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压力山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14:42 3

摘要:2025年8月18日,洋河股份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上半年营收147.96亿元,同比暴跌35.32%;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下滑45.34%。

2025年8月18日,洋河股份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上半年营收147.96亿元,同比暴跌35.32%;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下滑45.34%。

相比较一季度,二季度数据更为惨淡,营收下降43.7%,净利润骤降62.7%。曾经与茅台、五粮液齐名,合称“茅五洋”的行业巨头,如今股价仅高峰时期的四分之一,从行业前三跌至第六。

洋河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01 数字背后的困境

洋河的业绩滑坡不仅是数字的下滑,更是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半年报显示,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69.9%,预收款占比提升,渠道库存高企。

分产品看,中高档酒营收126.72亿元,同比下降36.52%;普通酒营收18.41亿元,同比下降27.24%。

​“两头受压”​成为洋河现实的写照。高端市场上,梦之蓝M9、手工班系列难以撼动茅台、五粮液和国窖1573的地位;中低端市场,海之蓝、天之蓝又受到汾酒、今世缘的强势冲击。

省外市场成为重灾区,营收下降42.68%,经销商减少268家。曾经打造的“深度全国化”战略面临严峻考验。

02 营销优势的瓦解

洋河曾以“深度分销”模式闻名业界,凭借庞大的经销商网络(巅峰时超8000家)实现快速铺货。然而,这种模式在行业调整期暴露出致命弊端。

2024年,洋河合同负债(预收款)同比减少9.98%,显示经销商提货意愿下降。部分经销商因库存积压被迫低价抛售,导致价格倒挂,终端零售价低于出厂价10%-15%。

有经销商反馈:“现在卖洋河酒利润太薄,不到5%,而茅台经销商利润率能达到20%。”

利润微薄导致大量中小经销商退出,渠道优势逐渐瓦解。

数字化渠道的滞后更是雪上加霜。2024年洋河线上销售占比仅12%,而汾酒通过直播电商实现线上收入增长45%。

03 品牌力的先天不足

洋河的品牌困境根植于其发展路径。2000年代初,洋河通过“蓝色经典”系列以中端价格带迅速崛起,但长期依赖渠道扩张而非品牌价值积累。

与茅台、五粮液相比,洋河缺乏历史积淀与文化叙事。其“绵柔型白酒”的差异化定位在高端市场难以形成心智占领。

品牌力的不足直接反映在溢价能力上。2024年,洋河吨酒价格为8.2万元/吨,而茅台、五粮液分别高达350万元/吨和45万元/吨。

即便在2023年推出的“手工班”年份酒系列中,洋河仍采用“窖龄+勾调”的常规营销话术,未能像茅台“生肖酒”或五粮液“501车间”那样构建稀缺性符号。

04 自救之路的探索

面对困境,洋河并未坐以待毙。公司推出了系列自救措施:推出第七代海之蓝、战略级新品“高线光瓶酒”(定价59元,采用100%三年陈基酒)。

在营销层面,洋河尝试体育营销,赞助江苏省足球超级联赛,并打造“第七代海之蓝龙虾嘉年华”等活动,吸引年轻消费者。

公司还宣布2024-2026每年度的现金分红总额不低于当年净利润的70%且不低于70亿元,对应当前股息率约6.5%,试图增强市场信心。

但这些措施能否扭转颓势,尚需市场检验。东吴证券下调了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96、43.43、47.49亿元。

05 结构性难题待解

洋河的困境折射出中国白酒行业正经历的深度调整。白酒行业自2023年起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呈现出“高端市场品牌集中度提升”与“中低端市场消费分级加剧”两大趋势。

在这场调整中,洋河面临的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尴尬局面。

前瞻性不足的战略布局也使洋河陷入被动。公司试图同时发力高端(手工班)与大众市场(海之蓝),导致资源分散,两者均未突破。

股权结构问题也困扰着洋河。现任管理层持股比例不足0.1%,与公司利益绑定薄弱,导致决策偏向短期化。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9.5%至39亿元,但营收不增反降,反映营销投入效率低下。

洋河的遭遇是中国白酒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白酒行业从2023年起进入深度调整期,呈现出“高端市场品牌集中度提升”与“中低端市场消费分级加剧”两大趋势。

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洋河曾凭借渠道优势迅速扩张,但在行业转折点,​品牌底蕴不足的短板暴露无遗。如今,公司股价仅为高峰时的四分之一,市值跌出行业前三。

但危机中往往蕴藏着转机。洋河依然拥有超16万吨的原酒年产能、高达100万吨的储酒能力以及70万吨的老酒存量。

这些基础能力为洋河的未来保留了一线生机。

来源:迪哥看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