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新一年民企500强榜单。一个绝大多数人从未听过的名字——湖北鑫资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以306.1亿元营收赫然位列第440位。
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新一年民企500强榜单。一个绝大多数人从未听过的名字——湖北鑫资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以306.1亿元营收赫然位列第440位。
令人惊讶的不仅是其排名,更是这家企业的“身世”:
扎根湖北十堰房县,创办仅8年;
专做“收破烂”的生意,却冲进中国民企第一阵营;
掌舵人赵顺献至今“查无此人”,连一张公开照片都没有。
走在房县街头,拉废品的三轮车喇叭里还循环播放着“回收旧手机、旧冰箱、旧电脑”——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行当,竟孕育出了一家年入300亿的商业巨兽。
时间倒回2014年。温州商人赵津龙随父亲来到十堰竹山开采绿松石。但他盯上的不是宝石,而是路边无人问津的“电子垃圾”。
他曾算过一笔账:一台废旧DVD回收价10元,拆解后,仅解码板上的芯片一颗就能卖几十元。这不是收废品,这是“城市挖矿”。
4年后,他在房县落下关键一子:投资兴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当地政府几乎全力支持——这个山区县太需要产业了。
2018年,房县GDP仅110亿元,规上企业才56家,在中部地区县市中几乎“排不上号”。
谁也没想到,垃圾堆里真能长出黄金。鑫资再生迅速布局全国,5300个回收网点深入20多个省市,小家电回收量占到全国40%,建成华中最大的废旧电子产品交易中心。
废旧电器、金属、塑料在这里汇聚,经拆解、熔炼、再加工,变成再生铜、铝、铅、锡,甚至金银。
“我们干的是‘变废为宝’的活,环保又赚钱。”一位车间工人说道。仅再生铅一项,鑫资产能就冲至华中前列。
鑫资的崛起直接改写了房县的经济基因。2019年,鑫资首个项目投产,当月税收破千万,全年拉动房县财政收入增长40%。
2022年,房县规上工业税收、产值双双倍增,创下二十五年来最高增速。2023年,房县GDP跃至184亿元,比2017年翻了一番;循环经济成为十堰首个百亿产业集群。
一幅中部县域“逆袭”的图景悄然展开。“从前我们招商看‘高科技、大品牌’,现在明白了,能扎根、带就业、创造税收的就是好产业。”当地一位官员感叹。
如今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有16家关联企业落地,带来超6000个就业岗位。锌、铜、铝、稀贵金属等5条产业链形成闭环,从回收拆解到精深加工“不出县全部搞定”。
与公司的闪亮业绩相反,鑫资董事长赵顺献几乎刻意“隐身”。公开资料中无照片、无简历、无访谈。唯有一则信息透露端倪:他被聘为陕西旬阳市“招商大使”。
就连长期跟踪湖北企业的媒体人都表示:“其虽在陕西任职招商大使,但已知信息都指向他身为浙商的背景,为人极其低调。”
其低调作风或许源于行业特性——再生资源行业长期游走于环保、安全与政策的边缘,早年更常与“小散乱污”挂钩。低调,成了一种生存智慧。
而“浙商”这一背景则是理解其事业的关键注脚。从上世纪80年代温州小熔炼作坊,到如今遍布全国的回收帝国,浙商群体几乎控制着再生金属行业的半壁江山。
赵顺献(或与其关联的赵津龙)正是深谙此道:整合分散的浙商网点、规范拆解流程、规模冶炼加工——最终把“收破烂”的生意做成了年入300亿的产业帝国。
2024年10月,“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再生资源行业不再只是“捡破烂”,而是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循环”。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第一是中国每年淘汰废旧家电超1亿台,增速20%;第二是9大再生资源目标到2025年循环利用量达4.5亿吨;第三是行业规模预计2029年突破3.5万亿元。
但当前行业仍散、乱、小,龙头企业稀缺。除鑫资外,仅有荆门格林美(上市企业)等少数几家成规模企业。
鑫资已定下目标:2025年产值破500亿元。或许用不了多久,这个从十堰山区走出的“回收巨头”,还将冲向更高位次。
结语:鑫资再生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传奇。它折射出一个县域“无中生有”打造产业集群的突围路径,一个传统行业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的升级历程,
更是一个关于“循环”的时代隐喻——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
而当赵顺献继续隐匿于大众视野之外,他的企业却一步步从房县走向全国。或许正如一位业内人所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垃圾堆里捡金子的人,本来就不需要闪光灯。”
来源:华商精英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