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月城核电站发生重水泄漏,事件虽未波及外部环境,却在全球核电复兴的大背景下,引发了各界广泛讨论。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电力需求爆发……多重因素叠加,核电的安全和未来,成为摆在世界面前的现实考题。
韩国月城核电站发生重水泄漏,事件虽未波及外部环境,却在全球核电复兴的大背景下,引发了各界广泛讨论。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电力需求爆发……多重因素叠加,核电的安全和未来,成为摆在世界面前的现实考题。
韩国官方通报显示,9月19日,位于庆尚北道庆州市的月城核电站2号机组出现了重水泄漏,泄漏量约为265千克,相关泵系已被关闭。监测数据显示,核电站周边辐射水平正常,未见扩散迹象。
或许有人会说,核泄漏听起来就让人心惊,哪怕官方报告再安抚,也难消民众疑虑。其实,从数据和现场监测来看,这次事件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已是月城2号机组今年的第二起事故。年初,该机组还曾因废液未经分析直接排放被外界质疑。核电站事故发生频率,远比想象中要高,背后是技术、管理和制度多重挑战。
深挖事故原因,绕不开月城核电站采用的CANDU型重水反应堆。这类反应堆本是加拿大核工业的“拳头产品”,以安全性和性价比著称,能使用低浓度核燃料,还可以不停堆更换核料。重水减速剂则是此次泄漏的直接来源。
但CANDU反应堆对重水的依赖,也让其管路结构更复杂,内部泄漏风险无法彻底消除。尽管外部防护设计让泄漏难以威胁周边环境,事故频发依旧让人质疑管理是否存在漏洞。有人担心韩国是否会隐瞒事故,但核电站运行有国际监测标准,任何异常往往难以完全遮掩。
核电安全并非新话题。第一代核反应堆,像切尔诺贝利那样,普遍存在设计缺陷,历史上多次事故,让核能一度蒙上阴影。CANDU和福岛核电站采用的沸水堆,属于第二代核电站,理论安全性有明显提升,事故规模相对可控。福岛事故之所以严重,主要是极端天灾叠加了人为失误。
欧美现役核电站大多为第二代。第三代核电站则进一步强化了“非能动安全”,也就是遇到异常时,系统自动启动应急措施,无需人工干预,大幅降低人为操作风险。我国新建核电站基本都采用第三代技术。欧美虽早有第三代核电站构想,但受制于工程能力,推进进度迟缓。
至于第四代核电站,安全性理论上更高,有些设计甚至声称能根除泄漏风险。但目前四代堆仍处于理论和试验阶段,安全性还需时间验证,业内尚无定论。
福岛事故后,全球核电一度遇冷,欧美因电力需求不增,安全疑虑加剧,核电建设步伐放缓。与此同时,清洁能源崛起,核电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成了新政治话题。比尔·盖茨等知名人士曾力挺核电在减碳中的作用,认为其稳定性可以弥补风光等清洁能源的波动,但现实的讨论往往被政治标签主导。
韩国国内同样如此。国民力量党支持核电,反对清洁能源;共同民主党则相反。李在明等人近期对核电提出质疑,事件的政治化难以避免,好在韩国目前不太可能对核电安全问题讳莫如深。
另一个变量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AI对电力的需求激增,有预测称2030年代大型AI模型的耗电将与当前总用电量持平。特朗普政府呼吁复兴美国核电工业,甚至提出“建一千个反应堆”的目标,但美国建设能力下滑,现阶段更多是重启老旧核电站。老堆服役年限长,技术团队青黄不接,安全问题引发担忧。
或许有人会认为,只要技术进步,核电安全就不成问题。但现实远非如此。即便第三代核电站安全标准极高,日常运行和管理依然需要高度专业化。核电站服役周期动辄几十年,后期如何保证设备和管理不掉链子,是绕不开的难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核电事故虽少有大规模外泄,但“小事故高频率”带来的管理风险同样值得警惕。尤其在全球核电扩容、AI爆发式用电需求的当下,核电安全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关乎制度、监管、国际合作。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