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廷有哪些主和派文武大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7 20:06 1

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博弈深刻影响着战局走向。以琦善、耆英、伊里布、穆彰阿为代表的官员主张避战求和,通过外交斡旋与妥协退让缓解危机,其主张既源于对英军战力的畏惧,也渗透着维系统治稳定的权谋考量。他们主导议和谈判、裁撤防御,甚至不惜割地赔款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博弈深刻影响着战局走向。以琦善、耆英、伊里布、穆彰阿为代表的官员主张避战求和,通过外交斡旋与妥协退让缓解危机,其主张既源于对英军战力的畏惧,也渗透着维系统治稳定的权谋考量。他们主导议和谈判、裁撤防御,甚至不惜割地赔款,虽在战后被委以条约签订重任,却因妥协路线加速战败进程。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主和派大臣。

琦善是满洲正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任河南巡抚,道光元年(1821年)调山东巡抚,道光五年(1825年)升两江总督,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直隶总督,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次年接任两广总督。

琦善是鸦片战争主和派核心。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军北犯大沽口,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主张避战,私下与英军谈判,向道光帝夸大英军战力,促成清廷罢免林则徐。同年任钦差大臣赴广东,裁撤林则徐所建防御工事,解散水勇,削弱战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谈判期间,默许英方《穿鼻草约》草案(割让香港、赔款600万银元),但因未获授权签约遭英军不满。虎门之战中,拒发援兵致关天培孤军殉国,战后推诿责任,诬陷林则徐“启衅”。其妥协路线加速东南防线崩溃,为《南京条约》签订铺路。

琦善因擅自议和、贻误战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被革职抄家,判斩监候,后改发吉林苦役。咸丰初年获启用,任热河都统,咸丰四年(1854年)病逝于扬州,清廷未予追谥。其妥协行径被后世视为晚清外交屈辱的象征。

2、穆彰阿

穆彰阿是满洲镶蓝旗人,郭佳氏。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刑部侍郎(1821)、工部尚书(1824);道光七年(1827年)任军机大臣,道光八年(1828年)兼户部尚书,道光十四年(1834年)升武英殿大学士,道光十六年(1836年)任首席军机大臣,掌枢务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

穆彰阿影视形象

穆彰阿为鸦片战争主和派核心决策者。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禁烟时,暗中阻挠,称“边衅不可轻启”。道光二十年(1840)力主罢免林则徐,推动琦善接任钦差大臣。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攻陷浙江后,压制裕谦等主战派奏议,力促道光帝转向议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后,主张全盘接受条款,压制御史弹劾,确保条约执行。其操控朝议、结党营私,导致清廷错失备战时机,加速战争失败。

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即位后,因“保位贪荣,妨贤病国”被革职,永不叙用。晚年居北京,闭门谢客,咸丰六年(1856年)病逝,未获清廷追谥,后世视其为“误国权臣”典型。遗著《穆庵遗稿》未刊行,北京故居今无存。

3、耆英

耆英是满洲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任内阁学士,道光二年(1822年)任热河都统,道光九年(1829年)调盛京将军,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广州将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授钦差大臣,同年署理两江总督,战后任两广总督(1844-1848)。

耆英

耆英为鸦片战争后期主和派核心执行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镇江后,接任钦差大臣,与伊里布主持和谈,全程妥协退让。在南京谈判中,接受英方全部条款,签署《南京条约》(1842.8),开创割地赔款先例。战后任两广总督,主导《虎门条约》(1843)、《望厦条约》(1844)签订,默认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并推行“柔夷抑民”政策,压制广东反英活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处理广州入城争端时,以“暂缓入城”敷衍英方,实则默许列强逐步侵凌主权,其外交软弱加速晚清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

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耆英被重新启用参与对英法谈判,因擅自离岗返京触怒咸丰帝,以“欺谩无能”罪名革职锁拿,赐自尽而死,终年71岁。清廷未予追谥,其外交妥协行径被后世列为误国典型。

