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母亲离世,生前曾是我国一级演员,临终前叮嘱韩红要多做慈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14:45 3

摘要:1964年,当18岁的藏族姑娘雍西,用清凉的高音唱起藏族歌谣时。

文:大鲨娱乐

编辑:LSK

“一生都在燃烧的格桑花”!

她是上世纪最知名的藏族歌唱家,一首《北京的金山上》传唱至今。

同时她还是藏区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也是著名歌手韩红的母亲。

一生低调的她,带着韩红做了无数慈善,却从来不求名利。

然而命运多舛的她,却在前天突然与世长辞,享年78岁。

那么艺术家雍西,到底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

老艺术家“陨落”

4月14日,西藏自治区文艺界突然发布一则讣告:

著名藏族歌唱家、中共党员,原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一级演员雍西。

于2025年4月13日22点,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78岁。

或许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雍西这个名字有些陌生。

但提到《北京的金山上》,老一代人肯定会有深刻的印象。

她可少有的几个受到周总理、毛主席亲自接待的艺术家。

1964年,当18岁的藏族姑娘雍西,用清凉的高音唱起藏族歌谣时。

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听完更是情不自禁站起来鼓掌。

她的歌声不仅有很强的感染力,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然而却鲜有人知,这个站在聚光灯下的女孩,曾出生在一个农奴家庭。

是新中国让她摆脱了世代为奴的命运。

并和广大藏区群众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成名后的雍西,从来没有忘记党组织的关照,积极宣扬民族大团结。

并将自己的余生,全部投入了慈善事业里。

女儿韩红也在她的影响之下,扛起了新时代“慈善大使”的形象。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受人爱戴,享受副军级待遇的国家一级演员。

临终前却要求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办仪式”。

在这个习惯于大操大办的时代,这种告别方式反而显得格外醒目。

那么艺术家雍西,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告别人间呢?

她又是如何影响韩红,成为新一代的“慈善大使”的?

这一切,或许要从雍西的“悲惨”童年说起。

1946年,雍西出生于西藏昌都的农奴家庭。

彼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期间,西藏还处于混乱状态。

旧贵族们仍统治着这块土地,他们就像悬在农奴头顶的一把夺命利刃。

在这惨无人道的制度下,农奴被肆意驱使。

被迫弯下脊梁,成为权贵们出行的“人肉座椅”。

每一步蹒跚的前行,都踩在农奴的血泪之上。

在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农奴主们为了牢牢控制农奴。

给他们带上了层层镣铐,让他们在烈日的炙烤下,赤身裸体地干着苦力。

每挪动一步,那锁链发出的沉闷声响,就像是为他们悲惨命运的呜咽。

出生在农奴家庭的雍西,从小就被贫困和苦难折磨。

她衣衫褴褛,为了一口吃的,日复一日地乞讨求生。

同时还被安排繁重的任务,要为奴隶主放羊。

但好在,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解放军要来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党中央把目光瞄向了这片遥远的地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

给腐朽的农奴制敲响了丧钟,百万农奴因此获得解放。

雍西的命运,也在此刻彻底发生了转变。

获得自由的她,进入了一家缝纫厂工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劳动者。

工厂里有一个放歌曲的喇叭,每天都会放一些歌曲。

这让雍西特别高兴,听着听着她也学会了不少歌曲。

每天赶着做衣服的雍西,时不时会跟着唱起歌,她的声调很好听。

当时的工友们,都特别喜欢雍西唱歌,说比广播里的还好听。

也许是命中注定,一个不经意的机会悄然降临在了她面前。

当时一个著名作曲家找到工厂,寻找一名声线好的藏族民间歌手。

当时正在干活的雍西,听闻后,就立即参加报名。

作家拿出了《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要每个参赛的人唱一遍。

雍西拿着歌词,只看了一遍就唱了起来,一开口就震惊了马倬。

她的音域非常宽阔,声音也优美,简直和这首歌就是绝配。

于是作曲家马倬立即就决定,这首歌就由她来唱。

经过短暂的训练,雍西很快就达到了演出的水平,于是马倬就将她带到了北京。

在北京一炮而红

1964年,雍西登山了北京文艺汇的舞台上。

声情并茂的演唱了一首《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

雍西嘹亮的嗓音,迅速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不仅大众纷纷给他站起来鼓掌,就连周总理也点名见她。

当时的周总理还给这首歌提了一点小意见。

歌曲中的一句歌词:“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的天堂上”。

周总理觉得应该改成“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

就这样,由周总理亲自改编的歌曲,一直流传至今。

这首歌一唱就是好几年,后来才由卓玛翻唱。

这次演出也让很多人都记住了雍西,她也成为了名人。

后来的雍西加入了部队文工团,担任文工团的独唱演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认识了韩德江,也就是后来韩红的父亲。

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很快他们就结婚了。

三年后,雍西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央金卓玛。

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韩红,央金在藏语里是“妙音”的意思。

父母都非常喜欢韩红,一家三口生活的其乐融融。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韩红六岁的时候,父亲却突发疾病过去世。

只留下了她和母亲相依为命。

不过,由于此时的雍西正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无暇照顾韩红。

后来母亲重建了家庭,新爸爸虽然对韩红关怀备至。

但正处于叛逆期的韩红始终无法接受。

因为这件事情,母女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直到2002年,两人才在奶奶的调解下重归于好。

为了弥补韩红心灵的创伤,雍西带着韩红走遍天涯海北。

她们开始积极投身公益,公益事业也就成为了她们生活的全部。

这些年,她们见过太多山区老人和孩子的艰难生活。

这些画面深深刺痛她们母女的心,也让她们在公益这条路上更加坚定。

2008年汶川地震,她们带着志愿者冲进灾区。

捐款捐物不说,还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徒手救人。

2010年,玉树地震,她们又在街头募集物资,亲手把物资交给灾民手里。

之后的盈江地震,她们同样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除了救灾,还发起了“百人医疗援助”行动。

带领医疗队深入西藏偏远地区,为当地百姓看病治病。

可以说,是母亲雍西带动了韩红做慈善活动。

后来,在韩红的个人演唱会上,她特别邀请了自己的母亲雍西登台。

母女俩的歌声响彻云霄,瞬间不仅是母女情,更是同追梦想的歌唱者。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就明白了雍西为何不让韩红为她办灵堂仪式了。

因为雍西一辈子都不追求个人的成功,因此希望自己的后事可以简单举行。

如今,雍西女士已经离世,不仅韩红失去了母亲,也让音乐界失去一位歌唱家。

不过每当《北京的金山上》的旋律响起。

就仿佛她又站在了舞台上深情演唱的样子。

她的歌声也会永远飘荡过在雪山草原之间,温暖一代又一代人,

结语

雍西女士的一生,平凡却又伟大。

她继承了藏族人民的勤劳品质,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从她无数次去边疆慰问官兵,和无数次的慈善行为就能看出。

她是个“舍己为人”的伟大艺术家。

虽然雍西同志已经离去,但她的艺术精神将永存,她的歌声将继续激励着后人。

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红星新闻——2025年4月15日——歌唱家雍西去世,赵亮悼念:她待人热情,好像永远充满干劲

文汇报——2025年4月15日——韩红母亲雍西逝世,她曾受到周总理称赞

来源:倾听你的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