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排队半小时。就为摸一摸那只毛绒马卡龙。然后拍照发朋友圈——“糖分0,快乐100”。这不是什么行为艺术。是工作日上午十点。上海Jellycat咖啡店门口的日常。
软绒里的慰藉 成年人的玩偶情结 情绪布洛芬
排队半小时。就为摸一摸那只毛绒马卡龙。然后拍照发朋友圈——“糖分0,快乐100”。这不是什么行为艺术。是工作日上午十点。上海Jellycat咖啡店门口的日常。
店内。毛绒蛋糕塞进“烤箱”。店员戴着隔热手套端出“新鲜出炉”的玩偶。有人正对一只茄子低声说话。这一切荒诞又合理。
四百元一个的玩偶。正在成为无数成年人的精神布洛芬。
一、无法入口的“美食”,无法拒绝的慰藉
这些玩偶很特别。它们是食物。但不能吃。马卡龙、纸杯蛋糕、拿铁咖啡…全部用绒毛填充。售价惊人。一块不能吃的“蛋糕”标价399元。一整套“下午茶套装”超过两千。
但买的人毫不犹豫。“比养真娃便宜。还不吵不尿床。”一位顾客边扫码付款边嘟囔。
仪式感到位。店员为毛绒蛋糕“点蜡烛”。引导顾客许愿。然后打包进精美的糕点盒。整个过程一丝不苟。仿佛对待真正的甜点。这种过家家的游戏。让许多成年人沉浸其中。
二、为什么是玩偶?为什么是现在?
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7000万成年人为自己购买玩具。Jellycat在2023年双十一期间销售额超过迪士尼。成为毛绒玩具品类第一。成交均价高达465元。
心理学角度。这是一种“安全毯”效应。Donald Winnicott理论认为。当孩子意识到母亲是独立个体时。会产生焦虑。于是会寻找过渡性物品——通常是毛绒玩具或毯子——来获得安全感。
成年人同样如此。面对高压社会。毛绒玩偶提供了无条件陪伴。“它不会离开。也不会评判你”。
触摸本身也有科学依据。拥抱能释放催产素(“拥抱荷尔蒙”)和血清素(“快乐荷尔蒙”)。同时降低压力相关的皮质醇。抚摸玩偶也能获得类似效果。
三、从实用到情感:消费的深层逻辑
Jellycat的成功不在产品本身。而在它提供的情绪价值。
品牌为每个玩偶赋予人格和故事。吊牌上印着“请好好照顾我”。消费者不是购买玩具。而是“领养”一个需要关怀的生命。
这种情感连接满足了多种心理需求:
•低责任的情感投射:玩偶作为“理想化孩子”,无需应对真实育儿的负担
•绝对可控性: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玩偶提供完全掌控感
•童年补偿:许多成年人弥补童年未得到的满足感
•社交货币:限量版成为身份象征,二手市场溢价高达200%
四、不只是玩具:一种文化现象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李妲指出。LABUBU(类似Jellycat的潮玩)这类丑萌玩具的流行。反映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反叛传统的心理需求。
它们打破完美主义审美。用“怪异”诠释“独特”。契合年轻人追求自由表达真实自我的渴望。
社交媒体加速了这一趋势。小红书上有超过17亿次浏览的#Jellycat养娃日记#话题。用户分享玩偶的日常生活。甚至为它们举办生日派对。
五、争议与思考:甜蜜陷阱还是必要慰藉?
批评者认为这是消费主义对情感的异化。将情绪痛点商品化。制造“不买即缺失”的焦虑。
确实有人过度沉迷。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斌提醒。当购买行为影响到正常生活时。需要警惕。
但另一方面。这种情感寄托也有积极价值。为高压社会中的成年人提供低成本心理缓冲。避免现实崩溃。
关键可能是平衡。将私人慰藉转化为真实人际联结。例如参加玩偶爱好者社群线下活动。
结语:柔软的力量
那个穿西装姑娘。把芦笋玩偶插进咖啡拍照。配文“今天也要做根精神稳定的蔬菜”。十分钟获赞两千。
她去年花465元买下的“熊骑士”。如今挂在工位。挡老板。也挡KPI噩梦。
玩偶不是解决方案。但可以是开始。 在冰冷现实和完美幻想之间。毛绒玩具提供第三种可能:承认脆弱。然后给自己一个柔软拥抱。
毕竟。谁能拒绝一个永远微笑的“茄子朋友”呢?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