伊里布是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氏。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历任云南巡抚(1820)、陕西巡抚(1825)、山东巡抚(1828);道光五年(1825年)任云贵总督,道光十三年(1833年)调两江总督,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任钦差大臣。

伊里布

伊里布为鸦片战争初期主和派核心人物。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两江总督期间,英军攻陷定海后,他主张“以抚代剿”,派家仆张喜赴浙江与英军谈判,释放英俘安突德换取英军暂撤定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钦差大臣赴浙,消极避战,解散林则徐训练的水勇,削减防御经费,导致镇海、宁波接连失守。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与耆英共同主持《南京条约》谈判,全程妥协,接受割地赔款条款,并奏称“夷情恭顺”,掩盖英军侵略本质,其政策加速清廷全面屈服。

《南京条约》签订后,伊里布任广州将军处理善后,因民愤过大难以履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月病逝广州,终年71岁,清廷追谥“文敏”。其妥协外交路线为后续不平等条约签订开创先例,浙江民众讽其“伊青天,善抚夷”,遗稿《抚夷日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5、牛鉴

牛鉴是甘肃武威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历任河南道御史(1820)、云南粮储道(1826);道光十年(1830)任山东按察使,道光十三年(1833)升顺天府尹,道光十五年(1835)任陕西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任河南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擢两江总督。

牛鉴

牛鉴任两江总督时(1841-1842),主和避战。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舰进逼吴淞口,他拒绝增援江南提督陈化成,致吴淞炮台孤立失守。后弃守上海、宝山,退守南京,奏称“寇势难当,宜速议和”。参与《南京条约》谈判期间,主张接受英方全部条款,劝说道光帝“暂事羁縻”,促成清廷放弃抵抗。其在长江防线消极布防,导致英军长驱直入,加速《南京条约》签订进程。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被革职,抄没家产。咸丰三年(1853)复任河南巡抚镇压捻军,次年因贻误军机再度革职。咸丰八年(1858年)病逝于家,未获清廷追谥,武威故居今存“进士第”匾额,无著作传世,史评“庸懦误国”。

6、奕山

奕山是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任三等侍卫,道光五年(1825年)任伊犁领队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伊犁将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授靖逆将军,署理广州将军,战后任黑龙江将军(1855-1858)。

奕山

奕山为鸦片战争后期主和派执行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赴广州接替琦善,指挥清军万余反攻英军,但战术混乱,迷信“纸人草马”巫术。五月广州战役惨败后,私自与英军签署《广州和约》,允诺撤军、赔款600万银元,却谎报“英夷乞抚”蒙蔽道光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奏请“防民甚于防夷”,压制三元里抗英民众。咸丰八年(1858年)任黑龙江将军时,迫于俄军压力签订《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成为近代割地最多的条约之一。

《瑷珲条约》签订后遭朝野抨击,咸丰八年(1858年)被革职,同治元年(1862年)复任镶白旗汉军都统。同治十三年(1874年)退休,光绪四年(1878年)病逝,未获清廷追谥。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行径被视作晚清屈辱外交的典型,哈尔滨现存奕山雕像被标注“卖国者”警示后世。

小结:

这些主和派大臣,主张妥协退让以维系统治稳定。琦善夸大英军战力促成林则徐罢免,裁撤广东防御致虎门失守;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操控朝议压制主战派,推动罢战求和;耆英主持签订《南京条约》开创割地赔款先例;伊里布以释放战俘、解散水勇等"抚夷"政策贻误战机;两江总督牛鉴弃守吴淞致长江防线崩溃;奕山私签《广州和约》并割让东北领土。这些官员通过裁撤战备、消极避战、签订不平等条约等行为,导致清军防御体系瓦解,最终使中国被迫接受《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条款,开启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战后主和派多遭革职问罪,其妥协路线被后世视为加速战败、加深民族危机的关键因素,在历史评价中被定位为"误国权臣"典型。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

相关推荐