山河韵里凝”专述马面裙魅力:奉贤区《千年褶影》用流畅手语讲述裙间褶皱里的时光故事,金山区《江南烟雨路》以典雅台步踏出江南水乡的温婉意境,传统裙装的独特韵味在一举一动间尽显。

第三篇“云髻轻盘姿韵雅,旗袍素影含娇”展现海派旗袍风情:浦东新区《油纸承沪・旗韵声声》融合沪上记忆,宝山区《前世今生白蛇传》演绎经典传说,普陀区《漫步人生路》传递生活温情,崇明区《繁花》勾勒市井繁华,杨浦区《浦江柔情》诉说江河情怀,嘉定区《清秋蓝韵》诠释清雅格调。六个区的特色展示,将海派旗袍的多样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第四篇“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探索中式服装创新:虹口区《山之韵》萃取自然意趣,闵行区《中式时装》融合现代设计,徐汇区《战马》彰显豪迈气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墨染棠梦》勾勒诗意画卷,聋人表演者以现代设计语言,为传统服饰美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三大特色文艺融合表演,更成为整场活动的亮眼点缀。开场手语诗词《水调歌头》由10名新入职的聋人舞蹈演员演绎,这些艺术院校科班毕业的新生力量,以精准细腻的手语动作,将苏轼词作的深远意境与人文情怀传递给每一位观众;非遗安亭药斑布旗袍秀《上海谣》,让始于宋代的蓝印花布技艺与现代旗袍设计完美交融,在衣袂间彰显传统非遗的当代价值;压轴形体扇子舞《华裳丽影》由上海浦东海派旗袍文化联谊会呈现,这支致力于推广海派旗袍文化、助力女性素养提升的队伍,以灵动舞姿为展演画上圆满句点。

活动现场还同步举行“追梦大湾区,出彩人生路”第四届上海市听力残疾人读书征文大赛颁奖仪式。评委会通过视频形式进行专业点评,随后为优秀组织奖、优秀奖及一、二、三等奖获奖者颁奖,获奖代表与嘉宾共同合影,定格这份属于聋人群体的荣誉与喜悦。

张京津告诉本报记者,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向广大公众传递一个信息——聋人同样是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听障不是“缺陷”,而是不同的感知方式;聋人群体在艺术、工艺等领域的潜力,值得被更多看见与尊重。我们期待这种跨界融合能为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多元表达中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促进残建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演所有节目均采用国家通用手语呈现,会从手语准确度、服装搭配和谐度、仪态气质感染力等多维度进行专业评审。评委专家由衷赞叹:“参演团队不仅在手语运用上展现出扎实的专业水准,更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艺术表现力上令人惊艳,每一个节目都是对‘无声之美’的生动诠释。”

据上海市聋人协会主席洪泽介绍,本次活动吸引全市16个区聋协及高校聋人班积极参与,“从华服秀艺到读书征文,我们看到聋人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更感受到他们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这种融合传统文化与无障碍理念的活动形式,为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

展演在全体参演人员与嘉宾的大合影中落下帷幕,许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场,纷纷与参演者交流、合影,用温暖互动传递对聋人群体的认可与敬意。

黄浦区聋协本次带来的节目是《衣韵心语》,黄浦区聋协主席汪媛媛在现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观众更多地了解聋人群体,更多地了解到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成果。“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发展高度重视,残健融合的社会氛围更加浓郁。健全人可以做的,我们听障群体也可以做到。”

汪媛媛(左二)和演员及工作人员合影

一位参演者通过手语对本报记者说道:“今天我们不仅展示了华服之美,更想通过舞台传递聋人群体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精神。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平台,让社会看到我们的能力与才华,让残健共融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据张京津介绍,诺宝中心作为此次活动的支持单位,为此次活动提供了场地、设备并负责服务保障工作。“我们愿做一颗‘种子——通过本次活动,为聋人朋友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更多人关注聋人群体的文化需求,让更多聋人勇敢自信地站上舞台。未来,我们也将持续推动无障碍文化建设,让’无声之美‘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际聋人节增添了文化色彩,更标志着上海市在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而温暖的一步。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