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大学那场沸沸扬扬的“性骚扰”风波,在司法终审的槌声中似乎落下了帷幕。但奇怪的是,这份终局裁决并没有带来人们期待的尘埃落定,反而像一块石头投入深水,余波仍在扩散。
武汉大学那场沸沸扬扬的“性骚扰”风波,在司法终审的槌声中似乎落下了帷幕。但奇怪的是,这份终局裁决并没有带来人们期待的尘埃落定,反而像一块石头投入深水,余波仍在扩散。
整件事看下来,更像是一场结构性的困境展演,清晰地告诉我们:当舆论、高校和司法这三个“审判庭”同时开庭,会发生什么。
舆论场,无疑是第一个开庭的审判庭。它的特点是高效、门槛低,但极度依赖情绪和叙事。在这里,正义的实现,靠的不是严谨的证据链,而是谁的故事更能引发共鸣。
2023年10月11日,在图书馆这个特定的空间里,杨某媛发起了指控。她声称本科生肖某瑫隔着裤子对她有不轨行为。很快,一套完整的“证据”被抛向公众:5段现场视频、一位男同学的目击证词,以及一份肖某瑫手写的道歉信。
这个组合拳打得精准无比,瞬间构建了一个完美符合公众想象的“受害者-加害者”叙事。公众的情绪被迅速点燃,同情与愤怒像潮水般涌向杨某媛,肖某瑫则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舆论法庭的“审判”一旦开始,就不会局限于核心指控。它会自发地进行“补充侦查”和“加重判罚”。
很快,网络上开始流传各种关于肖某瑫的负面信息,说他因网暴学业中断,家人甚至出现植物人、去世等严重健康问题。这些传言后来都被校方一一辟谣,但在当时,它们极大地加深了肖某瑫的负面形象。
然而,舆论的裁决是极其不稳定的,它能把你捧上神坛,也能让你跌落谷底。随着时间推移,杨某媛的形象开始偏离那个“完美受害者”的剧本。她成功保研,通过了法考,甚至准备赴港攻读博士学位。
这些本是个人努力的成果,但在聚光灯下,她高调展示个人发展的言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舆论的风向悄然逆转,一部分人开始质疑她的动机。曾经的英雄,转眼间也站上了舆论的被告席。这场由舆论主导的急速审判,最终以一种吊诡的方式反噬了最初的“原告”。
身处风暴中心的武汉大学,则扮演了一个摇摆不定的仲裁者。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舆论压力和内部程序之间走钢丝,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指控发生仅仅两天后,也就是2023年10月13日,校方就迅速对肖某瑫作出了记过的处分决定。这个速度快得惊人,与其说它是基于充分调查,不如说更像是一次为了平息舆情的应急反应。在汹涌的民意面前,程序正义似乎被暂时搁置了。
但吊诡的是,当处理另一位当事人杨某媛的学术问题时,校方又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严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引发舆情后,学校启动了复核程序。这篇关联中印生育行为与家庭暴力的论文,其审查过程可谓复杂且漫长。
论文查重率仅为1.9%,远低于学院小于10%的要求。三位校外专家盲审均同意答辩。答辩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也先后表决通过,同意授予其硕士学位。即便在舆情爆发后的复核中,结论也是未发现主观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当然,论文并非完美无瑕。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百余处不规范之处,包括表述、引用、格式、翻译乃至分析不准确等问题。但校方最终将根源归结为导师郭某飞未严格把关和学院审核不严,维持了授予学位的决定。
一边是对学生纪律问题的快速、草率处理,另一边是对学术问题的复杂、宽容审查。这种标准的不一致,凸显了高校在处理不同性质问题时的内在矛盾。
最终,当司法判决落下后,高校开始了代价高昂的“拨乱反正”。撤销肖某瑫的处分只是第一步。紧接着,一场内部问责席卷而来:杨某媛的导师郭某飞被约谈,并被暂停了两年研究生招生资格。
从党委学生工作部到相关学院的多名负责人,受到了党内警告或诫勉等处分。相关学院和研究生院等单位,则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这与其说是一次单纯的纠错,不如说更像一场为平息新一轮质疑而进行的内部责任重分配。高校在为自己最初在舆论压力下的“裁决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舆论的喧嚣和高校的摇摆之后,司法,作为最终的裁决者,终于登场。它用严苛的证据规则和程序正义,为这起事件提供了最终的法律定性。然而,法律的终审锤虽然分量最重,却也来得最迟。
今年7月25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驳回了杨某媛要求公开道歉及经济赔偿的全部诉讼请求。杨某媛不服上诉。到了9月17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这份历经两级法院审理的判决,成为了校方撤销对肖某瑫处分的决定性依据,无可辩驳地彰显了司法在事实认定上的最终权威。法庭上,肖某瑫一方的解释——患有需要抓挠的皮肤病湿疹,以及杨某媛在警方介入后未应传讯等细节,显然在证据层面更具说服力。
但这份权威的裁决,来得太慢了。从事件爆发的2023年10月,到终审判决的今年9月,将近两年的时间,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在这漫长的等待期里,肖某瑫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一份诊断报告显示,他曾有高达80%的自杀或自残倾向。
他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声誉四处奔走,甚至选择报警对外澄清事实。司法程序在缓慢推进,但个体的创伤却在分秒加剧。法律的正义或许不会缺席,但迟到的正义,其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司法的判决虽然能“定纷”,却未必能“止争”。它无法完全弥合在前两个阶段中已经造成的社会撕裂与个体创伤。二审败诉后,杨某媛表示,因为“不被允许”和认为争论无益,短期内不会再发声。这番话语中,看不出对判决的全然信服。
网络上的争论也并未因此平息。法律的终审锤落下,宣告了法律层面的事实,但舆论场中的喧嚣,以及事件在人们心中划下的裂痕,仍在继续。
回看整起事件,其核心悲剧就在于“裁决的错位”。需要快速反应平息情绪的舆论,却扮演了事实审判官的角色。本应审慎调查、坚守程序的高校,却在声誉的压力下屈服,作出了草率的决定。而本该提供最终答案、一锤定音的司法,却因其固有的“迟滞性”,姗姗来迟。
当这三个“审判庭”的节奏完全错乱时,每一个卷入其中的人,都成了这场系统性失灵的受害者。杨某媛从一个被广泛同情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公众人物。
肖某瑫在法律上赢回了清白,却付出了近两年声誉尽毁和精神重创的代价。而高校,则在一次次的舆情应对和内部问责中,信誉备受考验。
这起事件留给我们的,不应只是对某个个体行为的道德评判,而应是对整个争议解决机制的深刻反思。未来,当类似的公共事件再次发生时,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协调、更理性的应对框架?
如何平衡公众的知情权与个体的隐私权,避免无休止的“人肉”与网暴?高校又该如何建立起真正独立、专业且能抵御舆论冲击的内部调查程序?这些问题,或许比搞清楚那个图书馆的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为重要。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