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界顶流罗永浩的一句“恶心”,像一颗深水炸弹,在中国餐饮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引爆了滔天巨浪。他把矛头直指西贝,炮轰其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而且价格还死贵。
直播界顶流罗永浩的一句“恶心”,像一颗深水炸弹,在中国餐饮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引爆了滔天巨浪。他把矛头直指西贝,炮轰其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而且价格还死贵。
这本可能只是一场寻常的网络名人吐槽,却不成想,它精准地戳中了大众心中积压已久的疑虑与不安:我们每天在外面吃的,到底是什么?
面对汹涌的民意,企业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寻找“护身符”,而“国家标准”就是那件最光鲜亮丽的法袍。贾国龙和许多力挺他的餐饮界同行们,都拿出了今年三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作为挡箭牌。他们振振有词:按照官方定义,我们的东西根本不算预制菜!
我们来看看这个官方定义。它说预制菜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化预加工,需要加热或熟制后才能吃的预包装菜肴。听起来没毛病,但魔鬼藏在细节里。这个定义巧妙地排除了两类东西:一是连锁餐饮中央厨房给自己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二是速冻米面、盒饭、盖浇饭等主食。
这一下,操作空间就来了。中央厨房送来的半成品,究竟是当天配送的新鲜物料,还是冷冻了一周的料理包?这个时间界限是模糊的。更关键的是,它彻底违背了普通人的常识。在老百姓心里,“现做菜”的画面感极强:当天买的鲜活食材,后厨里有专业厨师,炉灶上窜动着明亮的火焰,锅里传来滋滋的声响,那股子“锅气”,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人间烟火味。
企业挥舞着“国标”的大旗,试图用一套专业、严谨的法律术语,给自己贴上“合规”的标签。但这套话语在公众朴素的认知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傲慢。这哪里是沟通,分明是降维打击,试图用普通人搞不懂的条条框框来堵住悠悠之口。可惜,这种“合法不合情”的自辩,不仅没能说服消费者,反而挖出了一条更深的鸿沟,让双方彻底站在了话语壁垒的两端,信任感荡然无存。
如果说定义权的争夺是信任崩塌的导火索,那么价格与价值的严重错位,就是引爆消费者怒火的炸药。人们愤怒的根源,并不仅仅因为吃到了预制菜,而是因为自己付了“现炒”的钱,却吃了“料理包”的饭。这是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西贝的价格一直不菲,一道菜动辄几十上百。这种高定价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承诺:你付的钱,买到的是优质的食材、厨师的匠心和新鲜的烹饪。然而,当“中央厨房”和“工业化预加工”的真相浮出水面,这种承诺就成了一个笑话。消费者发现,自己用真金白银追捧的“匠心手作”,其生产模式竟然和工厂流水线没什么两样。
这种价值的背离,在餐饮行业早已是普遍现象。不只是西贝,许多我们耳熟能熟的连锁品牌,都深度依赖中央厨房模式。甚至一些星级酒店,也在悄悄使用预制菜,却照样收取高昂的服务费。他们一边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一边却在消费端维持着传统手作的高溢价。这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无情剥夺。
市场的另一端,有一个绝佳的正面案例——被称为“预制菜之王”的日本企业萨莉亚。萨莉亚从不避讳自己的产品形态,它的成功密码恰恰是坦诚。
人均三十元的超低客单价,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我这里就是中央厨房配送,追求的是极致性价比。价格与产品形态的完美匹配,让它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去年,萨莉亚的营收高达25亿元,这就是市场给出的最好回报。
信任危机爆发后,市场总会自发地寻找解药。“后厨直播”就像一阵风,迅速吹遍了餐饮界。面对西贝“开放后厨”承诺的戏剧性收回,许多主打“现做”的商家嗅到了机会,纷纷将摄像头对准了自家的灶台,试图用“眼见为实”来重获消费者的青睐。
一时间,直播间里热火朝天。大米先生的后厨直播,吸引了超过340万人观看,直接带动了上万份订单的成交。成都一家叫罗小蝇的馆子,靠着直播后厨,抖音粉丝飙升到170多万。就连麻六记这样的品牌,也加入了这场“透明度”的竞赛。这无疑在短期内收获了巨大的流量红利和消费者的好感。
但这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这种“可见”是否就等同于“可信”?当直播成为一种营销手段,它会不会沦为一场精心编排的“公关秀”?我们看到的,会不会只是商家想让我们看到的“滤镜”版本?更现实的问题是,当订单量因为直播而暴增,后厨还能否维持现炒的模式?会不会为了效率,最终还是悄悄回归预制菜的老路?
表演式的透明,终究是权宜之计。真正的透明,应该是制度化的信息公开。与其依赖商家是否“今天开直播”,不如落实监管法规,强制要求所有餐厅在菜单上明确标注哪些是预制菜品,哪些是现场烹饪。把选择权真正地、无条件地交还给消费者,而不是让他们在看直播和猜盲盒之间二选一。
西贝事件,为整个中国餐饮业敲响了警钟。在一个信息传播无限快的时代,任何试图垄断定义权、将消费者蒙在鼓里的商业模式,都注定是短视且危险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从来就不应该是博弈的对手,更不应该是收割与被收割的关系。建立声誉可能需要二十年,但摧毁它,有时真的只需要几分钟。
海底捞曾经的“老鼠门”事件,靠着教科书级别的真诚道歉和快速整改,成功化解了危机。钟薛高面对“雪糕刺客”的标签,也曾尝试用“原料科普”来与消费者沟通。这些案例都说明,商业的本质,不是辩论定义的对错,而是与消费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想从根本上解决这场信任危机,需要两股力量同时发力。一方面,是消费者意识的全面觉醒。当越来越多的人懂得用脚投票,用法律维权,敢于对那些不诚信的商家说“不”,市场的自我净化能力才会真正被激活。
另一方面,则是监管必须“在位”且“有为”。那些写在纸上的规定,比如商家未明示使用预制菜应如何处罚,不能再形同虚设。执法不能再看天吃饭,指望315晚会这样的偶然曝光,而应成为常态。
餐饮业的未来,不在于谁的话术更高明,谁的公关更厉害,而在于谁更诚实。将定义“真实”与“价值”的权力,大大方方地还给消费者,通过坦诚的沟通和匹配的价格,去重建那座早已摇摇欲坠的信任之桥,这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