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记:2017年6月,我的第二部文集《夕阳漫笔》出版后馈赠战友文友,其中给了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军休所原军区政治部的退休干部几乎每人一本。时隔不久,我就收到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工作者张忠顺的点评《初心如磐气如虹》——阅文偶感。这让我很是感动。我知道张忠顺是资深
题记:2017年6月,我的第二部文集《夕阳漫笔》出版后馈赠战友文友,其中给了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军休所原军区政治部的退休干部几乎每人一本。时隔不久,我就收到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工作者张忠顺的点评《初心如磐气如虹》——阅文偶感。这让我很是感动。我知道张忠顺是资深记者与作家,思维敏锐,文笔犀利,写过许多颇有分量的新闻报道,未曾想他会对我的文集如此看重,予以热情洋溢的点赞评说,而且是唯一一位认真著文的反馈者。于是,我十分珍惜地推荐给西安的《军休文化》杂志,刊登在2018年第1期上。
今天,在《龙鑫园公众号》平台看到一些战友议论、怀念已故的几位战友,其中就有张忠顺,年纪不老就急匆匆地走了,深感痛惜!这让我油然想起忠顺战友对我文集的点评,于是从收录于第三部文集《回顾与思考》中复制出来发在微信平台上,让战友文友赏析,也可当作对张忠顺战友的深情缅怀与悼念!
推荐者:朱炳初
初心如磐气如虹
——拜读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休干朱炳初《夕阳漫笔》文集偶感
张忠顺
党的十九大前夕,一本装帧精美的《夕阳漫笔》悄然进入我家的书报箱,我努力搜寻记忆中的作者印象:时间定格在1992年,朱炳初从副师职岗位退休后,被返聘担任军区党组织史的编撰工作,独立完成了378万余字的合编工程,且质量上乘;他工作严谨细致,校对书稿有“火眼金睛”的美称;他凡事认真,曾连续10年蝉联北京军区政治部春节长跑冠军、多次荣膺兵乓球赛前三名。就是这位老人,其拳拳之心和澎湃激情,竟让无数血气方刚的后生小伙望其项背,为之景仰。
然而,流年似水,白驹过隙。25年后的今天,屈指一数,朱炳初已届耄耋之年。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的厚重文集,方知收集其中的251篇散文、随笔、评论、小说、诗歌、歌词以及书法等作品,先前大都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字里行间,无一不承载着作者对大学梦、文学梦和人生梦的热切向往与追求。
朱炳初1937年出生,1954年初中毕业,因家境贫穷,无法继续上高中,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吸引着他投笔从戎,17岁就考入重庆炮兵学校,直到年近半百,他仍踊跃参加党政干部专业自学,历时三年苦读,终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大学毕业证书。紧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中央党校部队分部干部进修班学习,拿到了中央党校的毕业证。与此同时,他还参与“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学习,取得了“中文专业”结业证书。他始终认为,“学习没有毕业,只有毕生”。只有把学习融入生活,不教一日闲过,并让今天的我超过昨天的我,才能真正做到注重精神的品位而不追求感官上的享乐;注重内功的修炼而蔑视外表的包装;注重降生的凝聚而淡漠色彩的变换;注重未来的责任而放弃眼前的愉悦。进而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专长应对人生的挑战。
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时,欧阳询《九成宫》,他临摹了五六遍,王羲之《兰亭序》,他临了三十多遍;还把《兰亭序》放大,逐字打上米字格,分片成帖;并将模仿老师的近70幅书法小样汇集成册,以资学习借鉴。在《学业感怀》中,朱炳初不无感慨:“夕阳桑榆志不移,临池寒暑上天梯。力求一字形神似,不惧三更筋骨疲。”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多次参加书法展览或被报刊登载,其中五幅还入选《中国艺术家》杂志。“法取兰亭存气韵,书随时代见精神”。正是人们对他书法作品的美好赞誉。
朱炳初的文学梦,并非成名成家,青史留名,而是为了陶冶情操,弘扬正气,传承文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业余爱好,写散文、编小说,吟诗词,撰歌词,无论政治风云变幻,还是游览大好河山,总是不失时机地给青年人话人生,谈理想,讲传统。并利用《乡村语文报》这个舆论阵地,不失时机地给青年学生诠释理想的追求,人生的价值,成功的秘诀,做人的禁忌。历经数年的辛勤耕耘,如春风化雨,点滴入泥,使无数莘莘学子受益匪浅,如获至宝。在此基础上,他先是将这几十篇14万余字的《青春寄语》辑录成册,先由《乡村语文报》出版,荣获中国校园图书奖;继而经军事科学院出版社再版,随后又将此书增补为上百篇20余万字的作品上网传播,为读者点击提供了便利。他还将10余万字的《人生回顾与思考》输入电脑,使自己的传统教育课驶入了“信息快车道”。
朱炳初的人生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在《我的爱好我的梦》一文中,朱炳初深情地说:“千万不要小看了自己的梦,那是中国梦的一个分支。只要你站在爱国的立场上,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就是给中国梦输入了正能量。”他认为,“梦是理想的升华,爱好的飞翔,把理想变成现实,让爱好结出果实,你就会觉得对社会有益,自己的生命也就有价值。”退休之后,朱炳初默默无闻地为机关、出版社校对200多部书稿,达亿万余字,质量均获优等。对于朋友的书稿,他更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即使分外之事,他也乐管“闲事”。1990年,朱炳初偶然发现总政下发的《英模名录》存在不少错漏,于是,他利用近半年的业余时间,将这部五卷15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逐字校阅,结果发现近半数的名录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于是,他向总部反映,并郑重呈上修改本。2001年,他又花20多天时间,日夜加班,将北京军区出版的《英模谱》细细校对,从六大卷几百万字的文稿中,找出800多个错别字及纰漏,及时建议决策部门制作勘误表,有效避免了消极影响。
在纷至沓来的赞扬声中,朱炳初莞尔一笑说:“举手之劳,何以不劳?人生的价值,只有在民族复兴的大坐标上才能实现!”也许,这就是朱炳初所彪炳的殷殷“初心”,激情澎湃的活力之源。他的无悔人生启示我们,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使不会一鸣惊人,也能当好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像蜡烛,从头燃到脚,一生光明;像春蚕,明知春光短暂,吐丝只争朝夕。
在党十九大上,中央再次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朱炳初堪称一面镜子,只要我们勤于对照,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张忠顺,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工作者,后任河北省唐山市军分区政治委员,正师职,大校军衔,系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军休所休干,2023年3月19日逝世,终年69岁。
(2025年4月12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推荐者系89岁休干)
作者简介:朱炳初,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1937年3月出生,1954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重庆炮兵学校,1956年7月入党,大专文化,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入伍后历任学员,陆军第28军步兵84师炮兵团排长、青年干事,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副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处)长,1985年3月任北京军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室副师职研究员。1992年9月退休。喜欢文学创作,曾任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理事,发表文学作品800余篇,出版五部文集达222万余字。耄耋愿景:文化养老,余热生辉,珍惜光阴,活出精彩。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